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成果?亮點?共識:開啟世界中國學新圖景

2025-10-16 15:22:00
來源:上觀新聞
字號

  10月15日,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圓滿落下帷幕。兩天來,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500位中外嘉賓齊聚黃浦江畔,交流觀點、碰撞思想,使世界中國學的圖景愈加清晰生動而富有張力。

  成果:“四個首發”開啟世界中國學新篇

  第一,首發《文明互鑒與世界中國學繁榮發展:上海倡議》。多位與會嘉賓表示,“上海倡議”以文明互鑒為核心理念,呼吁世界選擇加強對話,其發布恰逢其時、意義重大。巴基斯坦國立科技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前主任、前大使賽義德·哈桑·賈維德認為,當今世界正面臨多重挑戰,而二戰後建立的全球治理體係已難以應對現實需求。“世界力量的重心已從西方向東方轉移,尤其是亞洲和中國的崛起,意味著全球治理體係必須與時俱進,上海可以成為新時代全球治理對話的起點。”

  第二,首發《中國學(中英文)》創刊號。這是世界中國學研究的重要里程碑,標志著中國學擁有了自主的學術平臺與思想空間,為中外學術對話搭建了新的橋梁。北京外國語大學張西平教授表示,這份刊物填補了一個空白,“在此之前,還沒有一份刊物能把歷史中國與當代中國以及海外漢學家的研究集在一起”。中國學作為融貫古今、聯結中外的係統性學科,正在方法突破和理論建構上帶來新的突破。推動構建多元共生的世界中國學,《中國學(中英文)》無疑將成為一個重要平臺。

  第三,首發《世界中國學:當代發展與未來展望》。這是一份從區域國別角度展現世界中國學發展的報告,通過係統梳理中國學的發展脈絡與未來方向,彰顯中國學術界從本土走向世界的自信與擔當。它的發布不僅是把握世界中國學前沿的重要一步,亦有助于構建一個多元共贏的世界中國學學術共同體。

  第四,首發“世界中國學研究推薦書目”。推薦書目聚焦大會主題“世界視野下的歷史中國和當代中國”,圍繞近二十年來(2005—2024)的作品展開,精選出體現國內外中國學研究水平的54部作品。通過遴選中外重要文獻,為全球學者研究中國學提供高質量的知識資源。

  亮點:展現中國學研究的“廣譜性”

  本次大會突出貫通性研究,強調世界視野,以多學科視角、實踐導向與青年視角,展現中國學研究的“廣譜性”。

  一是貫通性研究。英國李約瑟研究所研究員、劍橋大學沃爾夫森學院榮休院士程思麗在發言中提及三位中國生物化學博士生,他們的出現讓李約瑟明白,中國在數個世紀前早已擁有輝煌的科學發現、發明與認知傳統,包括世人皆知的著名創造,以及源遠流長的科學思想與實踐體係。中國5000年文明積淀與當代中國的社會實踐是相互印證、相互支撐的,應當在整體框架下加以理解。只有將歷史與當代、理論與實踐、中國與世界貫通起來研究,才能構建解釋中國經驗、回應世界關切的知識體係。

  二是強調世界視野。在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李伯重看來,中國古代雖然有長久的治史傳統,但基本上是出于中國人自己的視角,不是世界眼光。中國人對自己的認識,如果沒有比較,沒有和別的對象之間的聯係,就看不出自己的特點。因此,多視角是我們認識自己的一個重要方面。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慧林認為,世界是一個更大的學術界,要在世界背景之下展開對話式研究,跟古人的傳統對話,跟西人不同的傳統對話,跟真實的問題對話。從深層次來說,世界中國學之世界性,指向的不是一個地域或空間的學問,而是一種具有全球共性、激發全球共識的學問。

  三是多學科視角。本次大會從歷史、經濟、文化、社會等多維度深度解析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世界中國學研究的跨學科研究領域。不止一位專家談到,這次大會專門開辟分論壇來研究闡釋中國式現代化和數智時代的世界中國學,具有戰略眼光和重大意義。一方面把中國式現代化和數智技術放在了一個更加宏闊的平臺上,另一方面也使得世界中國學從內容到方法都得以迭代更新和提升換代,從而給世界中國學研究插上了新的翅膀。與會嘉賓普遍認為,中國學研究必須突破單一局限,構建開放研究網絡,要在歷史學、文學、哲學、社會學、政治學、國際關係學等多領域的交匯中,形成新的知識體係。通過整合人文與社會科學的方法,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推動研究方式更新,使世界中國學研究在全球學術體係中展現獨立性與創造性。

  四是實踐導向與青年視角。在兩天的交流討論中,高深的中國學議題落地為一個個鮮活案例。比如,討論中國式現代化的經驗啟示時,不少國外學者都提到義烏的“雞毛換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讓人民群眾吃飽飯、讓人民群眾富起來,這是“雞毛換糖”的義烏價值,也是今天“共同富裕”的時代追求。在這一刻,“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被具象化了。

  青年在中國學未來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也是此次大會討論的一個關鍵議題。新一代研究者以開放、跨界、創新的姿態,重新定義中國研究的邊界,他們運用數字化工具、田野調查和跨文化交流的方式,推動知識生產更新。意大利米蘭大學博士生、自由譯者喬影以《黑神話:悟空》為例,闡釋“中華性”是一個不斷被青年參與建構的動態過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歷史係副教授張仲思發現,西方年輕人正通過抖音等新媒體接觸中國,但往往停留在表層體驗。這些新的觀察視角,讓人看到世界中國學研究的青春活力。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青年既是中國學傳承的火種,更是中國學創新的引擎。關注青年學者成長,實質上就是關注世界中國學研究的未來。

  共識:以中國學為橋梁,促進文明理解與對話

  通過兩天的深入研討,與會嘉賓在思想碰撞中形成了重要共識。大家一致認為,中國學不僅是一門研究中國的學問,更是一種以文明互鑒為根基的世界學問。理解中國必須放在人類文明演進的大背景下,理解其歷史延續性、文化包容性和思想創造性。

  當代中國學研究應立足中國社會的實踐邏輯和文化規范,挖掘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脈。秉持大歷史觀,從中國經驗中提煉具有世界意義的思想成果,為人類文明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世界中國學的價值不僅在于研究中國,更在于以中國學為橋梁,促進文明理解與對話。在溝通中外文明的過程中,推動不同文明平等對話、互學互鑒,在多樣性中尋求共通之理,在交流互鑒中實現共同發展。跨文明的對話與合作不僅關乎對中國的研究,更關乎世界如何通過中國經驗理解自身,通過比較、對話與共享,中國學正成為促進全球互信與文明互鑒的重要橋梁。

  今天的世界中國學既是學術研究的前沿,也是文明對話的重要平臺。它讓世界看到一個歷史縱深中的中國,一個文明延續中的中國,一個開放包容走向未來的中國。全球共答中國之問、世界共享中國智慧,在文明交流互鑒中,世界中國學必將繁榮發展,更多共識逐漸達成,更多合作即將開展。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