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大國工程在新疆堶這才是真·穿越!看烏尉高速如何改寫新疆時空版圖

2025-09-14 09:46:00
來源:天山網
字號

  “巨龍橫臥分南北,天塹通途變往還。”天山山脈如巨龍般橫亙新疆,將這片土地分為南北疆。

  千百年來,穿越天山是人們的夢想和挑戰。好消息是,2025年年底,隨著烏尉高速的全線建成通車,從庫爾勒到烏魯木齊的駕車時間將從現在的7小時左右大幅縮短至3小時以內。這意味著兩地市民“早出晚歸”的一日遊將成為現實。

  烏尉高速公路(G0711),起點烏魯木齊市,終點尉犁縣,公路全長約319.7公里,全程雙向4車道。項目總投資467億元,于2020年初開工建設。

  破解天山南北的交通阻隔

  烏尉高速公路的建設是一項國家級重大工程,旨在破解天山南北的交通阻隔,全面提升新疆地區的交通效率、經濟發展和戰略地位。

  此前,南北疆雖有G216線(烏魯木齊至庫爾勒)、G217線(獨山子至庫車)等國道,但都需要繞行才能翻越天山。隨著新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流、物流迅速增長,既有公路遠不能滿足南北疆來往的現實需要。

  尤其是從烏魯木齊到尉犁的原有國道,全程長達500多公里,往往需要耗時7小時之久——僅翻越天山一段,便至少需要3小時。而烏尉高速幾乎呈直線貫通,特別是憑借天山勝利隧道,如今僅需約20分鐘即可穿越天山。這條隧道已成為目前從烏魯木齊前往南疆地區最便捷的快速通道。

  烏尉高速還是新疆“六橫六縱”高等級公路網中“第3縱”,即“阿勒泰—烏魯木齊—庫爾勒—若羌”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天山南北資源互通的大通道,它串聯起“北疆城市帶”和“南疆城市群”,實現準噶爾盆地與塔里木盆地高速(一級)環線的快速連接。

  全線通車後,沿途穿越天山隧道群、大橋的行程本身也將成為一種獨特的體驗,尤其是隧道內獨具特色的光影設計,值得駕車打卡。

  國產裝備天山深處顯神威

  如果說烏尉高速是一頂皇冠,那麼天山勝利隧道無疑是這頂皇冠上最璀璨的鑽石。作為目前世界最長的高速公路隧道,其全長22.1公里,需穿越地質條件極端復雜、堪稱“地質博物館”的天山山脈。這里幾乎匯集了隧道工程中所有世界級難題。

  施工現場位于高寒高海拔區域,氣候惡劣,並需穿越16條地質斷裂帶。岩體地應力最高達21.8兆帕,相當于指甲蓋大小的岩石須承受218公斤重量,極易引發堪比四級地震的強烈岩爆。

  面對如此“地獄式”的挑戰,中國工程師以創新性的“中國方案”作出回應,完美融合“大國重器”與“中國智慧”。

  由我國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創新型壓注式工法(TBM)硬岩掘進機“天山號”“勝利號”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穿越天山”之旅,是建設天山勝利隧道的最關鍵裝備。工程施工核心創新是“三洞+服務隧道”設計:除左右主洞外,增設一條中導服務洞。服務洞定期向主洞開出橫向通道,實現“長隧短打”,大幅提升整體進度。未來,服務洞還將充當應急疏散和通風通道,從根本上解決超長隧道安全運維難題。

  針對隧道最大埋深達1112.6米的工程挑戰,施工團隊創新採用豎井施工方案,在隧道頂端開挖4處共8座豎井,等于在隧道上方開8個“天窗”作為隧道的“呼吸係統”,以解決特長隧道施工中的通風困難和滿足後期運營通風需求。為此,我國自主研制出全球首臺適用于高寒高海拔環境的超大超深豎井掘進機“首創號”,成功突破了極端條件下深地施工的技術瓶頸。“首創號”實現了從核心部件到整機的全鏈條自主研發,首次形成大直徑全斷面豎向掘進施工成套技術與裝備,其關鍵零部件全面國產化。這一成果填補了我國在大直徑硬岩豎井撐靴式掘進技術領域的空白。

  作為烏尉高速的控制性工程,天山勝利隧道的通車,也標志著G0711烏尉高速公路全線貫通進入最後衝刺階段,也為整個項目的順利竣工注入了強大信心。

  把“走得了”變“走得好”

  烏尉高速與天山勝利隧道的價值遠超交通本身,它是一部生動的“國家工程教科書”,展現出深遠的意義。

  建設者並未選擇“劈山開路”,而是以環保、精準的方式“溫柔”貫穿天山,通過棄渣利用、保護水係和植被等舉措,實現工程與生態的和諧共生。TBM掘進、智能建造、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的集成應用,將“不可能”變為“可能”,極大增強了我國挑戰超級工程的實力,也為未來類似重大項目積淀了關鍵技術。

  項目建成後,將有力促進人才、資本和資源流動,拓寬就業渠道;助推旅遊和礦產開發,落實旅遊興疆戰略;顯著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交通效率。

  連霍高速穿越戈壁,獨庫公路蜿蜒天山……烏尉高速將新疆與全國更緊密地連接起來:向東經京新高速直達京津冀,通過連霍高速連接長三角,往南經西和高速通達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地區,是我國“6軸7廊8通道”中沿邊通道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的“最後一公里”的關鍵工程。

  延伸閱讀:

  天塹變通途 打通天山分幾步?

  第一步:勘測

  世界七大山係之一的天山,如同一個巨大的屏障,把廣闊的新疆分成南北兩半。天山這麼大,為了摸清它,就要先用衛星遙感、地質測繪等技術給天山做個“全身掃描”,細節摸得清清楚楚,隧道該從哪兒開挖就有數啦。

  第二步:畫圖

  把隧道的每個細節在圖紙上規劃得明明白白。用電腦模擬施工過程,把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先模擬一遍。有了這一步,施工的走向和布局就能明確下來。

  最關鍵的第三步:隧道開鑿大作戰

  說工藝:和以前挖隧道大多採用“雙洞對挖”的方式不同,這次天山勝利隧道為了跟時間賽跑,採用“三洞”加“四豎井”工藝。“三洞”就好比在天山肚子里平行插了三根長長的吸管,“四豎井”就是在吸管旁建了四組輔助通道,負責通風換氣等。“三洞”中的左、右兩個主洞將來是車輛南北通行的主幹道,中導洞則是具有服務功能的隧道。

  看工具:兩臺“吞石巨獸”——“天山號”和“勝利號”硬岩掘進機是為打通天山量身定做的。刀盤直徑8.43米,接近3層樓高度。工作時,這對“雙胞胎”從中導洞的兩端朝中間“雙向奔赴”。打通天山可不容易,不僅隧道長度破紀錄,還要穿越16條地質斷裂帶,這就如同在豆腐腦里雕花。

  為了啃下這個“硬骨頭”,建設者們採用“長隧短打”策略。也就是根據現場工作情況,每隔一段距離,通過“打橫洞”的方式,增加新的工作面,實現中導洞和兩個主洞連接,從而將主洞分成好多小段同時開挖,實現“長隧短打”。這個辦法讓工期直接從72個月縮短到52個月,創下了世界同類型高速公路隧道建設工期縮短的新紀錄!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