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深觀察丨關稅大限將至 歐盟能“挺住”嗎?

2025-07-05 10:32:00
來源:總臺環球資訊廣播
字號

  眼看美國政府“對等關稅”90天緩徵期即將於7月9日結束,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當地時間3日表示,歐盟在關稅問題上“準備好”與美國在9日前達成一項原則性協議。但如果談判失敗,歐盟將堅決採取反制措施以保護歐洲經濟。

  “我們將在必要時捍衛歐洲利益。所有應對手段都在考慮之中。”

  △歐洲新聞網報道截圖

  德國前總理默克爾2日在希臘雅典出席活動時強調,歐盟必須與美國通過談判解決關稅問題,為此歐盟必須團結一致,不應懼怕美國政府的關稅,而應以自己的關稅進行反擊。

  △美國《政治報》報道截圖

  歐盟採取更強硬立場

  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表示,他無意延長即將於7月9日結束的“對等關稅”90天緩徵期。臨近最後期限前,美國政府將發函通知相關國家和地區:除非與美國達成新的貿易協議,否則美國針對它們的貿易懲罰措施將生效。

  具體到歐盟,特朗普威脅稱,如果在最後期限前美歐貿易談判沒有取得突破,他將對歐盟所有商品徵收50%的關稅。

  作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歐盟目前被美方加徵的關稅除了“對等關稅”緩徵期間10%的“基準關稅”外,還有25%的汽車關稅和50%的鋼鋁關稅。目前美國對歐關稅覆蓋了3800億歐元的商品,約佔歐盟對美出口的70%。同時,美國正考慮將對歐盟關稅進一步擴大到木材、航空零部件、藥品、晶片和關鍵礦産等領域。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目前,美國主要西方貿易夥伴中的英國已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加拿大也為推進對美談判忍痛取消了數字服務稅,在這種情況下,歐盟能否“挺住”,正引發外界廣泛關注。

  目前,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兼貿易和經濟安全事務委員馬羅什謝夫喬維奇正在華盛頓與美方貿易代表進行磋商,試圖達成協定。

  不過在華盛頓盛德律師事務所貿易律師泰德墨菲看來,“歐盟把這當作一場貿易談判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因為在美國眼裏,這似乎是就(歐盟向美國的)投降條款進行談判”。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從美國的所作所為來看,泰德墨菲的説法並不誇張。

  雖然歐盟一直表示希望通過談判與美國達成一份“雙贏”的貿易協議,但在談判過程中,美國政府卻“幺蛾子”不斷:

  5月23日“對等關稅”緩徵期剛剛過半,特朗普突然以歐盟在貿易問題上“很難打交道”為由,威脅從6月1日起對歐盟商品徵收高達50%的統一關稅。

  但僅過了不到兩天,特朗普又改口,以“再給歐盟一些談判機會”為由將此計劃推遲到7月9日“對等關稅”緩徵期結束當天。

  據歐方説,美國已向歐盟表示,最有可能達成的是類似美英達成的分階段貿易協議,在談判繼續進行期間保留一些關稅。

  隨著7月9日最後期限臨近,歐盟成員國政府對美談判立場趨於強硬,已要求赴美的謝夫喬維奇採取更強硬立場,主張任何協議都必須包括從7月9日起降低目前美國對大部分歐盟出口商品徵收的10%基準關稅,同時要求降低較高的(鋼鋁、汽車等)行業關稅。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據知情人士透露,為了儘快解決問題,歐盟願意與美國達成一項“略微有利於美國”的貿易安排,接受美方對大部分歐盟出口商品徵收10%的統一關稅,但希望美方在制藥、酒精、半導體和商用飛機等關鍵領域實行較低稅率。

  歐盟還在推動美方設定配額或給予豁免,以實質性降低對歐盟汽車及零部件25%的關稅,以及對鋼鐵和鋁50%的高關稅。

  △彭博社報道截圖

  但同時,針對美國多次指責歐盟的數字立法“不公平”、要求歐盟放寬對美國科技巨頭監管的立場,歐盟委員會發言人托馬斯雷尼爾日前強調,歐盟《數字市場法》和《數字服務法》不在歐盟與美國的貿易談判議題之列。

  雷尼爾説,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已非常清楚地表示,歐盟的主權決策和立法不在談判桌上,歐盟不會更改包括數字立法在內的法律。

  “‘只有大棒沒有胡蘿蔔’會導致雙方皆輸”

  彭博社報道説,歐盟和美國都希望在7月9日之前達成一項臨時協議,以允許談判在最後期限之後繼續進行,但歐盟也在準備應對對策。

  歐盟委員會發言人稱:“我們正在全面、深入地參與談判——通過談判達成互利的解決方案仍然是我們的首選結果”,但“如果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所有的手段和選擇都將留在桌面上。”

  △彭博社報道截圖

  知情人士説,有官員列出了美歐關稅談判的四種可能結果:一是達成一項雖不完全對等但可接受的協議;二是達成一項歐盟難以接受的美方方案;三是延長談判期限;四是特朗普政府退出談判並加徵關稅。若出現最後一種情況,歐盟可能將採取全面反制措施。

  歐盟一直在準備的應對措施包括:

  為回應美國的鋼鋁關稅,歐盟已經批准對210億歐元的美國商品徵收反制關稅,可以迅速實施。它們的目標是政治敏感的美國州,包括眾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的家鄉路易斯安那州的大豆等産品,以及其他農産品、家禽和摩托車。

  為回應所謂的“對等關稅”和汽車關稅,歐盟準備了一份針對950億歐元美國産品的額外關稅清單,目標是工業産品,包括波音飛機、美國製造的汽車和波旁威士忌等。

  此外,歐盟還在與成員國磋商,以確定美國依賴歐盟的戰略領域,以及出口管制和限制採購合同等關稅以外的潛在措施。

  △彭博社報道截圖

  在積極準備反制措施的同時,歐盟還在加速推進與亞洲等地區的自由貿易談判。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兼貿易和經濟安全事務委員謝夫喬維奇日前表示,歐盟正加快與多個亞洲國家的談判,並認為今年將能夠與印度、印尼和阿聯酋達成自貿協定。他同時提到了與馬來西亞在此問題上的進展以及與澳大利亞的密集接觸。

  △謝夫喬維奇(資料圖)

  另外,繼去年底與南美最大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南方共同市場”達成自由貿易協定之後,歐盟還考慮與《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成員國強化合作。

  在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看來,遵循傳統談判策略的時代已經結束。為此,她提出一個構想:歐盟27個成員國可以與亞洲主導的CPTPP的12個成員國聯合起來,成立一個新的全球貿易倡議。

  馮德萊恩的想法贏得了包括德國總理默茨在內的多國領導人的支援。

  波蘭總理圖斯克説,這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美國是歐洲最親密的夥伴之一,但在某種意義上,我們需要採取與這個夥伴相似的手段。”

  △《政治報歐洲版》網站報道截圖

  《政治報》刊文指出,特朗普在貿易談判中“只有大棒、沒有胡蘿蔔”的策略讓即使是友好的外國政府也難以達成協定。

  以印度為例,它是最早一批與美國展開貿易談判的國家之一,與印度達成貿易協議本應是特朗普總統4月初向數十個貿易夥伴發起“對等關稅”攻勢後取得的首批成果之一,但是由於特朗普政府要求在印度降低貿易壁壘的同時美國只放棄部分新徵關稅作為回報,所以正式簽署協議仍困難重重。

  印度前常駐聯合國代表阿克巴魯丁直言:“沒有什麼比政府被外國領導人霸淩的説法更能激怒印度人的。本來是雙贏的貿易協議現在有可能被反對者描繪成‘進貢’,而非夥伴關係。”

  文章指出,美國沒有理解或者根本不在乎貿易夥伴的國內政治會在多大程度上會影響談判,而這些政治因素最終可能壓倒美國所能施加的經濟威脅。

  正如文章標題所説,特朗普不讓其他國家在貿易談判中“取得勝利”的做法可能導致雙方皆輸。

  △《政治報》報道截圖

  素材來源丨總臺環球資訊廣播《環球深觀察》

  策劃丨王堅

  記者丨尚娟

  編輯丨楊楠

  簽審丨蔡耀遠

  監製丨關娟娟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