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丨鳶飛南洋——探訪馬來西亞“月亮風箏”手藝人
新華社吉隆坡5月2日電 特寫|鳶飛南洋——探訪馬來西亞“月亮風箏”手藝人
新華社記者李萌 程一恒 譚耀明
在馬來西亞北部的吉蘭丹州,49歲的手藝人穆赫德 阿澤米 穆赫德 努爾在自家村莊附近的海灘上一手拿著線軸、一手牽線,靈巧地操控著色彩斑斕、形似新月的“月亮風箏”飛上天空,此刻,他眼中閃著光。
“是我父親教我做風箏的,那時我才四五歲,”兩鬢斑白的阿澤米對記者説,“父親是跟爺爺學的,這門手藝就這樣一代代傳下來,現在我兩個兒子也做得不錯。”
吉蘭丹州在馬來西亞被譽為“風箏之鄉”,因終年強勁的海風,這裡的海灘成為放飛風箏的絕佳場所,馬來西亞知名的“月亮風箏”便誕生於此。
“做風箏首先一定要選好做骨架的竹子。河邊的竹子缺乏韌性,要選這種遠離河邊、生長時間長的老竹子才好,特別是做競技比賽用的風箏。”阿澤米的家在吉蘭丹州首府哥打巴魯市郊區一個小村莊,他身形清瘦、面帶微笑,聊起風箏總有講不完的話。
製作風箏、放風箏、舉辦風箏比賽是吉蘭丹州長久以來的傳統。當地的風箏博物館展示著馬來西亞各類傳統的風箏,包括精美的“月亮風箏”、靈動的“貓風箏”、優雅的“嘉拉布迪風箏”,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風箏藝術品。
漫步在哥打巴魯的大街小巷,經常可以看到以風箏為主題的標識。在這裡舉辦的國際風箏節,總能吸引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風箏愛好者前來參加。
平日裏,阿澤米最喜歡坐在工作室裏精心雕琢風箏圖案。一聊到中國,阿澤米翻出手機裏的一張照片,指著照片説:“這是我2017年第一次到中國廣西參加風箏比賽的照片。”
阿澤米説,很喜歡跟中國的風箏愛好者一起交流,各國的風箏都有自己的特色,中國的風箏樣式更多、更現代化,馬來西亞人則傾向於堅持傳統的風箏製作手藝和樣式。
他還説,現在城市越來越大,竹子不像以前那麼好找,但喜歡風箏的人越來越多,不少人還把風箏挂在墻上當作藝術品展示。
“每年我們都會收到很多外地的訂單,未來等中企承建的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修好了,我相信會有更多訂單,也會有更多風箏愛好者來到這裡,”阿澤米説,“我也希望能有機會再次去中國。”
“人們喜歡仰望天空,望著風箏在天空飛翔,總有種很宏大、壯麗的感覺,”阿澤米説,“世界上許多不同的古老文明都不約而同地發明瞭風箏,如今通過風箏這個共同愛好,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更好地交流和增進友誼。”
“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中國朋友對馬來西亞的‘月亮風箏’感興趣,祝願我們的友誼像風箏一樣越飛越高。”阿澤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