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法潤三晉 e法同行|山西執筆繪就法治文化新時代發展圖景

2025-07-25 10:21:00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網
字號

  走進山西,就像翻開一部厚重的歷史長卷,每一處古跡都是歲月的筆觸,承載著千年的法治文化底蘊。紀念館前,楹聯的一筆一畫氤氳著紅色法治文化的革命火種。青石路上,道旁的一磚一瓦數不盡昔日晉商文明的輝煌盛景。古城墻外,一步一景承載著司法守護古城建設的深厚力量……7月22日,2025年“全國網路普法行”山西站活動在太原啟帷。記者走進太原、晉中等地,循著中華法係發源的歷史脈絡,探尋三晉大地古老法治文明與現代法治建設共融共生的發展密碼。

  紅色文化賡續法治文明

  1921年,中國共産黨在嘉興南湖的一艘畫舫上宣告誕生。相隔千里之外,1924年,山西省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太原支部在山西省立第一中學校正式成立,被稱為山西革命史上的“南湖”。

  穿越歷史,幾經更疊。從明清時期的山西貢院,到山西省立第一中學校舊址,再到如今的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舊址紀念館……革命的火種在這裡點燃,英雄的事跡在這裡傳唱,這座文瀛湖畔的千年院落早已將紅色法治文化的深厚底蘊銘刻于內,並轉化成為山西法治建設賡續前行的不竭動力。

  步入紀念館,記者看到,館內共有三層,設有《彭真生平業績陳列》《高君宇生平業績陳列》《賀昌生平業績陳列》等展館。展覽借助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留下的文獻、照片等藏品,輔以雕塑、場景復原等手段,生動再現了他們的光輝事跡,展現了太原支部成立的歷史背景和領導山西工人、學生進行革命鬥爭的光輝歷程。在彭真事跡展前,不時有參觀者駐足停留,行行文字、張張長卷見證了彭真參與法制建設的全過程,成為研究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歷程的重要窗口。

  2020年,彭真紀念館被命名為“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常有少先隊員、青年團員、黨員幹部和群眾慕名而來,通過這些紅色革命文物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舊時的紅色歷史資源與現在的法治文明建設在此交融,凝聚起法治山西建設的磅薄精神力量。

  近年來,山西省持續推動紅色法治文化的研究、推廣工作,助力紅色歷史資源成為新時代法治建設的重要力量。2021年,山西省公佈首批省級紅色文化遺址名錄191處,並依託革命遺址建設了一批紅色法治文化陣地:啟動“人民檢察紅色教育山西展館”建設工作,聯合蔡家崖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共建紅色法治文化基地。晉中市打造“紅色印記”法治教育基地,充分展示山西抗日根據地司法檔案文獻遺存資料、法治人物和法治故事,大力宣傳紅色法治文化。呂梁市積極挖掘革命老區紅色文化中的法治元素,以中央法律問題研究委員會舊址、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紅軍東征紀念館等為基礎,推動建設紅色法治文化陣地。

  “下一步,我們還將深入挖掘本土紅色法治文化資源、加強紅色法治文化研究,推動紅色法治文化資源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融入法治建設實踐,為全面依法治國、依法治省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相關負責人説。

  晉商文化交融法治精神

  “正則通,通則大。”2006年,電視劇《喬家大院》熱播,讓晉商宅院走進千家萬戶的視野,以喬致庸為代表的晉商故事讓昔日的晉商文化再次煥發生機。

  7月23日,“全國網路普法行”山西站主題採訪團來到位於晉中祁縣的昭餘古城,刻錄著古老苔痕的長石板路、懸挂著古樸招牌的門店舊址,伴隨著道路兩旁不時響起的吆喝叫賣聲一起,構建了每一位行路人心中的晉商文化初印象。

  祁縣法治文化展館就坐落於此。走進館內,陳列墻展示的契約文書記錄了舊時買賣中的交易方式,展櫃中擺放的錢票銀兩講述了古老生意場上的起承轉合。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晉商文化是由明清時期的晉商把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融貫于商業活動而形成的一種以誠信為核心的講義利、重管理、求創新的本土文化,這與山西法治文化建設中“注重誠信、義利統一”的精神內涵相一致。同時,晉商制度文化所表現出的科學有效、權責明確、有獎有懲的理念正是法治制度文化所需要的,可以為法治文化建設提供了一種精神指引和前進動力。

  近年來,依託晉商文化,祁縣全力營造穩定透明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常態化推進新設立民營企業“法律託管”服務,為23家新成立民營企業開展法律風險防控專題講座;組建涵蓋大華、東玉等8家重點企業和主要法律領域的法律服務資源庫,為全縣60余戶玻璃器皿企業開展免費“法治體檢”。

  “依託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我們累計辦理了‘一件事’服務7893件。凱盛畜産品、紅星六曲香灌裝生産線、紅星白酒産業園二期等一批重點項目進展順利,玻璃器皿省級專業鎮發展勢頭良好,企業數量、産能、産量、産值、出口創匯全部實現了有序提升、逆勢增長。”相關責任人説。

  “八五”普法期間,為更好地推動晉商文化融入普法宣傳體系、助力提升全民法治素養,祁縣打造1個縣級法治公園、2個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基地、19個村級法治文化陣地,運用“祁縣融媒”、法治文化陣地等平臺,創新製作《昭餘説法》系列普法短視頻,構建“縣鄉村三級+線上線下”法治宣傳教育體系,持續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

  古城文化彰顯司法力量

  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的平遙古城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1997年,同雙林寺、鎮國寺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成為山西文旅建設的一塊亮麗招牌。

  在古樸厚重的城墻內,有著一個特殊的法庭——平遙古城文化保護法庭。自2023年4月正式掛牌運作以來,法庭以“高起點建設、全方位保障、多角度宣傳”為總體要求,持續構築起這座世界文化遺産地築的堅實法律屏障。

  法庭院內,訴服室、審判庭,辦公室、合議室、法警值班室依序林立。庭長王辛英告訴記者,目前,法庭配備有3名員額法官、3名助理、3名書記員和4名法警,實行立、審、執一體化工作機制,刑事、行政非訴、民事“三合一”審判模式,集法治宣傳、訴源治理、訴非對接、案件審理、強制執行等功能于一體,集中管轄平遙涉文物、旅遊、環境保護及被告為古城內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的訴訟、執行案件。截至目前,已調解、審結各類案件近三百件。

  圍繞平遙這座活的千年文化遺産,法庭不僅注重實體保護,更持續加強精神層面的保護。一方面,法庭堅持黨建引領,抓實忠誠教育,堅決落實向政法委請示報告重大事項制度,堅持以黨建帶隊建促審判。另一方面,法庭堅持能動司法,致力於延伸司法功能,發展新時代“楓橋式”經驗,主動走出去,深度融入社會治理體系,主動送法到府,保護特色經營的小微企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我們注重智慧法庭建設,賦能審判質效提升,深化‘三合一’審判模式改革,提升業務能力、特別提升做群眾工作的能力,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做好釋法明理工作,努力實現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王辛英介紹,法庭平時注重選樹典型案件,達到“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引領示範效果。

  守好千年古城,就是守好法治文脈。如今,從歷史建築到傳統街巷,從文保單位到商業老字號,從非遺傳承到社區服務等,法治早已深深鍛刻進這座城市的發展肌理,千年古城“古”的魅力和“真”的價值得以再現,生機煥發。(法治網 任銳)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