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鄉村行看振興)三峽夷陵移民村之變:從“移居”到“宜居”

2025-07-22 22:2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宜昌7月21日電 題:三峽夷陵移民村之變:從“移居”到“宜居”

  作者 郭曉瑩 商桑

  清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小溪口村的山頭熱鬧起來。夏橙採摘銷售剛結束,橘農便開始了繁忙的夏管工作。果園裏舖上了軌道,安裝了灌溉系統,橙子不愁銷路。三峽移民杜遠新笑著説:“這是靠好政策扶起來的好日子。”

  三峽移民杜遠新在橘園開展夏管工作。陳濤 攝

  老杜口中的“好政策”指的是三峽後續政策和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十多年來,地處三峽庫壩區的夷陵借助後續後扶政策資金,重點扶持就業增收帶動性強、持續性好、具有競爭優勢的綠色低碳産業,實現了從“靠山吃土”到“靠山吃果”,從“外出打工”到“家門口致富”的變化,繪就了一幅移民安居樂業、産業興旺的富美新畫卷。

  一棵茶樹,撐起一片希望

  盛夏時節,距三峽大壩僅2公里的落佛村迎來夏茶豐收。這片生態茶園,背後隱藏著一段關於“讓移民種茶種出好生活”的故事。

  “落佛村種茶歷史悠久,我們結合地方産業發展需求和資源特色,以增加移民收入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謀劃産業項目。”落佛村黨支部書記望家焱説,在實施三峽後續項目後,該村建起生態立體茶園,引導扶持村民進行茶樹品種改良,對茶園進行提檔升級,並配套旅遊基礎設施和民宿改造。短短十餘年間,落佛村成為聞名全國的早市茶基地。

  落佛村生態茶園。周星亮 攝

  如今,落佛村種植茶葉1100畝,年産值達1500萬元。該村還通過大力發展精品果園、小水果採摘、農家樂民宿等産業,打造“品茗嘗果觀江”的特色鄉村旅遊線路,走出了一條茶旅融合發展之路。

  生態茶園猶如綠色銀行,為移民帶來了持續穩定的收入,而小溪口村的變化,只是夷陵眾多壩區鄉鎮中一段普通而鮮活的縮影。

  一隻果籃,串起一條産業鏈

  從山坡到果園,從果園到市場,過去要靠肩挑背扛,而現在,小溪口村果農腰桿挺直了。杜遠新指著對面山坡上的軌道運輸車説:“現在這軌道一路下山,5分鐘一車,成本、效率完全不一樣。”

  據了解,杜遠新家8畝橙園,去年收入30萬元,還順帶幫鄉里鄉親賣了100多萬斤次果,成了大家公認的“賣橙能手”。

  小溪口村掩映在青山綠水中。周星亮 攝

  柑橘是庫壩區村民離不開的“搖錢樹”。小溪口村黨支部書記向東告訴記者,依託後續資金,小溪口村重點打造精品橘園,鋪設管網2萬多米、修軌道4000米,大大節省了柑橘的管護和運輸成本,果園畝産、果品品質雙提升,果農收入水漲船高,移民收入實現了“十年翻番”。

  如今,夷陵“三峽桔都茶鄉”名號響亮,全區柑橘種植面積超20萬畝,壩庫區每人平均果業收入佔農民收入三成以上。

  一張文旅圖,鋪開一幅畫卷

  走進太平溪鎮許家衝村,入眼便是修葺一新的民居、花木掩映的巷道和沿江延伸的茶谷步道。這裡,是三峽後續後扶資金的又一“落筆之作”。

  “以前房子破,路難走,村民矛盾多。”村幹部這樣形容過去。該村先後投入7000余萬元後續資金,修路、建廣場、改民居、興産業、育旅遊,一步步把山村變景區,把“移民戶”變“民宿主”。如今村裏38家文旅企業提供崗位200多個,年接待遊客超10萬人次。

  三峽移民謝蓉依託後扶培訓,開起非遺繡坊“艾手繡”,村民望運平創辦茶葉合作社“雙獅嶺”,以産業帶就業,讓移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如今,依託後扶資金,夷陵區打造了“三峽茶谷”“百里茶廊”,串聯起宜紅茶園、觀光果園、民宿客棧,農旅融合産業年産值突破10億元。

  “通過後續後扶工作,三峽庫壩區的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産業升級加速推進,移民也逐步適應當地生活,融入遷入地環境。”夷陵區副區長覃亮説,截至目前,該區累計實施三峽後續項目141個,落實專項資金14.54億元,目前136個項目已完工,5個項目在建。以小溪口村精品橘園和落佛村生態茶園為代表的産業扶持項目,有效促進了農旅産業深度融合,為移民開闢了更廣闊的增收渠道。(完)

[責任編輯: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