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今天,我們為何依然需要這顆“紅星”?

2025-10-17 10:40:00
來源:西部網
字號

  “在那些獻身于他們認為完全正義的事業的人們身上,我強烈感受到了充滿活力的希望、熱情和人類不可戰勝的力量。”美國記者、作家埃德加·斯諾這樣記錄他採寫《紅星照耀中國》(中譯名《西行漫記》)一書的感受。

  88年前,斯諾觀察到中國共產黨人的艱苦鬥爭後寫成《紅星照耀中國》,在西方讀者中引起轟動。88年滄海桑田,斯諾筆下的那顆紅星,不僅照亮了中國,閃耀的東方之光也令世界矚目。

  “紅星照耀中國:從偉大勝利走向偉大復興”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資料圖)

  10月18日,“紅星照耀中國:從偉大勝利走向偉大復興”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將在延安正式啟動。作為本次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紅星照耀中國:從偉大勝利走向偉大復興”網絡主題宣傳調研採風活動也于10月16日同步開展。

  美國記者、作家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一書(資料圖)

  眼下,到延安“打卡”的年輕人把照片發到社交媒體,配文都是“奔赴信仰之地”。我們為什麼在物質豐盈的年代仍需要這顆“紅星”?是因為它在時刻提醒我們如何在大潮奔涌中保持堅定而熱烈的理想信念。

  “紅星”是一種方向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徵抵達陜北吳起鎮,宣告中央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在這里勝利結束,也讓中國革命新的長徵又從這里開始出發。彼時,中國正陷入“向何處去”的集體迷茫:“九一八事變”後,中日矛盾上升,民眾抗日意識空前高漲。民族危亡之時,南京國民政府提出“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各種思潮甚囂塵上。毛澤東在延安窯洞里寫下《論持久戰》,用筆墨劃破迷霧——“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一句話,讓四萬萬同胞在暗夜里看見北鬥。

  中央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里的雕塑。

  今天的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信息的爆炸卻更容易讓人“迷路”。越是如此,越需要一顆能把“小我”錨定在“大我”上的“紅星”——它教我們在眾聲喧嘩中識別“大勢”,在亂雲飛渡時校準“坐標”。

  2022年10月27日,黨的二十大閉幕不到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從北京前往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重溫革命戰爭時期黨中央在延安的崢嶸歲月,緬懷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宣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賡續紅色血脈、傳承奮鬥精神,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向歷史和人民交出新的優異答卷的堅定信念。

  楊家嶺革命舊址中央大禮堂

  而對于普通中國人而言,這樣的信念更像一條“紐帶”——把個人心跳與民族脈搏接在一起:當你為“卡脖子”清單上的芯片焦慮,為鄉村振興的短板揪心,為“雙碳”目標倒計時,你其實都在參與一場新時代的“持久戰”。紅星所指,即是“中國向何處去”的確定性。

  “紅星”是一種方法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在延安,毛澤東用“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八個字,讓幹部戰士拿起檶頭開荒;又用“實事求是”四個字,讓全黨學會“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延安革命紀念館內“實事求是”石刻

  進入新時代,“實事求是”被賦予新的場景與內涵。

  多年來,延安人民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探索創新,昔日貧瘠的黃土地,長出了又甜又脆的蘋果。如今,延安的“小蘋果”,踏上了向“大產業”的進階之路。數據顯示,延安市蘋果種植面積達332.8萬畝,居全國地級市之首。226萬人口中約有100萬人從事蘋果產業相關工作。洛川等縣蘋果收入佔到果農收入的90%以上。

  延安蘋果

  延安蘋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助力。在秦創原(延安)創新促進中心,一款給蘋果敷的神奇“面膜”,不僅可以為蘋果的生長發育提供營養,還能防蟲防曬。經過對比測試,採用蘋果“面膜”的蘋果尺寸、糖度、硬度、維C含量等均優于傳統套袋蘋果,果面光滑細膩,色澤鮮艷且更耐于儲存、運輸。

  “蘋果面膜”只是延安科技成果創新轉化的一個生動縮影。2025年上半年,秦創原(延安)創新促進中心新入駐企業和機構28家,第一批市級秦創原產業創新集聚區建設工作啟動,轉化科技成果88項,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3.5億元,全市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營收增長11.5%。

  從“小米步槍”到“高精特新”,從“檶頭檶出南泥灣”到“實驗室里育出蘋果面膜”,變的是賽道,不變的是方法論。紅星高懸,照亮的從來不是教條,而是“從實際出發”的知行合一。

  “紅星”是一套價值坐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延安時期,黨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並寫入黨章,強調共產黨“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要求黨的幹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形成了“只見公仆不見官”的生動局面。

  延安《為人民服務》講話紀念廣場(資料圖)

  今日延安,山梁溝廜間,黨員幹部撲下身子,將一片赤誠寫在黃土地上。

  20多年來,延安市黃陵縣索洛灣村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柯小海的帶領下,集體經濟由“揭缸見底”到“糧足倉滿”,群眾生活由“貧窮落後”到“家道小康”。

  在延安,有珍貴的紅色革命舊址168處,延安寶塔消防救援站用行動創造出了紅色革命舊址60年“零火災”的消防奇跡。

  ……

  2024年,延安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39元,增長5.0%。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867元,增長4.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05元,增長7.4%。

  今天,我們面對“共同富裕”的新考卷:如何讓就業者“此心安處”,如何讓“一老一小”在城鄉之間不再“候鳥式”奔波,如何讓數字浪潮不拋下任何一個“慢行人”?答案在延安時期的那首信天遊里:“瓜連的蔓子,蔓子連的根。老百姓連的共產黨,共產黨連的人民。”而那顆“紅星”始終亮著。

  南泥灣稻田

  “紅星”是一種生存智慧——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面對日軍的大規模“掃蕩”,國民黨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加之連年的自然災害,陜甘寧邊區出現了空前嚴重的物質困難。關鍵時刻,毛澤東發出了“自己動手”的號召,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在陜甘寧邊區迅速開展起來。1941年,八路軍359旅開進南泥灣,通過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把荒無人煙的“爛泥灣”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實現了糧食、經費的自給自足。

  當下,我們已不再為吃穿發愁,但“卡脖子”難題仍在。有人悲觀:“自力更生的時代回來了?”而回顧抗日戰爭時期黨中央在延安的崢嶸歲月,則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視角:

  ——“封鎖”並非絕路,而是倒逼。當年沒有紙,就造馬蘭紙;沒有鐵,就建煉鐵廠。今天,華為多年來錨定自主創新不動搖,麒麟芯片成功突圍並煥發新生,搭載鴻蒙5操作係統的終端設備數量不斷攀升;面對關稅壓力,浙江義烏展現出強勁韌性,持續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今年上半年,其出口總額逆勢上揚,增長24.6%,成為大國外貿韌性的生動范例;西安交通大學團隊攻關“高端MEMS傳感器”,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和壟斷,引領和帶動了高端MEMS傳感器技術和敏感芯片的發展;寶鈦集團研制的鈦合金載人球艙,作為載人潛水器的核心部件,填補了國內鈦合金研究多項空白,結束了我國深潛器載人球艙依賴進口的局面……

  寶鈦集團研制的鈦合金載人球艙(資料圖)

  ——“奮鬥”不是苦行,而是創新。艱苦奮鬥不等于“苦熬”,而是把有限資源用到刀刃上。2024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超3.6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48%;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8%,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和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5年世界第一;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紅星並未褪色。艱苦奮鬥的“物質外殼”變了,但“精神內核”依舊是:把外部壓力轉化為內部動能,把“不可能”寫成“我可以”。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昨天的“風流人物”用檶頭、用步槍、用毛邊紙上的筆跡,把一個苦難深重的中國推向新生;

  今天的“風流人物”用大數據、用AI、用實驗室里的高精尖設備,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向縱深。

  時空轉換,精神接力。今天,我們為何依然需要這顆“紅星”?

  因為它是我們在“不確定性”的海洋里找到“確定性”的錨;

  因為它告訴我們:物質可以豐裕,但理想信念不能荒蕪;

  因為它提示我們:每一代人都要開墾屬于自己的“南泥灣”。

  起點新聞記者 李卓然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