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銘記歷史向未來
今年,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秋季新學期,不少學校都將抗戰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融入開學第一課。課上的怎麼樣,形式有哪些?效果又如何?從課堂到展館,講好文物背後的故事,我們又該怎樣吸引更多人走入其中,了解歷史,銘記歷史?
結合電影進行開學第一課 反響如何?
南京力學小學結合《南京照相館》進行了他們開學第一課的教育,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創新?
南京市力學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 南京市力學小學黨總支書記 李琳:今年是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全體同學都會收看盛大的閱兵式,學校創建于1947年,是創建于抗戰勝利之後。同時,今年暑假《南京照相館》這部電影熱映,很多同學和老師們都去觀看了這部電影,所以我們把這部電影搬到了開學典禮上。孩子們在開學典禮上暢談自己的觀影感受,而且唱起了電影中的童謠。
因為有這個創新,以往沒有過,所以孩子們說的哪些話,他們的哪些表現是讓您覺得超出想象?這種活動,大家的反饋是什麼樣的?
南京市力學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 南京市力學小學黨總支書記 李琳:在孩子們暢談觀影感受的時候,有的孩子找到了中華門、鼓樓醫院、南京城今昔對比的照片,在真實的照片當中,孩子們談感受、談理想,我感覺孩子們的眼神更清澈了。與此同時,孩子們還唱起了電影中的童謠。同時,老師們也沉浸在開學典禮中,參與的所有老師也感受到這是自己的開學第一課,現場還請來了部分家長,這些家長看到學校的開學典禮如此生動豐富,他們覺得孩子在這樣愛國主義教育的情境當中,孩子們的內心會更好種下愛國的種子。
日常教育如何引導孩子們學習歷史?
對中國人來說,南京這座城市是承載抗戰這段歷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城市,也是一個歷史的地點。在你們日常的教育中,怎樣對這些非常小的孩子,讓他們知道這段歷史,記住這段歷史,讓他們記住什麼是愛國,這個教育平時怎麼做?
南京市力學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 南京市力學小學黨總支書記 李琳:首先是立足課堂,落實好國家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教育最重要的主陣地。與此同時,我們也有校本課程的創新,首先我們是走出去,我們把課堂搬到春天里,搬到博物館里,搬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里,在真實的場景中孩子們觸摸真實的文物,看到當時的老照片,所以孩子們不是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也不是老師灌輸的感受,而是自己通過觸摸,發自內心的根植家國情懷。與此同時,我們還請進來,比如請了專家學者、勞模英雄、老將軍、家長走進課堂,把三百六十行最新變化、最新創造發明在課堂里講給孩子們聽,演示給孩子們看,讓孩子們去感受新中國繁榮的歷史。
南京市力學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 南京市力學小學黨總支書記 李琳:同時,今年的暑假,我們有一本研究的小冊子,帶著小問號跑學博物館,孩子們首先打卡了南京近70個博物館,孩子們在博物館里看到了文物,因而這樣的學習和感受更加鮮活和真實,孩子們更樂意去參加,也更樂意去接受這樣的一種教育。與其說教育,不如說就是孩子們真正的生活。
暑期“紅色遊”熱度高
各地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展覽活動不斷
對于各種展館和展覽來說,如何能夠用歷史的實證去展現歷史,用打動人,打動人心,讓更多人願意來看,這的確是接下來很多博物館、場館需要提高的地方。而有不少紀念館、陳列館推出很多的首展去紀念中國抗戰勝利八十周年,怎樣看待這種做法和這種做法引發的效果?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 戴斌:今年是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北京和各地都在舉辦隆重的紀念活動,在這樣一個時期,已經讓越來越多的人對了解抗戰的歷史,重溫我們國家的抗戰歷史,都產生了濃厚興趣,從觀眾和遊客的角度看,暑期正是休假季,也是大中小學生的放假季,紅色旅遊、文化旅遊、研學旅遊推動了更多不同年齡段的人走近陳列館、紀念館。所以北京的抗日戰爭紀念館、軍事博物館,包括各地的紀念館和陳列館,都有上萬人以上的遊客和觀眾進入參訪,他們去緬懷革命的先烈,銘記我們這段時間的歷史,同時涵養我們的家國情懷。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 戴斌:由于我們在宣傳、項目展陳、專題展覽、首展各方面的工作和有意識的引導,形成了一個疊加的因素,讓今年暑期成為抗戰勝利八十周年所代表的紅色旅遊和紀念館的參訪,形成了一個高潮。
以哈爾濱的侵華日軍731部隊罪證陳列館為例,近三年,年均接待觀眾三百萬人次,尤其這個暑假日均接待人次是1.2萬人,這個數字是相當高的,您怎麼看有這麼多的人要去那里看,他們看的是什麼,為什麼他們願意去?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 戴斌:旅遊從來就不是看山看水看風景那麼簡單,了解我們國家過去的歷史,不管是文化的燦爛還是飽經滄桑,歷經苦難的歷史,都是我們需要去了解的。所以每天1.2萬人的參訪量充分說明了,今天我們的觀眾和遊客愛國主義精神的高漲,對國家的認同,對歷史的銘記。任何時候忘記歷史都意味著背叛,我們紀念過去,我們銘記歷史是更好去珍視今天的和平,也要維護今天的和平。所以這樣一個1.2萬人的日均參訪量,充分說明了我們愛國主義傳統在今天的傳承,我們紅色文化正在成為廣泛的社會共識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動能。
文旅融合發力 創新展陳和講述方式
讓博物館等成為行走的思政課堂
歷史是一直在歷史書里和博物館里面的,但是歷史和當下的人們是有距離的,但是有一個很好的接口,就是博物館、陳列館,怎麼能夠讓博物館、陳列館的這些歷史實物真正能夠打動人心,讓人們願意來看?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 戴斌:首先,要把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作為我們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文化和旅遊融合的重要場景,從國家的層面上高度重視;第二,要創新我們的展陳方式,豐富展陳的內涵;第三,更重要的是要用今天的語言,去講述年輕人能夠聽懂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