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文物庫房成為第二課堂
【校館弦歌】
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以下簡稱“藝博館”)的“中國歷代繪畫大係”展櫃前,循著“歷代繪畫中的中華文明”課程主講教師金曉明的講解,學生們或俯身近看,細賞元代繪畫的筆墨紋理;或動手操作,在互動屏中調取畫作局部皴法細節;或三五探討,從顏色交替與變換中探討山水空間的表達方法。
“傳統的課堂講述最多只會涉及幾件作品,學生們只能在屏幕上觀看,效果大打折扣。”金曉明分享課題組設計“歷代繪畫中的中華文明”的初衷:學生們可以在幾百件甚至近千件作品中“徜徉”,調動感官,對文物有更真切、深刻的理解。
“中國歷代繪畫大係”項目自2005年啟動以來,已有國內外263家文博機構的12405件(套)中國繪畫藏品在此匯集,其中包含國內9155件(套)、海外3250件(套)。浙江大學團隊還據此出版了從先秦漢唐到明清的畫集共計60卷226冊。
“歷史文化既記錄于文字,也記錄于實物,文與物缺一不可。”藝博館副館長魯平說,藝博館按“元畫”“宋畫”等專題定期更新展品,將展廳打造成專屬課堂,實現了“常展常新”。
通識課之外,專業教學更是將博物館的資源利用到極致。藝博館向相關專業學生開放了文物庫房,使其成為第二課堂。“文物與博物館專業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課堂上以圖文視覺形式介紹博物館收藏知識固然重要,在藝博館庫房實景教學,帶領學生親手整理教學藏品、參與藏品管理工作更不可或缺。”“博物館收藏”課程任課教師毛若寒道出課程的核心價值:課程以真實工作場景為依托,從而讓專業教學不再紙上談兵,為文博領域培育兼具理論素養與實操能力的人才。
在這樣的目標和願景驅動下,2024年春季學期,藝博館同藝術與考古學院文博係聯合,面向文博專業本科三年級學生開設課程,打造了“理論+實景”雙軌課程體係。在曾經“閒人免進”的庫房,學生們跟隨資深館員管理藏品、登記編目,並親手整理青銅器、書畫等教學藏品,在實操中深化對專業的理解。
目前,越來越多的學生主動加入藝博館的志願工作。文博專業2022級本科生曹珺翔參與了元畫專題展的講解,展區以八大板塊多維度地呈現了文人情趣。“數字化、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現代技術手段,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存在形態、表達方式以及傳播載體不斷革新。”通過深度參與,曹珺翔的見解也愈加深刻。
“文化傳承與創新是大學的一項重要使命,藝博館的核心使命是服務浙江大學的教學與科研,以實物教學的形式滿足大學通識教育、專業教育。”館長劉斌坦言,“博物館不僅是展示歷史和文化的場所,也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兼具服務社會公眾的使命。”
秉持著開放共享的理念,藝博館將服務范圍從校內師生延伸至社會公眾。藝博館打造了“非遺之美”“實驗工坊”“藝博體驗坊”三大品牌教育項目,在知識宣講之外,讓公眾能親身體驗拓片制作、繪制青銅器花紋、感受傳統書畫的筆墨韻味。
此外,藝博館還將公教活動與校慶、國際博物館日、文化遺產日等重要節點相結合,讓深藏在校園內的文化資源活起來、走出去。目前,藝博館已獲捐設立10余項專項基金,用于支持收藏、展覽、教育、研究、志願者培育等核心工作;接收藏品及教學樣品捐贈近百項,包括書畫、青銅器、瓷器、漆器、家具等多品類文物及藝術品。自2019年開館以來,藝博館已接待118萬觀眾。
(本報記者 劉習 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