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深思21世紀人類文明走向,“韋伯之問”何以值得重視?| 世界中國學大會

2025-10-12 16:43:00
來源:上觀新聞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向世界發出深入推動文明交流、在包容互鑒中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呼吁。在探討當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及其歷史文明內涵時,百余年前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提出的“韋伯之問”經常被談及。這一關注人類社會共榮發展的世界中國學核心議題,在深思21世紀人類文明走向的今天,仍然值得引起足夠重視。

  何謂“韋伯之問”

  所謂“韋伯之問”,是指韋伯在研究中提出的一個問題:為何傳統中國、印度、伊斯蘭世界等非西方文明未能領先並走上獨立于西方的現代化發展道路?

  從學理上說,韋伯將新教加爾文宗中的“禁欲”“苦行”等精神視為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擴張的原動力。他把中國未先于歐洲產生資本主義歸因于東方文明——儒家思想的“入世”態度注重和諧與秩序,不鼓勵追求利潤最大化;道家中的“清靜無為”和“小國寡民”等思想無法催生經濟社會發展的奮鬥動力。由此,他認為傳統中國難以自發產生現代資本主義。

  韋伯出生于西方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當時正是晚清中國遭受西方列強入侵、日漸衰微之時,在其學術思想背後是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歷史敘事。韋伯的中國研究產生于近現代中西“大分流”的歷史語境中,他以解釋西方現代性發生、孕育于西方文化土壤的社會科學理論來解讀中國的研究范式和認知基調,得到當時歐美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的諸多肯定性回應,因此在歐美近現代中國學中具有典型代表性。

  “韋伯之問”作為探討中華文明與現代性關係的中國學核心議題,自提出之始即受到國際學術界關注。因此,增進和深化對“韋伯之問”的認知,參與該世界中國學研究核心議題的“世界性百家爭鳴”,有助于全球文明對話,推動人類文明互鑒。

  借鑒與反思西方現代化制度的經驗和教訓

  通過對西方資本主義精神的研究,韋伯闡述了在新教加爾文宗的深層文化動因下,西方先發現代性理性化的“鐵籠”本質,即在工具理性主導下,西方社會實現了資本主義的驚人發展,同時也因科層制制約,而導致價值理性缺失以及人本身成為物化和工具化的存在。

  以工具理性和科層制為基本特徵的西方先發現代性,通過海外殖民導致自身內在困境的全球復制與衍生弊病,如人的異化、貧富差距、戰亂衝突、環境污染、物質主義等人類社會失序、失衡發展的諸多問題。因此,借鑒與反思西方現代化制度的經驗和教訓,並將其納入人類多元文明的思考,有助于超越西方先發現代性,構建基于人類各民族文明優勢互補的新型人類現代性。

  西歐近現代的發展史表明,中華文明制度與四大發明、阿拉伯國家的自然科學、希臘哲學等不同文明均對其社會轉型起到助推作用。因此,包括非西方在內的全人類各文明智慧精華的優化整合,將對走出西方先發現代性困境,建立更健康的人類現代性提供不可或缺的思想識見。

  從“韋伯之問”看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性

  通過對西方資本主義精神和中國的研究,韋伯闡發了中國未能領先西方產生資本主義的儒道思想因素。百余年後當代中國的經濟崛起舉世矚目,促使國際學界重新探索中華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內在關聯,其中暗含著對中西文明比較、傳統與現代的對立統一、中國學方法理論與中國認知模型等問題的不斷省思。在對“韋伯之問”的接續探討中,進一步彰顯了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性。

  第一,中西對于人類共同價值的殊異表達與內在統一。韋伯認為新教倫理是西方資本主義興起的精神因素,而儒道思想中則缺乏此類倫理動力。然而,漢籍經典中對“勤儉”“紀律”等精神的弘揚俯拾可見。比如,《易經》即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諸葛亮的《誡子書》中亦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左傳·桓公二年》有曰:“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可見,新教倫理中的一些精神因素,不獨存在于西方,在某種程度上屬于人類的共同價值。

  第二,古典中華文明精粹對于西方現代性的超越。盡管西方現代化早于中國,但是中華文明中的相關思想仍然體現出不同于西方的另一種“現代性”。儒家學說中“修齊治平”等思想是現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傳統文化動力,儒家思想中的同理心、誠信、仁愛、團結等文明特徵推動形成“儒商文化”。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道家思想,為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傳統文化價值支撐。

  由此可見,中華文明作為中國當代發展的文明基礎,是助益于人類現代性更新與進步的東方文明資源。接續傳統、連通世界,通過中外文明的發掘與互鑒,開展多元價值的交流、互補與融通,有助于滋養當代人類精神家園,形成更加健康、文明、活力和進步的新型人類現代性。世界中國學研究以“文明互鑒”視域代替近現代的“文明分流”偏見,為解答“韋伯之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全新路徑。因此,開展人類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鑒,是中外共同探索“何為中國”“何以中國”的世界中國學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以人為本”的人類更美好社會的內在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當前,“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各國知識界高度關注的一個研究熱點。世界中國學關注世界觀察中國的各種視角,與之展開深入對話;同時將中國納入全球視野中考察,探索中華文明和中國道路的特殊性與普遍性。這種中國與世界的雙重視角體現了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從而有助于建立中西會通、國內外兼容的研究,回應國內學術界以往難以解答的關于中國的各種挑戰性問題。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