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高質量發展看中國堶“一站式服務”暖申城,築就銀齡幸福港灣

2025-09-06 09:40: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上海9月5日消息(記者鄭曉蔚 見習記者何智康 實習記者李婷)滬上清晨陽光揮灑,蘇州河泛著粼粼波光。與四行倉庫隔河相望的一棟綠色小樓里,傳出陣陣歡笑聲。

  這里是黃浦區南京東路街道的“蘇河之眸”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集成式、常態化提供20多項為老服務,被周邊老年人視作“第二個家”。

  如同蘇州河緩緩流淌,滋潤著市民生活,上海市近年來持續推進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已建成“一站式”“樞紐型”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502家,用實際行動回應著“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時代課題。

  一棟樓滿足多元需求

  細碎日常有了“溫暖歸處”

  “以前總怕麻煩子女,待在家里不出門又無聊,現在我每天都來‘綠房子’,有吃有喝有玩,一待就是一整天。”今年78歲的王奶奶用養生錘悠閒地敲著後背,滿面笑容。吃飯、看病、照護、讀書、鍛煉……在這座被親切稱作“綠房子”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關乎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大多細碎需求,都被“打包”收納在一起,化作“觸手可及”的獲得感、幸福感。

  站在樓頂露臺,即可看到蘇州河沿岸的風景(央廣網見習記者 何智康 攝)

  綜合為老服務中心1樓引入社區衛生服務站;2樓有社區食堂、日托所、城市書房;3、4樓是提供專業照護的長者照護之家;5樓設有長者運動健康之家,樓頂還有“最美露臺”。南京東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鄭瑩說,滿足社區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就是街道匯聚多方力量建設“蘇河之眸”的出發點、落腳點。

  民以食為天。在鄭瑩看來,讓老年人“吃飽”又“吃好”是提升養老服務精細化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前不久有老人反映食堂米飯太硬,也有老人覺得米飯有點軟,我們就採取‘錯峰分時’的形式,比如10:30到11:30之間米飯相對軟糯,到了11:30米飯稍微煮硬一點,滿足不同的需求。”據他介紹,街道每月會邀請就餐頻次超過20次的老人擔任“銀齡膳食服務體驗官”,提供菜品口味、服務體驗等方面的改進意見。

  每到中午就熱鬧起來的社區食堂(央廣網實習記者 李婷 攝)

  全齡人群織密“鄰里關係網”

  “生活感”與“煙火氣”撫慰人心

  依托綜合為老服務陣地建設,南京東路街道積極打造“熟人社區”的聚集地、“代際融合”的交流場。其中,日托所依據老人個性化需求,設置“歡樂星期五”下午茶,開展中醫保健、非遺手工、養生課程等多樣化活動。經常和“老姐妹們聚在一起聊天”的趙阿姨笑稱,每周五午後的茶話會“比過年還熱鬧”。

  “麻煩幫我修修這雙鞋”“師傅,傘骨歪了還能修嗎”……在一樓大廳正在舉行的一場“便民集市”上,捏著針線的張師傅手上功夫不停:“很多老人衣服破個洞沒處補也舍不得扔,現在我們每月來一次,他們省心,我們開心。”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每月以“室內集市”形式,售賣崇明基地平價蔬菜瓜果,提供理發、修鞋、修傘、縫補衣服等生活服務,增添“生活感”“煙火氣”。

  周邊居民來到“便民集市”修鞋、修傘(央廣網實習記者 李婷 攝)

  為了破除不同人群之間的代際壁壘,城市書房定期開展親子共讀、滬語說唱等活動,離休老人、在職白領與在校學生混齡互動,不同世代在同一屋檐下各得其所;長者照護之家定期與周邊學校、企業合作,開展“為長者讀讀書”“陪伴爺爺奶奶一小時”等互動,讓孫輩的孩子們“走進來”,老人們的故事和技藝“走出去”。

  “相當一部分戶籍老人屬于‘人戶分離’的情況,我們集合不同年齡段的熱心人士,組建了‘暖冬便民服務隊’‘星光助殘志願服務隊’流動服務隊伍,通過走訪摸排、了解需求,為這些居住在上海其他區域的老人、殘疾人提供上門幫辦服務。”鄭瑩表示,南京東路街道不僅要打造“蘇河之眸”這樣的“一站式”服務陣地,還要讓優質、暖心服務向外延伸,打破空間上的邊界。

  一位居民在城市書房安靜看書(央廣網實習記者 李婷 攝)

  串珠為鏈、織線成網

  全域構建服務體係,托起老人幸福生活

  “蘇河之眸”並非孤例。在60歲以上的戶籍老人佔比高達44.8%的黃浦區,構建完善的養老服務體係是城市治理的必答題。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截至目前,黃浦區已建有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11家、長者照護之家8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9個、家門口養老服務站24個。這些“遍地開花”的暖心站點,如同神經末梢,將綜合為老服務精準觸達街道社區的“最後一公里”,最終形成了這張覆蓋全域的“服務網絡”。

  這張“網”在體係化、精細化構建下,發揮出巨大的能量:黃浦老人只要拿出一張“五邊十色”助老服務卡,即可全區通享社區長者食堂的用餐優惠;已覆蓋全區21家養老機構的“養老院+互聯網醫院”模式,讓“躺在床上視頻問診”成為現實,藥品直接配送上門;“家庭照護床位”服務走進3109戶家庭,把專業護理直接送到床邊;各街道社區的適老化改造,讓近1400戶家庭擁有了更舒適的居住環境;線上小程序將各類養老服務場景“一網打盡”,動動手指就能預約服務、獲取補貼……

  南京東路街道老人們手工制作的團扇(央廣網實習記者 李婷 攝)

  從滿足一餐一護的“貼心守護”,到鏈接全齡人群的“暖心活動”,再到科學均衡布局的“服務網絡”,黃浦區的生動實踐,正是上海市養老服務體係建設精密布局、溫暖落地的縮影。

  上海用落在實處的舉措、細致入微的關懷,牢牢守護著超大城市的幸福底線,踏實踐行“人民城市為人民”這一理念,為“大城養老”的時代命題貢獻了可供參考、帶有溫度的精彩答卷。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