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拆解|李顯龍:無論美國“是否回頭” 多邊合作都應“繼續前行”
近日,新加坡國務資政李顯龍出席新加坡經濟學會(ESS)第69屆年度晚宴。
在被問及如何評價當前美國政府的貿易政策時,李顯龍説,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支援自由貿易,美國可以選擇不同的政策取向,但無法廢除各國認同且客觀存在的經濟規律。
美國決定以一種更狹隘的雙邊交易視角來看待國際貿易,但其他國家仍然留在世貿組織的框架內,儘管這個框架在很多方面並不完美,但它確實促成了相當廣泛和自由的貿易,多數國家希望保留這一框架。
我們需要觀察的是,當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採取與眾不同的做法的時候會發生什麼,因為美國不僅要退出,而且明確反對世貿體系,這將會産生影響,我們需要觀察局勢的發展。
但我的從政經歷告訴我,一個國家可以不遵循經濟原則,但無法廢除經濟規律,因為無論你是否遵循,經濟規律都客觀存在。這就是世界的運作方式,也是人類社會的運作方式。
在隨後被問及國際社會應如何應對美國當前的單邊政策時,李顯龍説,無論美國選擇“暫時離開”還是“永不回頭”,其他國家都應當選擇進一步強化多邊合作。
我認為當前最好的框架是世界“暫時少一國”,這意味著當前國際格局的主要框架依然得以保留。至於美國,你總還是要與世界做生意,還是需要進口稀土,還是需要從其他國家得到各種各樣的東西,雖然在當下你希望以所謂一己之力修改遊戲規則。
我説“暫時”的意思,是也許未來某個時候,美國會選擇回歸,以更加開放和建設性的方式重新參與多邊合作。當然這是最好的情況,它可能會發生,也可能不會發生。
與此同時,其他國家能做些什麼?我們可以和志同道合的夥伴發展關係。在區域層面,例如東盟;在更廣泛的領域,比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又或者在經濟結構互補、範圍更廣的經濟體之間開展合作,比如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
我認為我們還可以繼續在世貿組織框架內深化合作,志同道合的各方一起思考,如何讓世貿組織不因成員之間的分歧而癱瘓,這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大問題,無論美國是否願意參與其中。
多邊合作進程中不可能所有國家都意見一致,會有一些國家有不同意見,這沒關係,其餘的國家可以繼續前進,我們應該努力讓多邊合作框架變得更好,而不是放棄它。
白話拆解
當前,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體系仍是全球貿易的“主幹”,是因為世貿組織確立了非歧視、透明度、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四大原則,主張消除各國之間的貿易壁壘,讓全球資源服務於全人類,並且為通過平等對話解決分歧和爭端提供支援和渠道。
世貿組織成立30年來,全球年貿易額從約5萬億美元增長到33萬億美元,全球平均關稅降至5%以下,這一方面反映出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度不斷加深的客觀現實,同時也證明了自由貿易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當前,國際多邊貿易體系受到衝擊,世貿組織正面臨改革的壓力。但需要明確的一點是,讓世界貿易增長面臨威脅和挑戰的,恰恰是某些國家以維護本國利益為名,推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且極度缺乏確定性的貿易政策,直接違背世貿組織的四大基本原則。尋求通過關稅政策推動所謂“産業回流”,更違背了經濟全球化這一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讓“優勢互補,互利共贏”變成了“惡性競爭,零和博弈”。
全球貿易規則的確需要改革和完善,但既不能全盤否定和推倒重來,更不能不進反退,甚至回歸“叢林時代”。無論美國當下的單邊貿易政策是暫時的還是持久的,國際社會的應對之策,都應是加強而非削弱多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