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特稿|人文交流拉緊中俄人民相知相親紐帶

2025-05-06 21:23: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莫斯科5月6日電 特稿|人文交流拉緊中俄人民相知相親紐帶

  新華社記者耿鵬宇

  從中俄合拍電影《紅絲綢》在俄熱映創票房佳績,到兩國藝術家攜手打造的新版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在華震撼登場,從中國春節慶祝活動“走紅”俄首都莫斯科,到中國多地舉辦俄羅斯傳統謝肉節迎春活動,形式多樣、內涵豐富、蓬勃發展的中俄人文交流活動,已成為深化兩國關係、推動文明互鑒、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紐帶。

  2024-2025年是“中俄文化年”,數百項精彩紛呈的文化交流活動在兩國蓬勃開展,一場場文化盛宴架起一座座溝通的橋梁,有力促進兩國人民相知相親。

  語言學習架起深入溝通橋梁

  “我叫瑪麗亞,我正在學習中文,很高興認識你。”在莫斯科河河畔,一名女孩迎面走來,用俄語確認記者是中國人後,便切換中文做起自我介紹。

  瑪麗亞是莫斯科大學法律系大二的學生,利用業餘時間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她笑著説,自己的中文還不是很好,只會一些日常用語。在她看來,中文文字優美、充滿魅力,中國文化豐富多彩,能夠在中文領域繼續深造是她的夢想。

  如今,走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經常能聽到一聲聲親切熱情的中文問候。“你好”“是中國人嗎”“歡迎”“再見”……看到亞洲面孔,許多俄羅斯民眾會主動用中文打招呼。

  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歷史學博士伊利亞古京也是一位中文教師。他説,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在俄羅斯越來越受歡迎,這得益於雙方教育領域合作不斷深化,離不開兩國政府的政策支援與保障。

  據了解,目前俄羅斯共有140多所大學、220余所中小學開設中文課程。此外,還有19所孔子學院、5個孔子課堂及其他教育機構從事中文教學。2019年,俄羅斯政府將中文納入國家統一考試外語科目。全俄約11萬人學習中文。俄羅斯漢語水準考試的報考人數逐年增加,“漢語橋”等活動在俄羅斯頗受歡迎。中國則有超過180所高校開設俄語專業,中小學和大學約12萬人學習俄語。

  與此同時,兩國還共同打造“中俄名校10+10聯合培養優秀人才計劃”“中俄聯合科教中心建設計劃”和“中俄同類大學聯盟發展計劃”等合作品牌,支援大學開展聯合教育項目,擴大雙向留學交流規模,聯合舉辦大學生暑期學校,開展職業教育合作等,促進兩國青年交流和往來。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俄語和中文學習是兩國擴大各領域合作的根基。”古京説,“俄中文化年”為兩國開展文化交流、推進教育合作提供了新機遇。

  藝術交流展現文化交融之美

  中國原創舞劇作品《咏春》日前在俄羅斯莫斯科大劇院上演。中國功夫與舞蹈的融合之美贏得俄羅斯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也引起俄媒廣泛關注與高度評價。

  俄羅斯金磚國家電視臺報道説,舞劇《咏春》以酣暢的節奏感與細膩充沛的情感表達,打動了在場觀眾。俄羅斯觀眾通過這部作品進一步了解了咏春拳這一具有獨特魅力的中華武術流派。全俄國家電視廣播公司報道説,舞劇《咏春》作為“俄中文化年”的重要活動,通過雙線敘事講述了一段傳奇故事與文化傳承,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藝術魅力。

  近年來,俄羅斯文藝表演領域颳起了“中國風”。由中國導演執導、俄羅斯演員出演的話劇《我不是潘金蓮》在莫斯科國立民族劇院駐演多場;中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演奏的《紅旗頌》迴響在莫斯科紅場附近的扎裏亞傑公園音樂廳;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亮相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馬林斯基劇院……多部中國作品走進俄羅斯,在異國舞臺熠熠生輝。

  與此同時,一批俄羅斯經典藝術作品綻放在中國舞臺:《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等芭蕾舞劇帶來原汁原味的“俄式美學”;由《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等俄羅斯經典文學作品衍生而來的話劇、芭蕾舞劇、音樂劇令人耳目一新;中國中央歌劇院與俄羅斯藝術家以當代視角對經典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進行再詮釋,讓文學經典煥發出跨越時代的藝術生命力,展現著兩國文化的碰撞交融。

  中國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表示,眾多高水準的俄羅斯藝術團體來華演出,不僅為中國觀眾帶來俄羅斯文化精華,也為俄羅斯藝術家感受中國、了解中國提供契機。

  俄羅斯格涅辛音樂學院院長亞歷山大雷任斯基説,俄中兩國都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藝術交流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享受加深兩國人民對彼此文化的直觀認識,拉近兩國人民的距離。

  像走親戚一樣常來常往

  “出國吃個早餐再回國”,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在黑龍江省黑河市已成為日常。

  黑河與俄羅斯阿穆爾州首府布拉戈維申斯克市隔江相望。每天清晨,不少俄羅斯人“組團”來到黑河市逛早市、購物,品嘗油條、豆漿、茶葉蛋、雞蛋漢堡等東北特色早餐,還開發出具有俄羅斯特色的吃法“包子配啤酒”。

  “我剛去看了牙醫,又買了一些日用品,現在準備找個餐廳吃午飯,然後坐船差不多10分鐘就到家了,非常方便。”家住布拉戈維申斯克市的葉卡捷琳娜説。她説,自己常來黑河,雖然不會中文,但這裡隨處可見清晰的俄語標識,許多攤主也都會説些簡單的俄語,溝通不是問題。

  近年來,隨著交通和簽證便利化,赴華旅遊的俄羅斯遊客人數持續增長,北京、廣州、上海、三亞、成都、秦皇島……俄羅斯民眾心中的中國旅遊必去城市的清單越來越長。

  當俄羅斯遊客沉醉於中國的美景美食時,更多中國遊客也前往俄羅斯各處風景名勝“打卡”“拔草”。俄羅斯旅遊業聯盟發佈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赴俄遊客數量達到84.8萬人次,是2023年的4.2倍。除莫斯科、聖彼得堡外,摩爾曼斯克、新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等城市也迎來更多中國遊客。

  為了方便中國遊客,俄羅斯部分城市機場和主要景點均有中文標識,一些“網紅餐廳”也貼心安排了中文功能表。兩國多個城市之間開通直航航班,拉升了兩國遊客雙向奔赴的熱情。

  在“中俄文化年”框架下,莫斯科市連續兩年在中國春節期間組織系列慶祝活動,包括中式美食品嘗、茶藝表演、舞龍舞獅以及書畫、剪紙大師班等。莫斯科市副市長納塔利婭謝爾古寧娜説,“我們希望以這種方式進一步吸引中國遊客,獲得在異國歡度佳節的難忘體驗,也讓莫斯科市民沉浸式感受中國文化。”

  “‘俄中文化年’期間,我們兩國人民有機會深入了解對方的傳統藝術和文化遺産。”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俄方主席鮑裏斯季托夫説,文化年強調不同文化傳統之間對話和理解的重要性,有助於增進兩國人民相互認知、相互尊重,為兩國世代友好注入新動力。(參與記者:周天翮)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