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乘春風浩蕩時——寫在西藏和平解放74週年之際
五月的陽光灑滿雪域高原,布達拉宮廣場上,西藏和平解放紀念碑巍峨聳立,碑文記錄了西藏發展歷程中不可磨滅的重要印記,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這既是對先烈的緬懷,亦是對後人的啟迪。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在北京簽訂,宣告西藏和平解放。這是西藏曆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轉捩點。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貧窮邁向富裕,從封閉走向開放,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西藏實現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如今的雪域高原,處處涌動著發展的春潮,綻放著幸福的笑容。在數次進藏採訪中,我們記錄著這片土地上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它們串聯起74年滄桑巨變的動人篇章。
“路”在延伸
西藏和平解放前,連一條標準化的公路都沒有。“深山老林哪有路?這麼寬的小道,已經算是大路了。”原十八軍司令部軍政處參謀苗中琴一邊回憶著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挺進西藏的情景,一邊比劃著一臂長的距離告訴記者,“因為沒有路,所以要走出路來,修出路來!”一路雪山重重、冰河刺骨、空氣稀薄,行程兩千多公里,戰士們用血肉之軀把川藏公路鋪到了拉薩。
70多年過去,在軍民合力和代代交通人不懈努力下,西藏的民族團結之路、文明進步之路、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不斷延伸。如今,西藏已建立起公路、鐵路、航空、管道運輸一體化的立體交通網路,將西藏和祖國各地緊緊相連。
不止如此,現在的世界屋脊還搭建起資訊高速公路,5G信號覆蓋所有鄉鎮,前沿通信技術為高原生産生活注入澎湃動力,讓人們享受到智慧化的資訊通信服務。
從公路到鐵路,從網路到資訊化,交通設施與資訊化建設齊頭並進,現代化惠及每個角落。
我們看到,在林芝的茶園裏,茶葉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在日喀則的麥田中,智慧農業技術讓糧食産量節節攀升;山南的社區以資訊平臺為驅動,實現數據分析、民意受理、問題交辦等多功能服務;博物館依託數字技術提供豐富的互動體驗,讓觀眾更深刻地感受西藏文化;眾多非遺傳承人通過短視頻、直播展示非遺技藝,講述非遺背後的故事……“網際網路+”模式在政務、醫療、文旅、農牧等領域的應用,讓西藏各族群眾充分享受到數字化帶來的便利。
幸福“溫度”
我們曾採訪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邊巴拉姆,聽她以家中三代人的故事詮釋西藏教育的飛躍發展。她的外婆拉姆是西藏和平解放前貴族家的差巴,一輩子不識字;她的母親普布拉姆在民主改革後考入西藏公學(西藏民族大學前身),提前畢業後卻因工作繁忙沒有機會再進行系統的學習;而邊巴拉姆從小享受教育“三包”政策,17歲以日喀則市第三的成績考入大學,通過不斷努力進修深造,最終成長為深耕法學、南亞研究等領域的學者,為家鄉的發展建言獻策。
邊巴拉姆的故事,正是西藏孩子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縮影。截至2024年,西藏在校生總數達到97萬人,超過總人口的1/4。教育“三包”政策已是第22次提升補助標準,保障範圍不斷擴大,受益對象不斷增加,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明亮的教室裏追逐夢想。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
我們看到西藏的遠端醫療覆蓋偏遠地區,農牧民看病不再受限于山高路遠;看到在昌都市丁青縣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服務中心,老人們安享晚年;看到日喀則定日地震後,連續高效緊急搶險救援在冬日溫暖人心;看到“九大産業”協同發力,推動新質生産力蓬勃發展,家家戶戶的“錢袋子”鼓了,笑容更燦爛了,幸福更加觸手可及。
從和平解放前,西藏90%以上的人沒有自己的住房,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到人人“翻身做主”、吃飽穿暖,再到如今各族群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西藏的民生答卷正托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植”此青綠
尼洋河水穿越雅尼濕地,植被鬱鬱青青、野趣盎然,很多遊客不遠千里而來,只為一覽這高原上的生態美景。
“我們守護濕地就像守護自己的家一樣。”濕地管護員尼瑪平措告訴記者。
據報道,2024年西藏安排生態崗位43.98萬個,下達補助資金15.23億元。越來越多如尼瑪平措一樣的當地群眾,成為野保員、林保員、濕地保護員,作雪域高原的“生態衛士”,在守護綠水青山中實現了穩定增收,嘗到了生態紅利的甜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對西藏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西藏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有效路徑,致力於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我們看到,羌塘草原“草畜平衡”政策的實施讓牧民們保護了草場、實現了增收;高原有機農牧業蓬勃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高山上光伏發電板變身藍色電海,風力發電機擎天而立,將大自然的饋贈轉化為清潔電能,點亮萬家燈火……産業增加一分“含綠量”,發展就會增加幾分“含金量”,守護了綠水青山,就獲得了金山銀山,這是西藏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邁出新步伐。
“繁星”閃耀
原川藏公路西線築路指揮部第一政委楊軍之子楊齊康,接過父輩建設西藏的接力棒,並將之傳遞給自己的後代,一家四代人先後赴藏工作學習,見證了西藏從和平解放到繁榮發展的巨變。
“在進軍西藏的過程中,我們的父輩用奉獻和犧牲鑄就了老西藏精神。”楊齊康感慨道,“我們敬仰這種精神,但我們更有責任去宣傳它,弘揚它,傳承它。”
在西藏和平解放到建設新西藏的壯闊歷史中孕育了偉大的精神,激勵著一代代建設者,也深深影響著年輕人。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紮根西部、建設邊疆,為當地各項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西部計劃志願者李含玉憑著一腔熱情來到林芝市波密縣。在負責波密紅樓的講解工作中,她意識到,歷史書中關於革命先輩們不朽功績的文字描述如此鮮活而真實,“向革命先烈學習,傳承紅色基因”不僅是一句口號,更“需要吾輩青年為之奮鬥一生”。
我們還見過很多如李含玉一樣的人。他們主動申請到海拔最高的鄉當基層幹部,在阿裏生態保護站用無人機監測冰川變化,在雪域邊關身著橄欖綠堅守邊疆……我們還見到很多援藏幹部,他們來到高原發展産業,改良技術,讓群眾增收致富;站在三尺講臺,讓優質教育資源在邊疆開花結果;身披白衣鎧甲守護健康,“授之以漁”提高當地診療水準……他們以實際行動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內涵,讓雪域高原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這是從守護到傳承的時代接力,是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奮鬥讚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寫照。
74年波瀾壯闊,74年滄桑巨變,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後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專制走向民主、從封閉走向開放,西藏沿著和平解放以來開闢的光輝道路,迎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每一步都走得夯實堅定,奮發勇毅。我們堅信,行走在這片土地上,將會不斷見證著、記錄著更多的故事,這是西藏改天換地壯麗史詩的生動注腳,是繁榮發展壯麗畫卷的漸次鋪展,是雪域高原兒女以“建設美麗幸福西藏、共圓偉大復興夢想”的強大合力,砥礪奮進、一往無前。
西藏,扎西德勒!(中國西藏網 文/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