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高原上的衝鋒者——記“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陸軍某合成旅營長張燦燦

2025-07-22 22:21: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風采

  光明日報記者 章文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俊榮

  仲夏,海拔近3000米的某高原演兵場激戰正酣。擔負穿插任務的陸軍某合成旅某步兵分隊突遇“敵”裝甲分隊,指揮員沉著應對:數架無人機從山後飛出,投煙霧彈掩護,實施電磁干擾,引導迫擊炮火力打擊……從隱蔽偽裝到情報偵察,從掩護突入到要點打擊,多型無人裝備與步兵分隊密切配合。最終,步兵分隊成功打開通道。

  籌劃組織這場演練的,是該旅某營營長張燦燦。膚色黝黑,身形精瘦……二十三年如一日紮根西部高原,風沙烈日的洗禮給生於中原大地的張燦燦身上,烙下了鮮明的高原印記。數次轉換戰位的他,以一往無前的韌勁闖出一條進擊之路,兩立二等功、四立三等功。

  2002年12月,受父輩熏陶的張燦燦參軍入伍,被分配到西北高原的“夜老虎連”,成了一名光榮的紅軍連隊戰士。1934年11月,該連組建於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隸屬紅軍鄂東北獨立團,能徵善戰、屢建奇功。1948年,該連在淮海戰役初期的一次夜戰中大獲全勝,全殲敵加強機炮連,被授予“夜老虎連”榮譽稱號。

  “我們是紅軍傳人,要敢於攻堅克難、較真碰硬。”當年老班長的話仍在耳畔迴響,張燦燦説,當兵,是從小的夢想,而當好紅軍傳人,就是他入伍後的目標。

  剛入伍時,張燦燦身體素質並不出眾。於是他每天盯著“龍虎榜”較勁——天不亮,就背著10公斤的沙背心衝上結著冰碴的獨木橋;爬戰術梯時手套被磨破,手上的血痂和木刺粘在一起,還咬牙繼續攀爬……憑藉執著的信念,他陸續登上營連各個“龍虎榜”,在同批新兵中脫穎而出。

  “打鐵,必須自身硬!”從紅軍團戰士到紅軍連排長、再到紅軍營營長,張燦燦從未停止衝鋒的步履。這些年,他把一心向黨、一意謀戰、一腔熱血、一往無前的紅色精神融入血脈,在重重難關前堅守初心、堅持拼搏、堅定前行。

  任營長後,張燦燦對指揮能力的學習研究更加深入——從摩步團到合成旅,改革重塑後,部隊編制結構、裝備配置、作戰能力、協同方式、訓練要求都與以往不同,如何釋放合成效能、打造獨立遂行任務的戰鬥模組成為他日思夜想的課題。

  張燦燦帶領官兵研究新戰法,把步兵、火力、通信等專業教材翻得卷了邊,終於在實兵演習中實現多兵種高效順暢指揮。一次,某新型火炮列裝後,張燦燦帶領官兵奔赴雪線檢驗效能,頂風冒雪奮戰兩個月,論證形成了高寒環境下火炮射表,積累了不同海拔高度的裝備性能參數。

  作為紅軍營營長,張燦燦始終以“第一營”標準帶部隊、抓建設。2024年,營隊作為某項目試點單位,張燦燦帶著全營幹部骨幹從零起步展開一系列研究,全營上下形成了研戰練戰的濃厚氛圍,涌現出一大批能設計組裝、能熟練操作的行家裏手。參加旅第一屆競技大賽,在16個課目中,張燦燦所帶營獲得12個課目單項第一、總評團體第一的優異成績。

  身在西部高原,緊盯科技前沿。聽説某項訓練有先行試點任務,張燦燦主動請戰,帶領官兵成立戰法創新工作室與無人裝備攻關組,自研設備器材、編寫訓練教材、展開模擬訓練,攻克了10余項戰訓難題,培養出一大批過硬骨幹,探索形成的“智慧+”無人訓練模式在部隊推廣。

  提及未來,張燦燦堅定地表示:“我要以傳統步兵為根基、以聯合製勝為翅膀,為打贏未來戰爭不懈奮鬥!”

  《光明日報》(2025年07月22日 04版)

[責任編輯: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