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緯度聽中國︱楚劇:百年土腔釀新韻
央廣網孝感8月19日消息(記者鄧子依)北緯30°線穿過湖北孝感,田埂間的鑼鼓聲與高亢唱腔,正喚醒這片土地最鮮活的記憶。央廣網特別出品的大型地理人文紀錄片《沿著緯度聽中國》第一季第三集《民間戲曲》,便將鏡頭聚焦于孝感——這里不僅是“黃香溫衾”“孟宗哭筍”等孝文化故事的發源地,更孕育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楚劇。
楚劇《大將軍吳祿貞》演出現場(央廣網發 雲夢縣楚劇團供圖)
楚劇歷史可追溯至清代道光年間,由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孝感、黃陂的山歌、道情、高蹺及說唱等民間藝術交融而成。1926年正式定名,並于2006年躋身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百年流轉,這口帶著泥土芬芳的鄉音如何在新時代釀出新韻?且看孝感楚劇傳承人的堅守與突圍。
土腔里的煙火氣
“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就是最好的劇本”
“接地氣”是楚劇最鮮明的特質,而這股生命力的源頭,藏在百姓的柴米油鹽里。
“我們年年下村搜集故事,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就是最好的劇本。”孝昌縣楚劇團團長陳華橋的話,點出了楚劇與民間的血脈聯係。從《啞巴告狀》的冤屈昭雪,到《李三娘》的堅韌不屈,從《吊子賣鞋》的戒賭警示,到《賽羅裙》的市井百態,這些經典劇目皆源于孝感大地生生不息的民間故事寶庫,至今仍在田間地頭的戲臺上演唱,把百姓生活中的真善美娓娓道來。
楚劇《吊子賣鞋》演出現場(央廣網發 雲夢縣楚劇團供圖)
支撐這份“煙火氣”的,是楚劇靈活多變的唱腔體係。小調明快活潑如田間歡歌,迓腔節奏隨情緒流轉自如,四平調平穩舒展似家常閒談。更特別的是,演唱時採用孝感、黃陂一帶醇厚的方言,讓鄉音直抵人心。“表演貼近生活,講究自然生動。我們會根據人物的特徵和心情定調,呈現形式也不拘一格。”陳華橋說,這種“量體裁衣”的唱腔設計,讓每段旋律都像“聲音表情”,精準傳遞角色的喜怒哀樂,也讓楚劇在百年流轉中始終保持著鮮活的感染力。
守正創新
“老樹新枝離不開深扎文脈”
面對傳承創新的時代課題,楚劇傳承人深諳“老樹新枝離不開深扎文脈”。雲夢縣楚劇團團長王漢卿道出實踐路徑:“地方戲要發展,必須在深挖地域文脈上下功夫,在傳承基礎上不斷創新,創作符合現代審美的新劇目來豐富舞臺,贏得觀眾喜愛。”
楚劇《尋兒記》演出現場(央廣網發 雲夢縣楚劇團供圖)
在孝感市雲夢縣出土的國寶級文物睡虎地秦簡,其重要的歷史價值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楚劇傳承人們敏銳地捕捉其價值,並在深入調研後新創大型楚劇情景舞蹈《秦簡頌》,這一創新之作讓沉睡千年的簡牘在楚韻中“翩然蘇醒”,煥發新生,被評為第五屆湖北藝術節群眾文藝作品舞蹈類“十佳精品”作品。而新編歷史劇《黃香》同樣源于本土深耕,劇組鉤沉史籍、收集民間軼事,提煉“小孝侍親、大孝為民、忠孝報國”三層立意,賦予古老孝道時代精神,該劇最終獲2016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和湖北省第十屆屈原文藝獎。
楚劇《黃香》演出現場(央廣網發 雲夢縣楚劇團供圖)
如今,孝感六家專業楚劇院團各展所長,在創新中傳承古老戲種:湖北省實驗楚劇團創排《澴河岸邊石榴紅》,用現代舞美重釋鄉情;大悟縣轉企劇團將本地“北路子花鼓戲”非遺元素融入《到中原去》;孝昌縣楚劇團原創楚劇《孝廉孟宗》演出累計1300余場次,覆蓋觀眾逾10萬人次。
薪火相傳
“讓年輕力量接棒百年鄉音”
“戲曲對專業性要求很高,臺下十年功,臺上三分鐘。”今年是程翔從戲曲院校畢業回到家鄉、加入楚劇團的第十三個年頭。從“小配角”起步的他,如今已成長為劇團臺柱子,他將登臺演繹根據睡虎地秦墓出土的黑夫“家信”木牘改編的新編楚劇《秦時家書》,飾演主角“黑夫”。
“現在團里青年演員佔比約30%,大多是本地孩子,從小聽著楚劇長大。”王漢卿介紹,年輕人的加入為楚劇的傳承注入了新活力。
楚劇《趕會》亮相“戲曲進校園”活動(央廣網發 雲夢縣楚劇團供圖)
為播撒傳承的種子,孝感持續推進“戲曲進校園”活動。楚劇演員走進課堂教身段、唱選段,讓學生感受楚劇魅力。此外,孝感市出臺係列政策推動傳承發展,對專業院團給予排練補貼和演出扶持,設立非遺傳承專項資金,鼓勵“送戲下鄉”“戲曲進校園”。
“戲曲進校園”現場(央廣網發 雲夢縣楚劇團供圖)
據統計,孝感市每年組織專業楚劇院團開展各類演出活動達1600余場,其中送戲進鄉村、社區約1000場,戲曲進校園400余場。
鑼鼓聲聲,唱腔悠揚。
正如楚劇傳承人們所期盼的,“一里一村一場戲”正逐步接近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