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1+1堶擴大服務消費,該從哪些關鍵點入手?
9月16日,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幹政策措施》,5方面19項措施中,“豐富高品質服務供給”就多達8條。如何擴大服務消費,提高服務質量,讓服務消費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新聞 1+1》本期節目,主持人柴璐連線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石英華,為您帶來分析解讀 。
擴大服務消費 具體該怎麼做?
什麼是服務消費?簡單來說,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是實物消費;而一手交錢、一手獲得看不見的產品,就是服務消費。它的本質是牢固消費,價值在于體驗性。那麼,該如何擴大服務消費?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石英華:消費既包括商品消費,也包括服務消費。當前我們更加聚焦于擴大服務消費,這一政策方向與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密切相關。從發達經濟體的經驗來看,當人均GDP超過15000美元時,服務消費往往會成為消費的主體。
目前,我國人均GDP已達到1.3萬美元,消費結構從以往以商品消費為主,逐步轉向商品與服務消費並重,並且服務消費的增速持續加快的格局。今年1至8月的消費數據也顯示,服務消費的增長勢頭明顯高于商品消費。
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4.1萬元,其中服務性消費支出超過1.3萬元,顯示出服務消費佔比正在不斷提升。因此,在當前背景下,全方位擴大需求、提振消費,抓好服務消費或者擴大服務消費,這方面的潛力和空間是巨大的。
給中小學生放春秋假
能帶動服務消費嗎?
給中小學生放春秋假,也成為此次《政策措施》中公眾關注的熱點之一。給小朋友放假和帶動更多服務消費的市場之間到底有多大的關聯,這個措施能起到怎樣的效果?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石英華:我們談服務消費提振,一方面講的就是如何增強消費能力,也就是說要切實增加居民收入。另一方面,從改善供給這個角度,能夠真正的提升服務消費的品質。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閒暇,是不是有足夠的時間,能夠在不同的時間享受相應的消費。所以中小學假期把它從寒暑假變成增加春秋假,實際上就是在增加大家可以服務消費的時間。
當然,這一點大家關心的是還需要好的政策落地,需要有配套的政策。比如中小學生有假期,實際上家長有沒有假期,才能決定這個政策是不是能夠成為真的利好,或者帶動服務消費的增長。
“村BA”“蘇超”火熱
未來還有哪些消費新市場?
去年服務消費增速很快,尤其是文旅消費成為最大熱點之一,像“村BA”“蘇超”等新場景不斷涌現。這些現象背後揭示了哪些新的消費潛力和市場機會?未來我們還可以拓展哪些想象和嘗試的空間?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石英華:新需求往往由新供給創造,而新需求又會進一步推動服務供給升級,二者形成螺旋式上升的互動過程。從“蘇超”等消費熱點可以看出,優質消費資源與新興IP結合、內容品質提升,形成精品化消費,“內容為王”尤為重要。
無論是文學作品、影視作品,還是文旅和文創產品,眾多爆款的成功都源于優質內容和過硬品質。此外,通過構建消費新場景、結合AI等技術創新,能夠形成全新的消費模式,提升體驗感,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及情緒價值需求。
這些創新舉措正在催生巨大的新需求。從“蘇超”帶動的觀賽規模,到各類賽事、演唱會,再到城市新興消費IP,均顯示出服務消費蘊藏的巨大增長潛力。今年1至8月服務消費的增長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趨勢。因此,進一步提振和打造服務消費創新,對全方位擴大內需是特別有益的。
消費佔GDP比重仍然偏低
未來如何改變?
從消費的結構上看,當前我國消費佔GDP比重仍然偏低,這樣的短板未來如何改變?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石英華:改變這一現狀需要供給端與需求端協同發力。在供給端,當前服務消費領域仍存在不少短板,補齊這些短板將有助于進一步擴大服務消費。從需求端看,低收入群體是服務消費增長潛力最大、消費傾向更高的群體,要通過改善教育、養老、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健全社會保障體係,強化兜底性保障,增加他們的服務消費能力,彌補短板。
主持人 柴璐:服務消費實際上就是體驗感的消費,而消費的升級必然會體現在服務消費的增長上。當人們消費的意願和消費能力增加的時候,它也必然會帶來我們市場的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