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如約再啟 “老牌展會”誠意為何越來越足?
嶺南10月,炎熱未消。伴隨著這股“熱潮”,第138屆廣交會如約而至。
作為中國外貿的“晴雨表”,廣交會的各項數據始終如一劑“強心針”:展覽面積達155萬平方米,展位總數7.46萬個,參展企業超3.2萬家,均創歷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廣交會共有約3600家企業首次亮相。這意味著,無論國際經貿形勢如何變幻,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始終不減。
而在深圳,剛剛進入第二年的2025灣區半導體產業生態博覽會(簡稱“灣芯展”)同樣在10月15日開幕,吸引600多家國內外龍頭企業參展,其中不乏在該領域領先的歐美企業。展會上發布的國產新一代超高速實時示波器、國產自主可控高端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業軟件等,填補了國內空白,既讓人驚喜,更讓人提氣。
新老展會同時“上新”,共同構成我們觀察廣東,乃至中國對外開放的一扇窗口。走過138屆,這本老牌展會的“生意經”,為何能常念常新?
承千年商脈
開放基因緣何歷久彌新?
這幾天,一場以“互利天下:廣東外貿一千年大展”為主題的展覽讓觀眾看到了嶺南千年以來對外開放合作的文化基因,200多件(套)精品文物跨越時空,靜靜地講述著這片熱土對外交流的往事。
回望這段歷史,我們看到的是廣東千年海潮不息、萬里商路綿延,更能讀懂那不斷書寫的與世界交往的永恆篇章。
反觀當下,廣交會場館中人頭攢動,“開放”與“合作”更加具象:本屆廣交會,新增巴西對外貿易商會聯合會、荷中商務理事會等18家全球合作夥伴,覆蓋110個國家和地區;來自217個出口市場的20.7萬名採購商預登記,環比增長14.1%,其中,歐盟、美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採購商增長明顯。澳大利亞採購商Michael今年第一次來到廣交會,便體驗了包括登山輔助機器人、工業制造機器人等自動化、智能化設備,對廣交會充滿了驚訝。
Michael的驚訝與收獲,也同樣存在于其他展會上。
在灣芯展現場,面對中國企業發布的產品,眾多歐美半導體巨頭興趣十足。面對這樣的熱情,國內半導體企業負責人不約而同地在傳遞一個聲音:擴大開放,希望合作。
當風雲再起,我們看到的是世界各地採購商“用腳投票”,看到的是大灣區各類展會上更多的握手、更多的訂單,參與中國市場的意願與勢頭盡顯。
以服務謀共贏
廣東的開放生態為何活力奔涌?
廣交會源于新中國打破經濟封鎖的迫切需要,歷經68年沉淀,已經成為中國外貿的“晴雨表”。但剛剛開幕的第138屆廣交會,卻首次舉辦外貿優品拓內銷對接活動,積極助力內外貿一體化,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
一場以外貿見長的“老牌展會”,卻開始關注內貿,看似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這是登高望遠的戰略選擇。
先來看一組數據:今年前8個月,廣東進出口總額62070.4億元,同比增長4.2%。其中,出口39666.3億元,進口22404.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9%、8.5%。
作為外貿第一大省,這份“穩得住”的成績單背後,有著更深邃的思考:就在一個月前,被譽為“內貿版”廣交會的首屆廣東優品展,以3天攬金近70億元的成績,率先上演了一場“展品變商品、展商變夥伴、展場變市場”的精彩預演。
一個月後的今天,“內貿”與“外貿”在廣交會這個主場上相遇。“花樣”不斷的背後,並非簡單的功能疊加,而是廣東主動謀劃、深度開放的生動注腳。它清晰地表明,廣東正以內外貿一體化的“雙循環”格局,重塑開放型經濟的新范式,不依賴單一市場,不被動應對挑戰,通過強化自身經濟韌性與市場吸引力來擁抱全球,這就是廣東的態度,更是中國的態度。
這一戰略抉擇,絕非停留在宏觀層面的藍圖,而是化作城市“肌理”中一個個可知可感的細節。
本屆廣交會前,廣州地鐵完成了全線網近400個站點、約9000臺閘機的升級。外籍乘客可以持國際主流銀行卡,靠近閘機感應區“拍卡”進站,進一步將“便利”二字落到了實處。
不僅如此,“30秒出證”的自助辦證機、行李托運“門到門”服務,以及能實現從“展館”到“展位”精準指引的智慧導航係統……從打通內外貿的制度型開放,到優化每一次體驗的服務型開放,廣東正以全方位的姿態,將開放的誠意落實到位。
變局中開新局
廣東的開放“哲學”為何指向未來?
10月16日,廣東最新外貿數據“出爐”:今年前三季度,廣東外貿進出口7.02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8%,佔全國外貿總值的20.9%。特別是第三季度出口增速加快,已連續9個季度實現同比正增長。
經濟大省勇挑大梁的背後,是“靜水深流”的結構性變革,是廣東敢于在變局中開新局的底氣與遠見。
在本屆廣交會上,首次設立智慧醫療專區,通過打造場景化的展示氛圍和沉浸式交互體驗,讓展客商能夠充分體驗數字化、智能化醫療發展成果。同時,現場展出智能類產品35.3萬件,繼續設服務機器人專區,引入46家行業領先企業,展出具身機器人、機器狗等,培育外貿發展新亮點,廣交會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持續提升。
這也與第三季度廣東的外貿數據形成了相互印證:前三季度,出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三樣”等高技術產品實現兩位數增長,分別增長14.5%、22.3%、31%。
9月初,廣東省登記在冊經營主體突破2000萬戶,較2024年末凈增95.31萬戶,增長5%,佔全國1/10,經營主體總量穩居全國第一。其中,“數字經濟”企業新增16.76萬戶,同比大幅增長25.41%。“新老板”們涌入數字經濟新賽道,在大灣區這片熱土上勇闖、深耕。
廣交會的展臺,人頭攢動;灣芯展的發布廳,掌聲陣陣。兩場展會的同期盛況,共同解答了真正的開放“哲學”,是在風浪中“築橋”而非“築牆”,是奔赴而非割裂。這片熱土始終相信,任憑風浪如何變幻,打開門,才能通向共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