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光明論壇】長三角外貿亮眼“成績單”何以寫就

2025-07-04 09:36: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論壇】

  作者:孫浦陽(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經濟學院教授)

  近日,上海海關公佈的數據顯示,自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長三角地區外貿規模已累計突破100萬億元。在規模創新高的同時,長三角地區的外貿結構持續優化,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産品等“新三樣”出口崛起,成為外貿增長新引擎。

  對外貿易韌性是中國經濟發展韌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保障。作為中國外貿的“壓艙石”,長三角地區展現出強大的發展韌性與活力,也為其他地區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城市群産業共融、協同創新,是長三角地區外貿發展韌性強勁的動力之一。過去40多年的高速發展催生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發展活力。而在當前國內外形勢下,中國城市參與全球競爭至少是以區域而非以單個城市為單位。城市間的合作大於競爭,同一城市群內部的不同城市之間,通過形成互補的專業化分工網路,能夠促進産業鏈上的技術資訊流動和協作創新,還能在更加廣泛的範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從而獲得更大的國際競爭優勢。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正是如此,既鼓勵有效的市場競爭,更注重防止重復佈局,鼓勵各地發揮比較優勢、發展“長板”産業,進而形成了區域專業化分工網路,促進一體化産業佈局,拓展了對外經貿合作新空間。

  長三角城市群充分發揮集聚的規模經濟優勢,同時努力緩解“大城市病”問題,進而較早實現産業從規模數量到品質效益的轉變。城市作為社會經濟活動集聚的空間,具有顯著的規模經濟效應。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張,難免會産生空間分佈和規模結構不合理、城市公共服務配置不均衡以及城市交通擁堵等現象。這會降低資源配置效率、增加企業的生産成本,進而影響國際競爭力。作為城市的集聚體,城市群內城市集中分佈,能獲取規模經濟優勢;通過合理産業佈局,還將有效減輕中心城市的交通壓力和人口密度。也就是説,城市群讓集聚到一起的城市既能獲得集聚的優勢,又能避免自身擴張帶來的不良影響,同時也兼顧了區域協調發展,産生“1+1>2”的效應。這也是長三角地區對外貿易發展韌性強勁的原因之一。

  此外,長三角地區率先啟動並集聚眾多自貿試驗區,成為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高地”。近年來,長三角城市群依託自由貿易試驗區平臺,圍繞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對接積極開展制度創新。這些探索實踐,不僅有效降低了區域內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成本,包括技術協調成本、資訊溝通成本及合規成本等,同時也有效促進了創新要素和服務要素的國際流動和全球交換,這些都為長三角地區新質生産力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將顯著提升長三角地區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進而促進地區對外貿易繁榮發展。

  面向未來,肩負新使命的長三角城市群當乘勢而上,繼續完善區域協同機制,推動區域內産業集聚互補,避免“內卷式”競爭,同時持續推進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為地區外貿發展注入不竭動力,助力打造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

  《光明日報》(2025年07月04日 02版)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