決勝“十四五” 打好收官戰堶共繪黃河壯美畫卷——沿黃各省區加快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濟南10月16日電 題:共繪黃河壯美畫卷——沿黃各省區加快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記者邵琨、牛少傑、周盛盛
黃河萬里,奔流激蕩。近年來,黃河流域各省區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方位、多層次深化黃河大保護、大治理,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共繪黃河壯美畫卷,努力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全流域推進生態保護治理
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積石鎮大別列村,天剛蒙蒙亮,53歲的韓大吾呆便身穿紅色制服,來到家門口的黃河邊開始一天的巡河工作。大別列村有一支志願巡河隊,包括韓大吾呆在內的30多名村民,自發開展常態化黃河巡護。
“我們每天巡護的河段大約有3公里,不僅可以盡自己的力量保護黃河,還能用志願服務時長到村里的積分超市兌換生活物品,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韓大吾呆說。
循化縣委書記曹良泰表示,循化縣建立了督導考核評價、建築垃圾管理、生活垃圾清運、農村污水治理、環保宣傳動員等五項機制,做好母親河守護人。
黃河入豫第一站三門峽市地勢起伏,河道蜿蜒。沿黃河支流弘農澗河溯流而上,沿黃生態廊道上點綴著休閒驛站,沿岸步道整潔美觀。“這里建有兒童樂園,周末我們會帶家人過來親近黃河。”在河邊散步的三門峽靈寶市民李戰生說。
秋日,在黃河口的近海灘涂,“迎賓紅毯”鹽地鹼蓬進入最佳觀賞期,候鳥棲息其間,悠然覓食。這種在鹽鹼地扎根的頑強植物,能有效降低土壤鹽度並提高肥力,還能為底棲生物提供養分,其蓬勃生長是黃河口生態持續向好的力證。
挺起綠色發展“硬脊梁”
在河南,新鄉新亞紙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係統性節水改造,實現了從高耗水向高效用水的轉變。改造前,其制漿工序每噸漿用水量高達65立方米。通過建設專業化污水處理設施、優化制漿與造紙工藝、設立專職環保水處理機構等措施,該工序用水量降至25立方米/噸漿,水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
沿黃各省區大力推行節水灌溉、促進畜牧漁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
陜晉甘三省持續加大秦嶺生態保護力度,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新舊動能轉換步伐。關中平原城市群過去的高耗能產業,逐步被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文化旅遊、大數據等新興產業替代,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綠色動能。
東平湖是山東第二大淡水湖泊,曾經,由于不合理開發利用,湖區水質惡化,浮遊生物和野生魚類數量銳減;如今,經過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東平湖重現生機活力。
山東沿黃地區煤炭、石油等資源豐富,化工、煉油、有色金屬等傳統產業佔比較高。山東立足實際優化石化產業布局,加快鋼鐵產業向沿海轉移,規劃建設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基地,推動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集群化升級。
渤海萊州灣,76萬塊海上光伏組件構成的藍色矩陣源源不斷地輸出著電能。今年5月,中廣核煙臺招遠400兆瓦海上光伏項目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該項目將助力我國海上光伏規模化發展。
推動高質量發展,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今年9月,沿黃9省區交流分享經驗,簽署協議推動流域內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質量基礎設施開放共享、結果互認。
多措並舉保障黃河安瀾
在黃河下遊,洪水風險是沿岸群眾生產生活的重大隱患。為進一步完善黃河下遊防洪工程體係,國家建設黃河下遊“十四五”防洪工程,涉及河南、山東兩省42個縣(區)。
除了工程保障,諸多新技術還為黃河安瀾提供保障。無人機、衛星遙感監測河勢險情,光電測沙儀快速測定河水含沙量,5G視頻監控水庫大壩運行情況等新科技,讓古老的黃河擁有了“智慧大腦”,從治理走向“智”理。
今年10月,黃河2025年第1號洪水來襲。山東黃河河務局通過入黃支流雨水情信息共享機制,實時掌握大汶河流域攔河閘壩信息及金堤河、長平灘區來水情況,精準調度東平湖流量。
如今,黃河汛期來臨,山東黃河灘區百姓再也不用擔驚受怕。通過黃河灘區遷建工程,山東60萬灘區群眾成功搬入新居。今年,保安寧、強幫扶、興產業、謀發展等舉措,讓沿黃地區群眾的家園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