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華抗戰國際友人辛德貝格家屬:情誼世代傳 歷史永銘記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陷南京,40多天里,30萬同胞慘遭殺戮。面對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曾有許多國際人士冒險留在南京,建立保護平民的“安全區”,其中就包括當年只有26歲的丹麥人——貝恩哈爾·辛德貝格。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辛德貝格堅守江南水泥廠,救助和保護了近2萬中國平民。近日,他的外甥女接受了總臺記者的採訪,訴說她舅舅的往事,以及跟中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在丹麥奧胡斯的馬瑟里斯堡紀念公園矗立著一座雕像,雕刻的人物正是——貝恩哈爾·辛德貝格。其義舉始終被中國人民所銘記和尊敬。
習近平總書記曾講述辛德貝格等國際友人在南京大屠殺中保護中國人民的感人故事,並表示“對他們的人道精神和無畏義舉,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辛德貝格外甥女 瑪麗安·安德森:習近平主席如此紀念我舅舅的功績,我深感榮幸。他能夠認可我舅舅的勇氣和人道主義精神,這不僅對我和我的家人意義重大,對所有在那段悲慘歲月里,伸出援手的人們而言,也同樣意義深遠。我舅舅在南京所做的一切,源自于他的慈悲與良知。得知習近平主席說出,“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令我深受感動。這表明我舅舅與中國人民之間的情誼,世代相傳,延續至今。
1937年12月到1938年3月,26歲的貝恩哈爾·辛德貝格在南京江南水泥廠工作。面對日軍的瘋狂大屠殺,他沒有退縮,而是利用外國人的身份在江南水泥廠周邊設立難民營和難民醫院,庇護並救治了約2萬名中國難民。辛德貝格還用照片和信件記錄了當時日軍戰爭犯罪的事實,向國際社會傳播了日軍南京大屠殺的真相。
辛德貝格1938年被迫離開南京,不久後移居美國。安德森清晰地記得,1968年7月,舅舅唯一一次同她講起南京往事,並將一塊珍藏多年的絲綢送給了她,“那是中國人為表達感謝而送給舅舅的禮物”。
辛德貝格外甥女 瑪麗安·安德森:今天回望這段歷史,我看到的不僅是中國的苦難,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毫無疑問,中國人民在這場全球性戰爭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堅韌與犧牲,極大地削弱了侵略者的力量。
瑪麗安·安德森曾多次來到中國,她非常期待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她表示,銘記歷史是為了喚起人們對和平的珍視和堅守。
辛德貝格外甥女 瑪麗安·安德森:我期待著9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紀念活動,紀念我們共同努力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它不僅將銘記歷史,更將向世界傳遞中國堅定維護和平的強烈信號。這是一個重要的時刻,極具紀念意義,也是與國際社會分享中國和平願景的重要時刻。歷史告訴我們,戰爭只會帶來毀滅,而和平則給世界帶來安寧與繁榮。唯有各國攜手合作,才能避免悲劇重演。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不僅僅是一個理念,更是指明了行動方向,它敦促我們超越分歧,將人類命運放在首位,攜手致力于和平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