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記者手記:聽!那勢不可擋的歷史強音

2025-09-05 20:30: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2025年9月3日清晨,首都北京,日出東方,曙光噴薄。

  1945年9月2日,東京灣“密蘇里”號軍艦甲板上,日本人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終結。9月3日,毛澤東同志筆力遒勁的題詞刊登在《新華日報》醒目位置:“慶祝抗日勝利,中華民族解放萬歲!”

  那是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黎明,“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80年後,“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中國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共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

  習近平總書記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必將勝利!”

  勝利紀念日,歷史在聆聽,時代在聆聽,未來在聆聽。

  聽,那是戰歌的深沉旋律——“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我們在太行山上”“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

  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上午8時35分,習近平總書記登上天安門城樓,同抗戰老戰士老同志申秉宸、張坪、劉世鉞、傅英、羅競輝、宋其祥一一握手,向他們表示崇高敬意。

  特殊的安排,滿含溫情,一聲“老英雄”,至高尊崇。

  歌聲,響徹天安門廣場。自1931年那個“悲慘的時候”起筆,將人們的思緒牽向白山黑水、黃河岸畔、青紗帳里,牽向100多公里外的房山霞雲嶺堂上村——那是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誕生地。

  現場數萬人跟唱,許多人熱淚盈眶。

  山河破碎、家國蒙難之際,正是這樣的歌聲在中華大地唱響,承載著歷史的悲愴與同胞的血淚,點燃萬千中華兒女的反抗鬥志。如今,慷慨旋律依舊滾燙,民族精神在胸中激蕩。

  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太行腹地的山西陽泉,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一席話語重心長:“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孩子們要爭做民族的脊梁,一定要把我們國家建得更加強盛。”

  天安門廣場上,鮮艷的紅旗映照著一張張自豪的青春面孔。北京大學青年學子楊潔瑜和身邊的同學們一同縱情高唱,千言萬語化作最熟悉的歌詞衝出胸膛。她說:“如今盛世是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我們不能忘、不敢忘,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無比驕傲。”

  閱兵儀式中,當空中護旗梯隊的26架直升機組成巨大“80”字樣飛過天安門廣場,參加過抗戰的老戰士們起身深情敬禮。

  80年時光流轉,當年意氣風發的“小八路”、通信員,如今已是鬢發蒼蒼;80年風雲巨變,曾經飽受侵略者蹂躪的國土,早已天翻地覆、換了人間。

  今天,中國式現代化已經展開壯美畫卷並呈現出無比光明燦爛的前景,中華民族向世界展現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巍然屹立于世界東方。

  聽,那是歷史的隆隆足音——“嗒、嗒、嗒”“轟隆,轟隆”“起來!起來!起來!”……

  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上午8時55分,當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外領導人來到天安門城樓主席臺時,全場爆發出長時間熱烈掌聲。

  “嗒、嗒、嗒”,1945、1955、1965……2025的年份數字跳動,上午9時整,勝利紀念日的鐘聲準時敲響。

  56門禮炮,在正陽門下發出80響轟鳴,聲震雲霄。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義勇軍進行曲》以每分鐘96拍的速度在人民共和國的心臟有力跳動。

  這是時間的節律,這是歷史的回響。古老的天安門城樓,見證了多少歲月滄桑——

  1900年,八國聯軍的鐵蹄從這里踏進紫禁城,燒殺擄掠。

  1937年,盧溝橋的槍聲響起,北平淪陷,日本侵略者在天安門城樓上肆意張貼侮辱性標語。

  1949年,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同志向世界莊嚴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中華民族從此開辟了一個新的歷史紀元。

  今天,在銘記歷史、開創未來的時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響徹天安門廣場,通過電波傳遍大江南北。

  憶往昔,熱血沸騰:“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奮起反抗,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中國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犧牲,為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

  再出發,豪情滿懷:“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團結奮鬥!”

  掌聲雷鳴,經久不息。

  今天,我們自豪于這樣富于民族自尊心與人類正義心的偉大民族,我們熱愛這個英雄的國度,我們鬥志昂揚、一往無前,勢必走好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關鍵一程。

  聽,那是強國強軍的鏗鏘步伐——“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上午9時15分,盛大閱兵式拉開序幕。習近平總書記乘紅旗檢閱車,經過金水橋,駛上長安街。

  “主席同志,受閱部隊列隊完畢,請您檢閱!”

  “開始!”

  三軍肅立,鐵甲生輝。統帥令下,豪氣幹雲。

  “東風”浩蕩,“長劍”出鞘,“驚雷”霹靂,“巨浪”奔騰。

  當《鋼鐵洪流進行曲》奏響,天安門廣場兩旁的巨幅顯示屏,聚焦于首次參閱的“楊靖宇支隊”的鮮紅戰旗。

  “左權獨立營”“劉老莊連”“平型關大戰突擊連”“白刃格鬥英雄連”……80面功勳榮譽戰旗在長風中獵獵飄揚。觀禮嘉賓中,有楊靖宇的曾孫,有左權的外孫,有趙一曼的孫女……他們目睹著、感受著先輩渴盼的盛世中華。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

  當習近平總書記沿著寬闊的長安街檢閱徒步方隊、戰旗方隊、裝備方隊時,受閱官兵齊聲高呼“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這是歷史所啟示的偉大真理,這是中華民族捍衛世界和平的堅定宣示。

  當日中午,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招待會隆重舉行。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11時30分許,在《和平-命運共同體》樂曲聲中,習近平總書記等步入宴會廳。

  面對濟濟一堂的中外嘉賓,總書記的講話引發強烈共鳴:“正義的信念不可動搖,和平的期盼不可阻遏,人民的力量不可戰勝!”“中國永遠是世界的和平力量、穩定力量、進步力量。”

  環球同此涼熱。當人類走到“新的十字路口”,世界的目光投向東方。

  招待會文藝演出,主題為《以史為鑒 共創未來》。這恰恰是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赴俄羅斯出席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慶典時,發表的署名文章標題。

  彼時,梨花開遍天涯;此際,秋空寥廓曠遠。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現場,當兩首跨越時空的反法西斯經典歌曲響起,熟悉的音符瞬間喚醒了共同記憶,全場不約而同地擊節應和,掌聲與歌聲交融。

  聽,那是14億多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勝利紀念日之夜,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燈火輝煌。

  舞臺正中,“正義必勝”4個金色大字熠熠生輝,莊嚴雄偉的長城造型象徵著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脊梁。

  19時55分許,歡快的迎賓曲響起,習近平總書記等步入大禮堂,同抗戰老戰士老同志代表親切握手。

  “胄衍祀綿,岳峨河浩”“建此偉業,雄立東方”“億兆一心,戰則必勝”……偌大的舞臺上,光影交織出黃河咆哮奔騰的畫面,毛澤東同志于1937年撰寫的《祭黃帝陵文》慷慨激昂。

  那一年,長城沿線,平型關大捷作為全民族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那一年,攝影師沙飛在河北淶源浮圖峪長城,完成了他最著名的作品《戰鬥在古長城》:八路軍戰士嚴陣以待,威武身影與遠處雄偉蜿蜒的長城相互映襯。

  十四年浴血抗戰,山海關、居庸關、雁門關、娘子關……一個個雄關險隘,與中國人民“以血肉之軀築長城”的雄渾詩篇深刻交融在一起。

  物換星移,挺立的是脊梁,傳承的是精神,依靠的是人民。

  勝利紀念日,鐘聲、炮聲、掌聲、歌聲、歡呼聲,都是時代的奏鳴,熱淚、笑臉、自豪的吶喊與深沉的凝望,都是中國的表情。

  真切的感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感嘆的那樣:“這里有可親可敬的人民,有日新月異的發展,有賡續傳承的事業。”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9月3日,三場重要活動,都以長城這一中華民族的古老圖騰為鮮明象徵,兩次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28次提到“人民”。

  1945—2025,這是一段中華民族偉大的歷史時間。

  天安門廣場,“鋼鐵長城”主題景觀巍然矗立。“眾”字造型的觀禮臺與莊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南北相望。天安門城樓大殿,題寫著“眾志成城”四個大字的巨幅長城國畫磅薄雄麗。

  文藝晚會尾聲,一幕跨越時空的問答,感人至深。

  “我們有自己的飛機了嗎?他們還敢來嗎?”

  “再也不敢,誰也不敢!如今,中國人的天、中國人的地、中國人的海,都是咱中國人自己說了算!”

  演出結束,全場起立,習近平總書記同大家一起高唱《歌唱祖國》。

  ——“英雄的人民站起來了,我們團結友愛堅強如鋼!”

  ——“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必將勝利!(記者朱基釵、胡夢雪)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