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美政府關稅官司纏身折射治理亂象(環球熱點)

2025-09-18 09:59: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陷入多起國內司法訴訟,並連收美國國際貿易法院、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兩張司法“紅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日前宣布,將快速審議政府所徵多數關稅的合法性,定于11月首周聽取口頭辯論。有美媒指出,這將是聯邦最高法院首次對本屆政府核心政策的合法性作出判定,其結果或可左右美國關稅政策的未來命運。

  專家分析,美國國內涉及關稅政策的訴訟不斷,根源在于該政策的實際效用及制定程序均引發巨大爭議。同時,該事件也折射出當下美國政治體制存在的諸多深層次危機。

  “美國起訴美國”的場面不斷上演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對美國本土經濟造成衝擊,且存在明顯程序瑕疵,引發國內對政策合理性的廣泛質疑

  據悉,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將審議的關稅包括:總統特朗普援引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面向全球徵收的10%“基準關稅”、對未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的貿易夥伴徵收的更高額度關稅以及所謂“芬太尼關稅”。

  今年5月,位于紐約的美國國際貿易法院3人合議庭就小企業主和美國12州所提訴訟裁定,總統無權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徵收上述關稅。8月29日,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審理特朗普政府上訴後,以7比4的投票結果維持原裁決。裁決書認為,《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授權總統在緊急情況下頒布某些經濟措施,以應對“異常和特殊威脅”,但徵稅權力為憲法賦予國會專屬,總統不得借由該法在幾乎所有商品上開徵統一關稅。多名法官在此前的聽證會上表示,白宮未能證明所謂“貿易逆差”構成上述法律所需“緊急情況”。

  當地時間9月3日,特朗普政府正式向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提出上訴,要求推翻聯邦巡回上訴法院的判決,並要求最高法院迅速審理。

  圍繞關稅政策,“美國起訴美國”的場面在最近幾個月不斷上演。據美媒報道,特朗普政府一度面臨十多起涉及關稅政策的訴訟,原告方包括州政府、小企業、法律團體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袁徵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多次被訴諸司法,反映其在國內面臨諸多爭議——

  一方面,該政策不僅對美國本土經濟造成衝擊,推高通脹水平,加重民眾生活負擔,還直接影響依賴海外投資及進出口貿易的國內利益集團,同時對美國參與構建的戰後國際經濟秩序及世貿組織框架下的多邊貿易體制造成衝擊。多重影響疊加,引發國內對政策合理性的廣泛質疑。另一方面,美國憲法規定關稅徵收權歸屬國會,而特朗普政府繞開國會、以《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為依據通過行政令徵收關稅的操作,存在明顯程序瑕疵,因而引發關于行政權力邊界與憲法原則的爭議,進一步加劇了國內分歧。

  自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生效以來,特朗普是第一個援引該法律加徵關稅的美國總統。據美國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統計,截至8月初,美國進口產品有效關稅稅率接近19%,為大蕭條以來最高,顯著高于美國現當代一般僅2到3個百分點的關稅稅率。據估算,由高關稅抬高的物價水平可能導致美國家庭年均多花銷2400美元。美媒CBS的一份最新民調顯示,近六成美國民眾不認可政府現行的貿易與關稅政策,四成美國民眾表示政府濫用關稅政策導致本土民眾購買力下降。

  關稅政策前景幾何?

  這場圍繞特朗普政府“關稅權”的司法對決,“不僅是貿易政策之爭,更是對美國總統在憲法中權限邊界的一次驗證”

  按照美國三權分立的制度設計,國會屬于立法機構,與作為司法機構的聯邦最高法院是制約政府行政權的重要力量。袁徵指出,近年來,美國兩黨在國會鬥爭日趨激烈、互不妥協,許多法案都要經歷冗長辯論。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後,認為國會“缺乏效率”,更多選擇以繞過國會、簽署行政令的方式推行自己的政策,試圖擴大總統行政權。

  有分析指出,這場圍繞特朗普政府“關稅權”的司法對決,“不僅是貿易政策之爭,更是對美國總統在憲法中權限邊界的一次驗證”。

  關稅案被推至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前景幾何?

  “從目前最高法院的構成來看,9名大法官中6人為保守派,且其中3人是由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提名,形勢對特朗普政府有利。”袁徵分析。外界曾因此推測,最高法院可能傾向支持特朗普政府擴大行政權——此前在下級法院阻撓白宮政策的多起案件中,最高法院多以“不附加解釋”的方式支持行政當局。

  不過,還有法律專家分析,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近年來在多項案件中強化了“重大問題原則”和“非授權原則”,強調行政部門在涉及重大經濟與政治決策時,必須獲得國會的明確授權。這一趨勢顯示,司法機構對行政權的無限擴張是保持警惕的,這也可能成為影響判決的關鍵。

  據彭博社報道,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等官員近期多次向聯邦最高法院施壓,強調若作出不利于政府的判決,到明年6月美國需返還的關稅稅款估算最高可達1萬億美元,這一後果“將是災難性的”。白宮方面還強調,不利判決也將影響美國目前已達成的對外貿易協議和未結束的貿易談判。美國司法部近日警告稱,撤銷關稅可能導致“財政崩潰”——截至今年7月,美國政府徵收的關稅收入已達1590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多。

  袁徵分析,若白宮方面勝訴,意味著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認可總統在貿易政策上擁有單邊權力,這將放任總統的行政權膨脹,加大未來貿易政策的不可控性。同時,現實考量也不容忽視——若完全推翻現有關稅政策,美國財政及對外貿易或將面臨較大衝擊。“有可能的一種結果是,最高法院在綜合考慮下採取折中方案:一方面強調徵稅權仍屬于國會,另一方面認可總統在某種‘特殊條件’下可臨時採取關稅舉措。”

  凸顯“美式民主”結構性問題

  當白宮行政權力不斷膨脹,壓倒國會和最高法院,美國制度將面臨崩塌

  除關稅政策外,特朗普政府通過行政令強推的“國際禁招令”、移民驅逐計劃、裁撤聯邦機構和雇員等政策都在國內引發廣泛爭議,多項政策被美國法律界人士質疑為“越權違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院院長歐文·切默林斯基直言,特朗普政府已存在“係統性違憲和違法行為”。

  行政與司法部門的衝突愈演愈烈。據美國法律研究機構統計,特朗普政府在美國國內面臨的訴訟已達數百起。《今日美國報》文章說,特朗普政府與司法界正進入一場“全面戰爭”。

  同時,司法領域成為美國黨派鬥爭的重要戰場——今年3月,美國21名民主黨籍的州總檢察長因教育部裁員問題對特朗普政府提起訴訟;5月,就關稅政策聯手起訴特朗普政府的12個州的總檢察長以及其中10個州的州長均為民主黨籍。美國《大西洋月刊》發表文章指出,在黨派矛盾加劇、黨爭不斷的情況下,這些越來越多的訴訟正在進一步降低美國政治體係的運作效率。

  美國長期標榜的所謂“司法獨立”也備受質疑。《紐約時報》評論文章說,隨著美國兩極分化加劇,聯邦最高法院無法“超越政治”。美國拉特格斯大學公共政策學院網站一篇分析文章也指出,最高法院不是超越黨派之爭的“凈土”。

  當三權分立和黨派制衡在極化政治中逐漸失效,美國政治體制的深層次危機進一步凸顯。有美國學者這樣評價:國會因黨爭而運轉失靈,司法天平因權力而傾斜。當白宮行政權力不斷膨脹,壓倒國會和最高法院,美國制度將面臨崩塌。

  袁徵指出,特朗普政府推崇“行政令治國”,且政策明顯偏向右翼保守主義,加劇了美國政治極化及社會撕裂,使得“美式民主”結構性問題日益凸顯。一方面,聯邦層面三權失衡問題愈發突出,國會運轉效率低迷,司法公正受到幹擾,同時聯邦與州之間的矛盾也在持續顯現,權力制衡機制面臨失效風險。另一方面,兩黨分歧嚴重,越來越難達成政治共識,導致政府政策帶有明顯黨派色彩,且很容易在新一任政府上臺後發生劇烈搖擺甚至被全盤推翻,浪費大量社會資源、損害民生福祉,長遠看也將影響美國的國際形象與軟實力。

  (本報記者 李嘉寶)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9月17日 第 08 版)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