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從農奴到經營酒店:一個牧民家庭經歷的時代變遷

2025-10-12 16:43:00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字號

  新華社拉薩10月11日電 題:從農奴到經營酒店:一個牧民家庭經歷的時代變遷

  新華社記者陳勇、潘一景、蔣夢辰

  在拉薩以北約170公里的當雄縣羊八井鎮甲瑪村,秋日的陽光灑在窗臺上,70歲的仁青曲珍坐在自家寬敞舒適的客廳里。

  “小時候,我的身份是農奴,”她回憶道,“常常填不飽肚子,衣服一遍遍縫補,破舊難穿。”

  1959年3月,中國共產黨領導西藏各族人民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民主改革,仁青曲珍的命運也隨之轉折。家里分到了田地,這是他們第一次真正擁有屬于自己的土地。

  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1970年,仁青曲珍被選送學習藏醫,學成歸來後成為村里的一名醫生。

  “那時候工資每月只有9塊錢,但能為鄉親們看病,我覺得特別光榮。”此後,她又先後擔任村婦女主任、婦聯委員等職務,為村里的發展貢獻力量。

仁青曲珍(右)與兒子在自家門口(9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2006年,因受到泥石流威脅,仁青曲珍家從山上搬到山下,住進政府支持建設的新房。2015年,她家開起了家庭旅館,經過幾次翻修,逐步發展到如今有50多張床位的酒店。

  “小時候,家里只有18平方米的小屋,四口人擠在一起。現在我們開起了酒店,接待遠方客人。”去年,仁青曲珍家的總收入超過30萬元,生活的底氣越來越足。

  仁青曲珍的家就在公路邊,雕刻精美的藏式茶幾上擺滿待客的堅果和肉幹,櫥櫃里整齊陳列著各式茶碗,有精致的陶瓷碗,也有藏式的木碗。每逢客人到來,她總會雙手托起茶壺,將酥油茶倒得嘩嘩響。

  閒暇時,仁青曲珍最喜歡拿起手機刷短視頻或者看電視追劇。“過去在牧區,別說手機、電視,連穩定的電都難以保障。”仁青曲珍說。

仁青曲珍(右)與兒子在自家客廳合影(9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旅遊也是仁青曲珍的愛好之一。她曾到北京參觀毛主席紀念堂,也曾坐飛機遊歷四川、雲南、陜西、遼寧等地。

  “小時候別說坐飛機,出西藏都不敢想,如今到哪兒都方便。”仁青曲珍感慨。不久前,她的孫女考上了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看到孩子們走得比我遠,心里特別高興”。

  走在甲瑪村,柏油路延伸到家家戶戶的門口,一棟棟藏式小樓錯落佇立在整潔的街道兩旁。村子附近的田野里,傳來機器轟鳴聲,仁青曲珍的兒子阿旺強巴和村民們正忙著收割牲畜越冬的飼草。

  甲瑪村村主任旦增桑珠介紹,在國家補貼政策支持下,村民們以優惠價格購置了農機具,如今幾乎家家都用上了現代化割草機。

西藏當雄縣羊八井鎮甲瑪村村民收割飼草,為牲畜越冬做準備(9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仁青曲珍家養了50多頭膧牛。“自從用上割草機,飼草收割方便了許多。”阿旺強巴說。

  膧牛產業已成為當地牧民增收的重要支撐。旦增桑珠介紹,甲瑪村共有440戶、2102人,牲畜總數達到2.8萬頭,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穩步增長。

  2024年,西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大關,達到21578元,增長8.3%,增速位居全國第一。

  夕陽下,仁青曲珍家的小樓飄出了飯香。草原上,歸家的牧民哼著歌,影子被拉得很長。

  從農奴到村醫,從土坯小屋到現代酒店,從“吃不飽”到“年入30多萬”……在這片廣袤的雪域高原上,越來越多農牧民家庭正在樂享屬于自己的新生活。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