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真理力量與實踐偉力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縣余村調研時,首次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下簡稱“兩山”理念)科學闡明了發展與保護的關係,深刻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2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兩山”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指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充分彰顯了其強大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在“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際,深刻領會其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對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進人類綠色發展事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兩山”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和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
“兩山”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強調人與自然的物質統一性。“兩山”理念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係統觀,強調“不吃祖宗飯、不斷子孫路”代際公平觀,倡導“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全球治理觀等,既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辯證關係核心思想的繼承,又結合人類規律、中國實際進行了係統性創新。同時,“兩山”理念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徵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從物質生產力,到社會生產力,再到自然生產力,經歷了三級演進的過程。特別是,馬克思晚年開始關注生態問題,認為在社會生產中“人和自然是同時起作用的”,這就是自然生產力。“兩山”理念提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等論斷,是在繼承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和生產力理論的基礎上,把自然承載力放在首位,要求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能以損害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增長。提出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寶貴的生產要素,把生態資源作為生產要素納入生產函數自變量之中,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兩山”理念是對中國傳統生態智慧的創造性轉化
“兩山”理念將中國傳統生態智慧與現代發展需求深度融合,實現了從樸素生態觀到係統性文明范式的升華,是對中國傳統生態智慧的創造性轉化。一是從道德倡導到制度建構。中國傳統生態智慧多停留于哲學層面,缺乏制度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兩山”理念被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和黨的十九大報告,上升為國家意志。我國先後制定出臺了多項生態文明建設法律法規,完善了幾十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推行“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等,將古代鄉規民約中的守護責任升級為黨政同責的剛性制度,實現治理主體從個人到國家的躍遷。二是從“被動適應”到“主動治理”。傳統生態智慧強調“順應自然”的核心理念,被動適應環境承載極限。“兩山”理念提出的源頭防控、對生態環境係統性治理、綠色技術創新驅動等觀念,推動環境治理從“被動適應”向“主動治理”轉型。三是從局部修復到全域統籌轉變。傳統生態智慧注重局部修復與經驗傳承,“兩山”理念提出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係統治理體係,以及跨區域協同治理機制,實現了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整體性推進。四是從“取用有度”的保守保護到生態與經濟的動態轉化。傳統“取用有度”強調對自然資源的有限索取,本質是對環境的被動節制,而“兩山”理念賦予生態資源雙重屬性,將保護行為轉化為生產力創造,“兩山”理念提出的從生態修復,到價值變現,再到對生態環境反哺保護的閉環機制,摒棄了傳統的機械保護觀,突破單純“取用有度”的局限,強調生態與經濟的動態平衡,將生態保護成效轉化為經濟收益並反哺生態修復,破解了開發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
“兩山”理念是對西方環境經濟學的批判超越
“兩山”理念是對西方環境經濟學的批判。西方環境經濟學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局限,認為個體一切經濟活動的目的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二是市場完美性假設的缺陷,認為市場無摩擦、無交易成本,且信息對稱。三是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設的弊端,認為環境污染會隨著經濟的發展由低趨高,不斷加劇,但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後,也就是說,達到某個臨界點以後,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環境污染會自然而然地改善。這種路徑本質是“犧牲環境換發展”,導致全球面臨“生態赤字”。“兩山”理念對西方環境經濟學的超越主要表現在:一是西方環境經濟學長期陷入“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的二元對立。前者強調人類利益優先,環境為人類服務,將自然視為可供開發的資源庫,從而導致生態掠奪;後者強調自然權利優先,人類需降低對自然的幹預,否定發展的合理性。“兩山”理念突破了對立思維,兼顧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二是西方環境經濟學長期陷于“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不可兼得”的零和博弈思維,而“兩山”理念提出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論斷,徹底打破這一迷思,揭示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內在統一性,從而實現“綠富同興”協同增效。三是西方環境經濟學將生態環境視為經濟係統的外部約束,忽視了生態的文化、生物多樣性等非經濟價值。“兩山”理念將自然生態係統視為可量化、可增值的“綠色資本”,提出了生態資源向經濟價值的動態轉化路徑,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實踐框架。
“兩山”理念打破了西方生態話語壟斷
“兩山”理念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標識性概念,以原創性理論為內核,以中國實踐為根基,以價值重構為導向,以話語傳播為手段,構建了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話語體係,徹底打破了西方長期主導的生態話語壟斷,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話語范式。在理論方面,“兩山”理念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中華傳統生態智慧深度融合,形成了植根中國大地、符合中國實際的自主理論體係,徹底擺脫了對西方生態理論的依附。“兩山”理念通過通俗化表達,替代了西方“生態係統服務”“自然資本”等抽象術語,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辨識度的話語標識。在實踐方面,西方生態話語長期陷入發展與保護對立的困境,認為經濟增長必然污染生態環境,而保護生態環境必然會阻礙經濟的增長。“兩山”理念通過中國實踐證明,發展與保護是辯證統一而非矛盾對立的關係,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可以協同共進,生態優勢可以轉化為經濟優勢,綠色發展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兩山”理念的實踐成效徹底打破了西方發展與保護“對立論”話語壟斷。在價值重構方面,“兩山”理念提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明確了“生態保護”的民生屬性,這一價值導向徹底打破了西方“生態保護是少數人的責任”的邏輯;“兩山”理念強調發展中國家有權利追求自身發展,同時有責任保護生態環境,打破了西方“發展中國家應犧牲增長保環境”的邏輯;“兩山”理念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超越了西方“徵服自然”的工業文明形態,為全球文明轉型提供了新的價值坐標。在話語傳播方面,“兩山”理念通過話語輸出,徹底打破了西方對生態話語的壟斷,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話語”之一。“兩山”理念被寫入多個聯合國文件,成為國際生態治理的共同語言;“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等平臺已成為傳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平臺、促進全球生態文明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紐帶;“兩山”理念指導下的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榮獲聯合國最高環保榮譽——“地球衛士獎”,這些案例用“中國實踐”證明了“兩山”理念的全球適用性,打破了“生態治理只有西方模式”的偏見。
“兩山”理念破解了發展和保護的“二元悖論”
從國際上看,“兩山”理念為全球解決“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提供了“中國智慧”。面對資源枯竭、生態危機等挑戰,“兩山”理念用實踐證明發展與保護可協同共生,為發展中國家避免走“先污染後治理”老路提供了經驗借鑒。“兩山”理念在不同國家、不同生態場景中得到成功應用,形成了“本土化適配”的實踐案例。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院士、美國中美後現代發展研究院創院院長小約翰·柯布認為,許多西方人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視為尖銳對立的兩面,而中國著力于將二者協調推進,對生態文明建設懷有“堅定決心”,這其中蘊含著“大智慧”,對世界其他國家的綠色發展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南非西開普大學學者馬哈茂德·帕特爾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扣時代命題,提出了一係列具有原創性、前瞻性和戰略性的理念,引領中國走出一條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發展之路。
從國內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兩山”理念的指引下,千萬個“余村”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福”的綠色發展之路,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一是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自然資本持續增值。各地通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空氣質量逐年改善,地表水水質總體向好,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提升,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蓋率顯著提升,實現了生態係統修復與功能提升。二是產業綠色轉型,經濟價值充分釋放。“兩山”理念推動產業從“粗放發展”向“生態賦能”轉變,綠色產業加速崛起,催生了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綠色制造等新興經濟形態。三是民生福祉提升,生態紅利普惠群眾。“兩山”理念將生態改善與民生保障相結合,讓群眾共享生態成果。良好的生態環境降低了人民群眾健康風險,城鄉生態空間更加宜居宜業。同時,生態資源也源源不斷地轉化為富民產業,極大地提升了民生福祉。
天津以“兩山”理念為指引,在生態修復、價值轉化、頂層設計、區域聯防聯控等領域不斷探索,實現了“生態顏值”與“經濟價值”雙贏,為京津冀生態安全與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一是修復築牢綠色發展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以“兩山”理念為指引,構建“三區兩帶中屏障”生態安全格局,北部生態保護區強化水源涵養林建設,中部濕地核心區實施退耕還濕,南部生態濕地優化蓄洪功能,修復153公里海岸線,治理17.4萬畝沙化土地,建成736平方公里綠色生態屏障,同步推進鹽鹼地改良等,築牢了綠色發展根基。二是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新動能。山水資源激活文旅經濟,薊州區郭家溝村以“政府+公司+農戶+資本”模式發展民宿,成為鄉村旅遊熱點;農業生態化助推提質增效,西青區王穩莊鎮整合特色農業、農村旅遊、稻田文化,打造農旅融合品牌;低碳城市培育新興產業,中新天津生態城探索“生態+智慧”模式,構建智能科技服務、文化健康旅遊、綠色建築等產業集群,形成綠色經濟增長點。三是制度創新保障長效發展。創造性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回頭看”。深入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強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連續簽訂三期引灤入津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四是生態紅利惠及民生。通過生態修復與產業融合,直接帶動就業與增收。西青區王穩莊鎮引入高端產業,農民通過現代化種植與旅遊服務極大地提升了收入;武清區利用海綿城市技術,顯著減少城市內澇,改善水環境質量,同時以生態景觀與便民設施提升居民幸福感,成為“海綿城市”建設的典范。五是區域協同形成綠色發展合力。天津在踐行“兩山”理念過程中,高度重視區域協同,通過京津冀跨區域規劃、生態治理聯動、制度共建等舉措,形成多層次協同機制。通過區域協同,不僅提升了天津本地生態質量,還強化了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功能,為超大城市群綠色轉型提供了經驗,實現了生態保護與區域發展的雙贏。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課題組 執筆人: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研究中心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基地 徐瑛 叢屹 羅瓊 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