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人文交流為中歐關係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2025-07-22 13:55: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中國和歐盟是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支援全球化的兩大市場、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中歐關係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雙邊關係之一。建交50年來,雙方在互學互鑒中共同進步、共同發展,人文交流有聲有色,為中歐關係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文明對話,從“交流”走向“融合”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的庭院內,陽光灑落,微風拂面。在中國外交學院教授周慶傑的引導下,整齊列隊的巴黎市民緩緩起勢,演練太極拳,從剛柔並濟、快慢相合的身體動作中,領悟“天人合一”。學員克裏斯蒂安娜奧蘭練習之後感慨,太極拳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更是一種“流動的哲學”,“太極拳動作流暢、節奏柔和,既能增強體質,又能修身養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裏及外的形體表達。”

  中歐文明的對話,正逐步走出講堂、書本,進入更為廣泛的文化生活領域。

  “蘭亭雅集”中國書法展不久前在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舉行。展廳內人頭攢動,來賓們在作品前駐足欣賞,不時用手機拍照記錄,並拿起毛筆學習運筆寫字。來自德國小城策勒的弗雷特得知該活動後,特意擠出時間前來體驗中國書法與篆刻藝術,“現場這麼多德國年輕人對中國書法充滿興趣,讓人感受到人文交流的活力。”

  今年5月,在比利時布呂熱萊特的天堂動物園,3隻來自陜西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的金絲猴在此開啟了為期10年的旅居生涯,吸引當地民眾熱情參觀。“我希望借此向遊客們講述《西遊記》的故事,介紹燦爛的中華文化。”天堂動物園創始人兼董事長埃裏克董博表示,這3隻“美猴王”長途跋涉來到比利時,恰如一場新時代的“西遊記”,它們是歐中友誼的使者,標誌著歐洲和中國在動物保護等領域合作的不斷深化。

  今年3月起,中國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在希臘、英國、德國、比利時、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上映,票房和口碑表現亮眼;端午節前後,龍舟賽在德國、法國、匈牙利、義大利等多國水域上掀起熱潮,被譽為中歐之間“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重要機會”……中歐文化交流互鑒正不斷促進雙方民心相通。

  旅遊往來,跨越山海的“雙向奔赴”

  2025中國旅遊文化周暨中國非遺旅遊文創展近日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匈牙利國家旅遊局法律與治理支援部門主管西拉吉紹博爾奇表示,近年來,匈中兩國在經濟、文化和旅遊領域的聯繫日益緊密,中國已成為匈牙利最重要的客源國之一。目前,布達佩斯與中國7座城市建立了直飛航線,成為連接中東歐與中國的重要航空樞紐。西拉吉説,本次活動不僅是一場文化與旅遊的盛會,更是連接匈中友誼、合作與互信的橋梁。

  2025年是中國與瑞士建交75週年,雙方啟動“中瑞文化和旅遊年”活動。瑞士駐華大使白瑞誼表示,瑞士駐華大使館計劃在中國多座城市開展文化、旅遊交流活動。瑞士希望通過高效簽證服務與可持續旅遊計劃,迎接更多中國遊客到訪瑞士,體驗“綠色旅遊”。

  西班牙瓦倫西亞旅遊局副局長米蓋爾安格爾説:“我們非常關注中國市場,幾乎在所有主要的中國社交平臺上都註冊了官方賬號,向中國朋友介紹我們的歷史文化和旅遊資源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瓦倫西亞還與廣州、成都和西安結為友好城市,在多領域推動雙邊關係發展。”

  國際旅遊行業媒體《旅行與旅遊世界》雜誌網站近日刊文稱,中國和歐洲之間的旅遊業正在強勁復蘇。一方面,歐洲遊客正不斷發現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中國遊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入、靈活、精緻地體驗歐洲之旅。

  中國已對24個歐盟成員國實施單方面免簽政策,在推動中歐人文交流、旅遊合作和經貿往來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雙方人員往來愈加頻繁,民間往來更為密切。

  青年交往,為友誼增添青春活力

  “義大利和中國很早就通過絲綢之路展開了交流。這條路不僅是貿易的通道,更是文化與心靈的橋梁。”今年3月來華交流的羅馬大學博士生孟薇蘭説,意中兩國人民互相尊重和欣賞,希望年輕人進一步發揮作用,鞏固兩國間的深厚友誼。

  青年的相知相親是中歐關係的希望所在。今年以來,義大利、德國、法國、愛爾蘭、匈牙利等歐洲國家的不少青年來華,用腳步丈量中國,用眼睛觀察中國,與中國青年共敘友誼、共話未來。

  帶隊來華的愛爾蘭羅克韋爾中學教師代表帕特裏克表示,這樣的訪問交流加深了愛爾蘭青年對兩國關係的理解,他們感受到真實的中國、人文的溫度和友誼的厚度,以後學校每年將組織20名學生赴華遊學。

  在歐洲國家,學習中文已成為“流行趨勢”:法國中小學設有60多個中文國際班,中文已成為第五大外語;西班牙是歐盟中文學習最活躍的國家之一,學習人數超過6萬……

  在不久前舉辦的第二十四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德國賽區的賽場上,選手們用流利的中文講述自己與中國的故事。法蘭克福大學孔子學院教師戈健感慨:“學生通過中文了解並熱愛中國,同時收穫珍貴友誼和人生經驗,令人欣慰。”德國青年何本德表示,學習中文讓他拓寬視野、更好地認識世界,也得以將更多真實的中國故事講述給歐洲民眾。

  面對世界不確定性,中歐文化交流不僅是雙邊關係的推動力,更為全球文明多元共生帶來啟迪。

  文明間的差異並非阻礙,而是激發創造的源泉。“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展覽正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貝聿銘設計的盧浮宮玻璃金字塔,既深藏東方造境的哲思,又彰顯法蘭西的先鋒精神;他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既傳承東方園林的“借景”智慧,又契合德國建築師密斯凡德羅“少即是多”的現代主義理念,成為跨文化美學的經典範例。法國藝術家紀堯姆布爾坎從中國書法中汲取靈感,將西文書寫轉化為圖像語言,營造出一種近似中國山水畫的審美意境,形成獨特的“文字畫”風格。布爾坎表示:“面對全球性挑戰,我們需要進一步通過深化文明互鑒來共同應對。”

  (本報馬德里、巴黎、柏林7月21日電)

[責任編輯:匡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