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溢出”上海的書展,如何激活千年烏鎮的閱讀基因
時間回到2004年,相信任何人步入首屆上海書展,都會為這“奇觀”大吃一驚:
一條長54米、寬3.1米的微縮“福州路”被“搬”進展會現場,杏花樓旁的粵菜館曾是魯迅先生經常光顧的北新書局,美術用品商店西側竟是巴金創辦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河南路口的大樓居然是大名鼎鼎的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舊址……
這條貫通古今、穿越時空的“書街”,是上海書展的開端。讓讀者在優質的閱讀場景中享受書香氛圍,也是一直以來上海書展“隱秘的渴望”。
2004年後的20年,上海書展用自己的發展史告訴我們,上海展覽中心這幢佔地9.3萬平方米的蘇維埃巴洛克宏偉建築,早已盛不下滿城書香。與其執著地把讀書地標“搬”入上海展覽中心,不如破壁突圍,從單一的展會轉向超級文化樞紐,讓各類書展分會場無遠弗屆。
今年的上海書展不僅讓“福州路”書城真正成為書展主會場,更是走出城市,淌進千年水鄉烏鎮。
以“大城小鎮 悅心閱讀”為主題的上海書展分會場“烏鎮閱讀節”,將上海書展的文化資源優勢與烏鎮的江南水鄉文旅場景深度結合,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注入書香動能。
下一站,烏鎮
2024年,書展20周年,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回顧展,縱觀20年進化史,關鍵詞是“溢出效應”。
2004年,主管單位大膽革新——在面向出版行業的“上海圖書訂貨會”基礎上,首次向公眾敞開大門。上海書展由專業“溢出”向大眾,成為貫通寫書人、出書人、賣書人與讀書人的綜合平臺,打開了連接行業與大眾的全新格局。
經過20年的精心打造,上海書展成長為我國年度重要圖書新品首發地、面向個體讀者的閱讀風向標,全國最具影響的圖書展會之一。
書展的“溢出效應”也與文旅商體展深度融合。據行業內人士統計,讀者花費10元門票進入上海書展現場、帶走約140元的圖書或文創產品,2024上海書展線下圖書銷售總碼洋4981萬元,較2023年增長約35%,文創產品銷售收入576萬元。
與此同時,上海書展也在尋找著承接“溢出效應”的優質“容器”,先是不再囿于一城一地,大幅度提升全國性元素,後又通過引入主賓省模式,使上海書展呈現更加開放多元的文化氣象。此後在主會場之外設立分會場,書香開始彌漫全城。
2019年,上海書展實現了實體分會場“走出去”,在江蘇、浙江、安徽、北京、天津、河北等全國26個省市的中心城市的約50家門店設立書展分會場,將上海書展推薦的100種滬版精品圖書在分會場做專區展銷。
書展20周年後的新起點,“溢出”的方向指向水鄉烏鎮。今年烏鎮首次成為上海書展分會場,創新性地將閱讀從“場館活動”轉化為自然的生活體驗,精心打造“閱讀花園”“數字閱讀”“名家對談”等特色活動,漫步于烏鎮的小橋流水間,遊客有機會與各種閱讀活動不期而遇,在枕水人家的靜謐氛圍里感受文字的溫度。
上海書展以書本為原點,卻早已超越紙張;它誕生于展館,卻將書香灑滿街巷——因為真正的閱讀基因,永遠在尋找下一個錨點,在流動的時代里生生不息。
大城小鎮,水脈相連,文心相通
溢出之外,是文化的共生。
烏鎮與上海的文化紐帶,其淵源可追溯至更早的歲月。靈秀的水係不僅塑造了古鎮肌理,更深深滋養了文學巨匠茅盾的創作靈魂。故鄉的市井生活與水鄉風物,成為《春蠶》《林家鋪子》等作品的鮮活素材,其中對蠶桑習俗、方言土白的細膩描繪,無不浸透著江南水鄉的生命密碼。
1916年,茅盾溯流而上,踏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在這里,他倡導“為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將對水鄉的微觀觀察,升華為對時代的宏大吶喊。其代表作《子夜》聚焦上海民族資本家的命運沉浮,深刻揭示社會的深層矛盾,完成了對故鄉經驗的都市升華與重構。
烏鎮靈動本真的 “水” ,與上海包容變革的 “海” ,在茅盾的精神圖譜中交融激蕩,彰顯出同源文化基因的旺盛生命力。
這條文化紐帶亦在另一位烏鎮之子——木心身上延續。1965年底,木心從任職單位抽調,受命擔任一項重要工藝美術展覽的“總體設計”。頗具意味的是,展覽的舉辦地中蘇友好大廈(今上海展覽中心),正是後來上海書展的主場。這一經歷,成為木心寓居上海時期藝術實踐的關鍵節點,為其在工藝美術領域的卓越地位奠定了基礎,也無形中串聯起兩地文化能量流轉的軌跡。
在今日的烏鎮,深厚的文化積淀絕非靜態的遺產。從昭明太子讀書處的千年文脈,到茅盾筆下的文學故鄉,歷史文本正轉化為可沉浸感知的在場體驗。此次“烏鎮閱讀節”重映茅盾小說改編電影《子夜》,讓經典影像在古鎮的露天星空下流淌,勾連起水鄉夜景與文學記憶;葉兆言《璩家花園》簽售會、江南文學主題直播等活動,則讓當代創作與古鎮千年文脈同頻共振,生動詮釋著文化生命的延續與創新,也在召喚我們以“枕水慢讀”的姿態,重返文化基因的精神原鄉。
共鑄文化磁場
在烏鎮之前,上海書展分別在福建三明、新疆喀什開設過分會場,發揮滬版精品圖書文化溢出效應,而此次,千年水鄉烏鎮接過接力棒,開啟更為深度的文化共振。
文化是一個小鎮最大的IP。小橋流水是江南小鎮的共性,只有文化,塑造了古鎮各不相同的氣質。古鎮的復興,也向來不止于磚瓦梁椽的重建,而在于其肌理中流淌的文化血脈的蘇醒與傳承——這正是烏鎮旅遊創始人陳向宏堅守的初心。
以戲劇節、藝術展聞名的烏鎮,引入書展填補“慢閱讀”文化空白,相互賦能更為長效的文化價值。
此次烏鎮閱讀節,聚焦文化潛能,借勢上海書展豐厚的文化資源,依托千年古鎮獨有的文旅場景,于場館禮堂間、亭臺水榭處,精心構築全域化閱讀空間。
傳統書展常將閱讀囿于封閉展館,烏鎮閱讀節的“閱讀花園”則徹底消融這道邊界。閱讀從“場館活動”蛻變為自然流淌的生活體驗。這些空間既承載著水鄉千年的文脈積淀,亦為讀者敞開自由交流的平臺。
為點燃全民閱讀熱情,首屆烏鎮閱讀節聯袂閱文集團、帆書、B站等先鋒力量,打造多元沉浸式體驗。文學本無藩籬,經典與流行在此共鳴。閱文旗下現象級IP《詭秘之主》空降日月廣場,奇幻場景高度還原,邀粉絲步入異想世界;現場掃碼即可同步開啟線上聽書之旅,雙重維度交織閱讀樂趣。
烏鎮閱讀節將從8月13日開始一直持續到19日,與2025上海書展舉辦時間保持一致,這也是上海書展與烏鎮文旅場景深度結合的一次突破性嘗試,不僅將書展品牌輻射至長三角,更希冀通過“文化+旅遊”的跨域模式,樹立文旅商體展融合新典范,進一步貫徹長三角文化一體化的願景。
未來,烏鎮將在全域植入創新閱讀場景,持續釋放書香“磁場”。讓整座古鎮成為一本“打開的書”,讓駐足與翻閱成為隨時發生的事。這座有故事的古鎮,正將“閱讀”變為它的新故事:讀過,就永駐心間;來過,便未曾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