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堶在壯闊山河間,續寫擔當奮鬥的華章
中工網評論員 陳婉揚
10月12日晚,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在河海大學舉行——紅旗渠修渠人及其後代沉浸式再現當年戰天鬥地的感人場景;一線水利工作者分享護水興水故事;奧運冠軍張雨霏、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演員劉昊然等分別結合自身經歷,用青春熱血的拼搏故事激勵年輕學子逐夢新時代……
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負邦人期。此次活動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呈現了中華民族從古至今治水、治國的故事及蘊含其中的精神財富。舞臺上,借助AI技術,治水先賢大禹、李冰、郭守敬、王景“穿越”而來,分享治水經歷,體驗多項現代“治水黑科技”;河海大學校長鄭金海講述了歷代河海青年將個人奮鬥融入國家水脈的赤誠和擔當;演員侯勇則以動情的演繹,再現河海大學老校長嚴愷青年時代毅然歸國、選擇“水利報國”的感人故事……一幕幕情景交融,展開了千年治水的精神脈絡,也為當代青年點亮了奮鬥的坐標。
與國家共進,和時代同行,這就是青春的模樣。活動現場,多位河海大學“重量級”校友貢獻我國水利事業、“以奮鬥書寫一生”的事跡被置于聚光燈下——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峽工程總設計師鄭守仁,在三峽工程壩區18平方米的宿舍里一住就是27年,帶領團隊突破了20多項“世界之最”,用堅守詮釋“國有所需,我有所為”;國家卓越工程師顧明現場科普如何利用現代科技守護太湖碧波;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雲用40年踏遍千山萬水,參與擘畫“四橫三縱”國家水網,見證了“水往高處流”的中國奇跡……
令人欣慰的是,這樣的愛國奮鬥基因,在青年一代河海人中得到了傳承。無論是南水北調等戰略工程,還是烏東德、白鶴灘等“國之重器”,都可以看到河海人的身影——他們以科技守水、以智慧護水,用行動“接力”實現著前輩的夢想,讓青春在服務國家戰略中充分綻放。
以家國情懷為底色,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所需,在自己熱愛的領域腳踏實地、砥礪前行,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當代青年的自覺行動。在活動現場,已經在各自領域取得突出成績的幾位青年告訴同學們:“請相信,奇跡也有‘算法’,做成事沒有那麼難!只要你堅持努力,就可以把一個個不可能變為可能。”“十塊奧運獎牌,好像也不是終點,目之所及的方向仍有高峰,我還有繼續攀登的願望。”“不妨把人生當成一場‘對生命的塑造’——去體驗、去嘗試、去修正。不要害怕失敗,也不要害怕平凡。”他們的感悟和鼓勵印證了一個樸素的道理:青春的每一份努力都能匯入時代奔騰的洪流,也終將有所收獲。
江河奔流,生生不息;青春奮鬥,接續不斷。放眼祖國大地,治水者守護安瀾,建設者托舉城市,耕作者播種希望,科技工作者探索未來……各行各業的勞動者身體力行,一點一滴積累起國家的底氣和前行的動能。我們有理由相信,會有更多青年從治水故事中汲取力量,在平凡中找到實現自我的價值,于堅守中綻放光芒,在祖國壯闊的山河間,寫下屬于這個時代的“青春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