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民生丨鎖邊之後——新疆加快鞏固塔克拉瑪幹沙漠鎖邊成果
鎖邊之後,如何鞏固來之不易的治沙成果,讓綠色屏障更加持久穩固?如何以科學規劃為引領,不斷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如何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同共贏?……新疆在行動。
●《今日新疆》記者 龔利/文
3月,新疆五部門聯合發佈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三北工程六期規劃》及2025年第1號總林長令擺上了新疆各級林草部門的案頭,這份新疆推進“三北”工程攻堅戰的綱領性文件,與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做好2025年國土綠化工作的通知》相呼應,標誌著塔克拉瑪幹沙漠治理從“鎖邊”邁入“擴邊”發展新階段。
人與沙的角力是漫漫征途,鎖邊並非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今年,以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一圈、兩區、三線’為主戰場,以‘擴邊’為重點,進一步拓寬鎖邊綠色防護頻寬度。”自治區林草局生態保護修復處副處長王剛介紹,計劃全年完成“三北”工程建設任務1194.01萬畝,其中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844萬畝。
鎖邊之後,如何鞏固來之不易的治沙成果,讓綠色屏障更加持久穩固;如何以科學規劃為引領,不斷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如何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同共贏……新疆在行動。
聯防聯治破壁壘
沙漠並非靜止不動,它會隨著風力、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而持續地移動和擴展,如果僅對局部區域進行治理,周邊的沙源仍會不斷侵襲。
風沙無界,治理也需無界。“三北”工程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打破行政區域單打獨鬥的壁壘,以聯防聯治為重心,開展頂層設計。
“打破行政界限,建立聯防聯治機制,集中資源和力量統一規劃和實施,是推進系統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提升了治理成效。”王剛説。
2024年10月21日,新疆、青海簽訂《青新荒漠化防治和“三北”重點生態治理工程聯防聯治合作框架協議》,建立青新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交界區域聯防聯治合作機制。
今年,新疆將啟動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綜合治理,同步推進庫姆塔格沙漠甘肅、青海交界區域的生態治理,用24個續建項目、14個新建項目、17個儲備項目編織成更加嚴密的防護網。
面對治沙難題,自治區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正攜手推進防沙治沙工作。
2024年12月30日,位於瑪納斯縣北五岔鎮的石瑪兵地融合5GW光伏防沙治沙項目一期工程建成並成功並網發電。
作為新疆首個兵地融合光伏防沙治沙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89億元,全部建成投産後,預計年發電量約75億千瓦時。
“項目建設分兩期進行,一期項目的建成投産,不僅為我們構建以新能源為核心的電力系統提供堅實支撐,也將在提升生態環境品質、推動兵地融合高品質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該項目建設負責人楊寶起説。
今年,兵地跨區域聯防聯治,強化屬地協作,以塔克拉瑪幹沙漠鎖邊帶鞏固提升為重點,推進和田地區與兵團第十四師25.5萬畝、岳普湖縣與兵團第三師四十二團1.76萬畝等鎖邊林草帶兵地聯防聯治項目建設。
新疆以政策引導激發內生動力,鼓勵群眾參與防沙治沙。
和田地區創新“劃地到村、收益到戶、分紅到戶”模式,由村委會委託入股,承租給企業或合作社託管,實行統一種植、統一管理。
和田縣52歲的農民艾克木 買提克積極響應號召,自主申請治理沙地發展沙産業。他先後投入11萬元,在阿和公路西側群眾治沙點位承包了50畝地,種植大果沙棗。“能治沙,還能增收,這都是留給子孫後代的財富。”艾克木説。
從“要我治沙”到“我要治沙”,拓展多種利益聯結機制,以改革讓群眾受益,能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到防沙治沙工作當中。截至目前,和田地區已將50.13萬畝土地劃撥到830個村,參與群眾45000余人。
科技織網鎖黃沙
防沙治沙,科技是重要支撐。從種樹種草到打草方格,再到鋪架光伏電板,無不展現著治沙人的智慧,顯示著科技的力量。“三北”工程六期規劃將“治”沙與“用”沙相結合,將光伏治沙作為主要任務之一。
光伏如何治沙?
一句話概括就是: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板間種植,被形象地稱為在沙漠裏“种太陽”。
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緣,中電建阿克蘇地區沙雅縣25萬千瓦光伏産業園區,一個個光伏板被“種植”在沙漠中,通過吸收陽光轉化為清潔電能。光伏板下,由蘆葦稈扎成的草方格如同棋盤鋪向遠方,每個1米 1米的方格內,嫩綠的梭梭苗正破土而出。
中電建沙雅縣25萬千瓦光伏産業園區技術人員在檢查光伏板建設情況。朱曉飛/攝
“光伏板不僅可以發電,還可以降低地表風速,起到穩定沙土的作用。”中電建(沙雅)新能源發電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杜思偉介紹,草方格不僅能減少沙塵流動,還能為梭梭苗提供生長保護。快速生長的梭梭苗又能以強大的根系,紮根沙土穩固沙地。
光伏板的另一個巧妙之處,在於利用陽光反哺大地。光伏板將陽光轉化為電能,進而驅動電力滴灌系統,為植物生長提供必需的水分,植物大面積紮根生長又能進一步實現固沙改土,光、電、水、綠迴圈往復,構成了一個流動的能量場。
“光伏基地的地下水主要是苦鹹水,不能直接飲用和澆灌植物,但是經過多級沉澱、過濾和奈米膜凈化,苦鹹水可以轉化為適宜植物灌溉的水源。”沙雅縣蓋孜庫木鄉水管站站長黎雪峰説。
光伏治沙、光伏取水不僅破解了治沙用電用水難的問題,還大幅降低了電費成本。據統計,沙雅縣以2000畝沙化土地為1個灌溉單元,配套建設55千瓦分佈式光伏電站1座,保障治沙造林面積6.3萬畝,年均節省電費300余萬元。
此外,越來越多地區應用起新方式、新設備,攻克了一個個防沙治沙難題——
在民豐縣後河壩沙漠阻擊區,當地借鑒“三北”工程成功經驗,採取“草方格沙障+生物治沙”模式,先以草方格固沙,再栽種耐旱苗木,實現防風固沙、涵養水分與提升苗木成活率的多重功效,該模式已應用至治理後河壩週邊區域12萬畝。
民豐縣的後河壩沙漠阻擊區。朱曉飛/攝
在若羌縣,當地聯合新疆林科院共同探索“間隔治沙”,將草方格地表固沙與高立式沙障擋風阻沙打包施工,擋風固沙效果得到進一步加強,目前已治理面積7.8萬畝,降低了40%的治沙成本。
在且末縣防風治沙站,一台國産智慧機器人按照預設規劃路線在沙漠中穿梭,挖坑、播種、覆土……每天能完成數十畝羅布麻的種植工作,其效率是傳統人工種植方式的數十倍……
今年,新疆計劃新增治理任務448.45萬畝,其中生物治沙101.68萬畝、工程固沙14萬畝、引洪灌溉287.78萬畝,實施光伏治沙45萬畝裝機容量1500萬千瓦,進一步拓寬鎖邊防護帶的寬度。
點沙成金興産業
從防沙、治沙再到用沙,如何通過發展特色沙産業,實現“點沙成金”?
55歲的如孜 于素普是于田縣奧依託格拉克鄉亞爾買亥裏村村民,一個月前,他成為新疆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員工,開始在於田縣萬花園沙産業實驗基地種植中藥材。
于田縣阿熱勒鄉夏瑪勒巴格村村民在自己承包的沙地上,為新栽種的樹苗澆水養護。朱曉飛/攝
“雖然我不懂中藥材,但我懂種地,所以很快上手。”如孜滿意地説道,他家裏有9畝地,主要種植核桃、小麥等農作物,通過這份工作,每月還能增收3000元。
“中藥材種植有效助力當地沙産業發展。”新疆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國英介紹,公司投資350萬元,在於田縣萬花園開發了1000畝土地試種中藥材。按照1個品種試種10畝地的計劃,試種板藍根、地黃、桔梗等36種中藥材,再在1至2年裏,將適宜於田縣種植的中藥材挑選出來,逐步規模化推廣,這種推廣模式也有利於化解市場風險。
萬花園是2024年于田縣規劃的一個面積達4萬畝的防沙治沙示範區,計劃通過發展沙漠玫瑰和中藥材種植,將萬花園打造成于田縣中藥材種植基地,推動當地中藥材産業發展。
玫瑰,看似嬌弱,卻在防沙治沙中展現出強大能量。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鎖邊工程的“最後一公里”,玫瑰花苗紮根沙丘,為長達3046公里的綠色屏障畫上了浪漫句點。
沙漠玫瑰耐旱性強,根系深入土壤可以有效減少沙土流動,是很好的固沙植物。于田縣氣候乾旱,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利於沙漠玫瑰生長。
為了防風固沙、擺脫貧困,于田縣以花為“媒”激發鄉村振興活力。一朵朵玫瑰花搖身一變成為玫瑰花茶、花醬、精油……構建起從培育、種植、採摘到加工、收購、生産的全産業鏈。
在新疆,除了沙漠玫瑰,梭梭、檉柳、棗樹等多种經濟作物也成了防沙衛士。目前,于田縣已完成生物治沙面積33.5萬畝,主要種植紅柳、梭梭、玫瑰花、紅棗等兼具抗旱特性與經濟效益的植物,串聯起種植、加工、銷售産業鏈,受益群眾達3.2萬人,穩定吸納就業人口2800余人,每人平均月工資達3000元以上,昔日“沙窩窩”變成“金窩窩”。
3月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且末縣8.3萬畝肉蓯蓉迎來豐收,種植戶們小心翼翼地掘開沙層,將一根根粗壯飽滿的肉蓯蓉從沙中緩緩挖出。
“我現在一天能挖150公斤肉蓯蓉,掙300元,可以挖一個月。”且末縣闊什薩特瑪鄉村民買買提 喀斯木説。
肉蓯蓉又叫大蕓,是一種寄生在梭梭根部的植物,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素有“沙漠人參”的美譽。且末縣從2007年開始探索在梭梭林下種植肉蓯蓉,經過多年實踐,開闢出一條肉蓯蓉産業化治沙之路。
“除了對肉蓯蓉進行切片等初加工外,我們還與藥企合作研發了深加工産品如肉蓯蓉原漿等,提高産品附加值。”新疆鵬程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田野説。
治沙增綠又增收,肉蓯蓉産業成為風沙沿線農民增收和壯大集體經濟的一條重要渠道。且末縣林草局黨委書記王紅偉介紹,今年,且末縣肉蓯蓉種植面積達8.32萬畝,第一季度收穫肉蓯蓉178噸,收益達8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