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驅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許多人感慨,近年來中國宛如換了一副模樣。
其中一個顯著變化便是“科技范兒”十足。
Deepseek席卷全球,“人工智能+”如春雨般滲透進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街頭巷尾……
科技領域的突破性創新成果層出不窮,讓那些曾經對中國抱有偏見的人開始重新審視中國科技,重新洞察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2025雲棲大會在杭州開幕產業機器人亮相。圖/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從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世界工廠轉變為全球創新策源地,一場關乎中國未來發展的經濟轉型已全面開啟。
經濟發展更注重質量。
數據表明,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高,單位GDP能耗持續降低,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的“脫鉤”趨勢愈發明顯。
例如,2000-2021年間,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3.6%,“十四五”後期,在人工智能等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這一增速進一步提升。
曾經依賴密集勞動力的生產線,如今被智能機器人精準高效的節奏所替代;昔日靠天吃飯的農田,正借助大數據溯源和無人機播撒實現順應天時耕作。
從實驗室誕生的原創理論,到產業園區孵化的尖端工藝,創新鏈與產業鏈以前所未有的深度相互融合。
以先進制造為例,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技術賦能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邁進。值得一提的是,傳統動能並非簡單退出,而是通過技術改造實現“老樹發新芽”。
“十四五”以來,工信部支持46個城市開展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累計建成230余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和1260家5G工廠,工業機器人新增裝機量佔全球比重超過50%。
創新“第一動力”的作用日益顯著。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升至第11位,是排名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2024年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超3.6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48%;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8%,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研發人員總量位居世界第一。
從跟跑、並跑到領跑,中國如今已在多個科技前沿領域取得突破。量子通信、載人航天、深海探測、射電望遠鏡等領域躋身世界前列,5G、特高壓、高鐵等技術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中國創新的全球貢獻不僅體現在技術本身,更體現在創新模式的變革。超大規模市場為創新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完整產業鏈支撐創新快速產業化,新型舉國體制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展現出獨特優勢。
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形成良性循環。
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正深刻改變著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
一方面,經濟發展為民生改善提供物質基礎,在此過程中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例如,目前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互聯網+”“人工智能+”等行動不斷開拓就業新空間與消費新場景。
另一方面,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持續擴大,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與此同時,完善的社會保障體係和普惠金融服務,使創新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與社會創造力。
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追求經濟效益,又促進社會公平;既堅持對外開放,又保障經濟安全。
中國的發展模式並非復制西方模式,而是基于中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的全新探索。
創新驅動正重塑一個活力四溢的中國。“十四五”以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接連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2025年中國經濟總量有望突破140萬億元,為世界經濟增長傳遞“東方暖流”。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