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堶跨越山河 非遺共傳承
石榴雲/ 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
巍巍昆侖山下,滔滔玉龍河畔,非遺之光在新疆和田璀璨綻放。
漫步在約特幹故城的街巷,耳畔傳來艾德萊斯綢織機忙碌的聲響,指尖觸摸著桑皮紙細膩的紋理,又看到民間藝人唱著民歌、彈起熱瓦普、打響手鼓,為跳著賽乃姆的姑娘們伴奏……這幅絢麗多彩的非遺畫卷,是8月15日至19日在和田舉辦的2025“新疆是個好地方”非遺援疆主題展示活動(簡稱“活動”)中令人醉心的一幕。
活動在新疆連續舉辦5年以來,累計有1450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展出1217項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今年的參展項目為歷年最多、規模為歷屆最大,包含435項非遺代表性項目,有383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展示,充分展現了我國在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上的豐碩成果。該活動已成為深入推進文化潤疆,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彩實踐。
援疆助力 傳承賦能
8月18日,江蘇展區的一個展臺上,擺放著多件哈薩克族氈繡和布繡、鉤針編織技藝等制成的作品,顏色鮮麗、工藝精細、造型生動。參觀者中有人好奇,為何新疆的非遺作品會出現在江蘇展區?原來,這些作品都出自在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接受過係統培訓的新疆學員之手。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培訓的新疆學員非遺作品。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新疆一批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非遺從業者,通過“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中華文脈——新疆非遺保護記錄工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傳統工藝工作站”等項目,走上更加科學規范、全面有效的傳承發展之路。
過去十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中,在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完成培訓的新疆學員佔比超過20%,其技藝素養和審美創新能力都得到了極大提高。
多次參與培訓新疆學員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鄒英姿認為,蘇繡的繪圖設計和技法,在新疆各少數民族刺繡作品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著。“我在哈密、阿圖什、昌吉的學員現在繡制的作品,與十年前相比,在標準化、精細化、藝術性上已有極大進步。”她說,有的學員幾年前已成為帶頭人,在當地招收和培訓繡娘,辦起刺繡和服裝制作企業,兼顧經營與傳承。
天津展區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正在創作剪紙作品。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
近年來,在對口援疆工作的大力支持下,新疆非遺代表性項目與現代生活的融合更加緊密,煥發蓬勃生機。
山西繁峙刺繡項目的保護單位晉繡坊先後7次來新疆培訓學員,並在五家渠市設立專項合作項目傳授晉繡技藝;揚州玉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江春源連續多年為和田培養超過百名玉雕師,其中兩位學員後來成為新疆工藝美術大師;福建藝術館通過“農民漆畫創新工程”培養新疆農民畫家,將他們的農民畫升級為更具市場吸引力的農民漆畫……
春華秋實,耕耘不輟。一場場跨越山河的非遺之約,不僅讓傳統技藝綻放新彩,更續寫著“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動人篇章。
科技賦能 創新傳承
“哇,煙花出來啦,好漂亮!”在中央美術學院學生帶來的數字煙花沉浸互動體驗作品《星隧熾願》(展現煙花爆竹制作技藝)前,一個童稚的聲音響起。孩子興奮地向著大屏幕上由敦煌藻井紋幻化的數字煙花,揮動手中“點燃”引線的巨大火柴棒。
本次活動的主會場上,由中央美術學院學生創作的5部數字非遺作品成為亮點。除《星隧熾願》外,還有展現皮影戲的《龍宮戲影》、展現英歌舞的《英歌潮舞》、展現石刻的《鼓樂共舞》、展現泥塑(泥咕咕)的《器鳴不息》,通過引燃、敲擊、點亮、吹響等互動方式,為參觀者帶來非遺體驗的樂趣。
泥塑(泥咕咕)的數字化作品《器鳴不息》。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
“新疆百姓對非遺數字化作品的接受程度很高,現場一直是‘排著隊來體驗’的場景。大家的讚譽,也讓我們更有信心做好非遺數字化。”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工作人員張旺說,這次參展了解了許多新疆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如十二木卡姆、瑪納斯、木雕、民族樂器制作技藝等,它們在數字化方面具有很強潛力和創造空間。
站在倣制的漢代大型織機前,一手移動木梭,一手推動提綜桿,操作者瞬間進入一個被數字光影技術包圍的世界,地面、牆面、天花板上變換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艾德萊斯綢、霍爾青紋的圖案。在這種體驗中,普通人也能成為光影美學的“織造者”。
“《精絕織夢》是一個具有典型新疆印記的作品,我們希望借此展示,讓更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保護研究機構及相關企業,了解數字技術能為非遺創新發展帶來的新能量。”光禹萊特數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張梓燁說。
數字互動裝置《精絕織夢》。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
同一時間,風語築的《妙剪生花》裝置、宇宙猜想的AI智能民族服飾融合拍照一體機項目前,也圍滿了參與者。有人通過互動生成專屬剪紙作品,有人看到全家福中家人“穿”上不同民族服飾,以新方式把非遺帶回家。
“科技正以更輕盈的姿態打開非遺傳承的新路徑,為發展注入新動能。”新疆藝術研究所副所長雷強說,“這些數字化作品,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架起橋梁,吸引年輕群體親近、使用非遺,進而實現有效且持久的傳承。同時,也為新疆非遺的數字化創新提供了范例。”
青春力量 煥新非遺
一張張拓印著美好寓意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佛山木版年畫,在展臺“主理人”、佛山木版年畫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鐘萍的介紹下,吸引著參觀者駐足。
在2024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入選者中,劉鐘萍是青春力量的代表。從她帶來的木版年畫作品中,能感受到青春氣息——“一舉奪‘葵’”“逢考必過”等受年輕群體喜愛的用詞,被用來釋讀年畫上的傳統圖案。
“看到桑皮紙上的國畫後,我產生了用桑皮紙做木版年畫的想法。這次來和田,我專門到桑皮紙制作工坊嘗試,拓印效果很特別,但顏料還需改進。”劉鐘萍在與桑皮紙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交流後,有了合作意向。
文化和旅遊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中,明確了手工藝等8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重點領域,提出引導文化產業機構和工作者深入鄉村對接幫扶、投資興業,促進文化產業人才、資金、項目、消費等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
雙腳蹬著織機控制經線,右手拿竹片梭引著緯線織出圖案,口中輕輕哼唱著黎族民歌……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符慧莉在活動中展示著海南黎錦織造工藝。
“非遺傳承需要年輕人,各展位上能吸引關注、帶動氣氛的多是年輕面孔,他們更能把握現代需求的方向。”符慧莉深有感觸地說。大學畢業從事服裝銷售的她,曾跟隨身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母親符玉推廣黎錦,發現年輕群體對此項技藝感到陌生,于是萌生成立工坊開發黎錦文創的想法。隨後,她在東方市動員千余名年輕織娘加入工坊培訓、就業。
和田隨處可見的艾德萊斯綢讓符慧莉印象深刻:“新疆對艾德萊斯綢的開發值得借鑒,其應用范圍廣、形式多樣、標識性強,在穿戴、家居、器物、裝飾上都能運用,黎錦也需要進一步開拓空間。”
精致實用的非遺作品受到參觀者關注。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
四川展區里,羌族刺繡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居悅講述著繡品寓意及羌繡進校園的實踐;湖北的“爺爺不泡茶”專區,參觀者品嘗孝感米酒與茶結合的飲品,了解紙杯上艾德萊斯綢紋樣和武漢剪紙設計的周邊;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瑪納斯州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托合那力 吐遜那力,彈著庫姆孜深情吟唱英雄史詩……
跨界融合、貼近生活、多元傳播,在非遺傳承的道路上,青春力量正以創新思維、開放視野和蓬勃朝氣,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讓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