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中國堶烽火記憶照前路 抗戰精神勵新程
□羅惠敏
9月1日晚,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教育部聯合主辦的2025年《開學第一課》如期播出。節目綜合運用數字化場景再現、沉浸式講述、實景課堂等創新形式,生動呈現抗戰歷史,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一面面戰旗、一封封家書、一段段講述,勾勒出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的壯闊歷程。在節目中,“平型關大戰突擊連”“白刃格鬥英雄連”“劉老莊連”三支英雄連隊戰旗首次同臺亮相,其代表生動講述了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著名戰役中不畏強敵、血戰到底的英雄事跡。從楊靖宇、左權兩位同齡英雄的生命軌跡,以及左權十歲時胸懷家國、立志救國的珍貴文物中,我們深切感受到信仰的磅薄力量。黨員幹部學習抗戰精神,就是要體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堅守“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定信念,將這種精神融入理想信念塑造全過程。可通過沉浸式紅色研學、專題黨課等形式,不斷築牢政治忠誠,自覺成為“兩個確立”的堅決擁護者和“兩個維護”的堅定踐行者。
抗戰勝利離不開人民群眾,從工人加班加點生產軍火,到農民節衣縮食支援前線,從青年學子投筆從戎,到知識分子以筆為槍喚醒民眾,節目生動再現了烽火歲月中全民抗戰的動人圖景。弘揚抗戰精神,就要求黨員幹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主動深入基層、走進群眾,傾聽民聲、回應關切。要聚焦鄉村振興、基層治理、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將抗戰時期“軍愛民、民擁軍”的魚水情誼,轉化為新時代“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實際行動,以“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情懷,把政策落到實處,把好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抗戰時期的奮鬥,是為挽救民族危亡;新時代的奮鬥,則是為實現民族復興。節目通過AR技術,帶領同學們“走進”了黃崖洞兵工廠,體會當年工人們以頭盔為砧、以鋼軌為材的艱苦卓絕。在成飛航空主題教育基地設置的實景課堂上,殲-10飛機現場副總指揮薛熾壽與首飛試飛員雷強講述了殲-10從論證到首飛成功的攻堅歷程。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今天應對世界百年大變局時更顯珍貴。黨員幹部須發揚這種精神,主動赴重大任務一線、艱苦復雜地區、關鍵吃勁崗位磨礪自身,在破解難題、應對挑戰中增長才幹。要堅決摒棄“躺平”“佛係”思想,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努力創造出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實績。
最好的銘記是傳承,最好的傳承是奮鬥。《開學第一課》既是對青少年的價值引領,也是對黨員幹部的深刻教育。我們要將抗戰精神轉化為幹事創業的強大動力,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在新徵程上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精彩答卷。
(好評中國係列評論欄目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