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關稅風暴下 美電商集體漲價 “太多人會撐不過去”

2025-04-28 11:12: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美國消費者正開始感受到美國政府濫施關稅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在網購方面。據多家美國媒體近日報道,美國電商平臺商品已經開始漲價。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4月25日報道稱,4月第二周以來,美國電商亞馬遜平臺上的賣家已經上調了近1000種商品的價格,平均漲價幅度接近30%。報道援引價格分析軟體工具公司負責人的話報道稱,除了關稅影響外,沒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釋價格上漲。

  報道還指出,電商和零售商提高價格表明,他們難以應對當前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而重塑供應鏈或將生産轉移到其他國家可能需要數年時間,並且花費巨大。

  儘管亞馬遜方面主張,上述數據無法全面反映客觀情況,但確實越來越多依賴中國貨源的美國進口商因美國政府肆意濫用關稅手段陷入經營困境。《日經亞洲》25日援引專家分析稱,與少數大型零售商不同,中小賣家承擔風險的能力要弱得多。一名美國亞馬遜賣家對美媒感嘆:“關稅不能一直這麼高下去,太多人撐不過去的。”

  跨境電商從業者:

  生存空間遭直接打擊 供應鏈陷入凍結

  跨境電商領域資深從業者邁理倪認為,這場突如其來的關稅風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衝擊著無數電商企業和消費者。

  邁理倪主要從中國和泰國採購商品,銷往美國,同時幫助一些跨境電商企業提供諮詢服務,還是一檔以電商行業內容為主的播客的主理人。他表示,自己最親身的感受就是,美國近期的關稅政策接打擊了電商企業的生存空間,讓整個行業甚至供應鏈陷入了凍結狀態。

  邁理倪介紹説,一些業內公司已經凍結了出貨,沒人在工廠下訂單了,大家都在觀望,希望關稅能夠下調。一旦加徵高額關稅,受害的不是工廠,而是進口商。他解釋道,比如美國的進口商,從工廠採購10萬美元的商品,但到手要多付15萬美元的關稅,也就是説需要預付25萬美元,還不確定能不能賺回來。這種情況下,有的人就乾脆不繳稅,貨物卡在港口,整個貿易鏈條被凍結了。

  邁理倪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親眼見證了美國中産階級和製造業的衰落,他強調:“現在你想打個響指就把製造業帶回來,我覺得沒那麼簡單”美國政府很難如此簡單地通過加徵關稅達成其所希望的“製造業回流”。

  多個品類商品漲價

  日用品或將變成“奢侈品”

  美國電商分析公司SmartScout追蹤分析亞馬遜超過10萬件商品的定價情況發現,漲價的商品涉及服裝、珠寶、玩具、家居用品、辦公用品、電子産品及配件等各種品類。可以確定的是,許多依靠中國工廠供貨的行業,都正被迫進行“大規模調整”。

  未來一年美服裝價格恐上漲65%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美國98%的服裝類商品依賴進口。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分析,受關稅政策影響,未來一年美國服裝價格可能上漲65%,鞋類價格上漲可達87%。而這其中,許多美國消費者青睞的幾美元一件的T恤等廉價基礎款服裝受關稅衝擊最為嚴重。

  報道稱,基礎款服裝如T恤、內衣、襪子等必需品需求穩定,銷售商補貨頻率高,需要更頻繁地進口,關稅成本將更快地轉嫁給消費者。

  價格親民的玩具可能會變成奢侈品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説,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對美國玩具行業造成了沉重打擊,對於普通美國家庭來説,這意味著原本價格親民的玩具可能會變成奢侈品。

  美國玩具協會的數據顯示,在美國銷售的所有玩具中,近80%是在中國製造的。總部位於加州的一家玩具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艾薩克拉裏安説:“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把價格提高幾十個百分點。我辛苦經營了46年的企業,現在岌岌可危。”

  在美國採購原材料也是個問題,尤其是製作玩偶頭髮的原材料,沒有一家美國工廠有生産能力。拉裏安很無奈,他説:“我該怎麼辦?難道賣禿頭的娃娃嗎?”

  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美國去年進口的玩具總額接近177億美元,其中約75%來自中國。另一家美國玩具製造商的首席執行官傑伊福爾曼説,公司的整個供應鏈都在中國。他説,加徵關稅不僅威脅到了玩具的價格和供應量,甚至可能摧毀整個行業在美國的生存根基。

  商品包裝成本劇增

  湯姆沃克在夏威夷經營著一家公司,主要生産餅乾和其他甜食。産品的包裝一直從中國進口。如今,在美國關稅政策的衝擊下,他的運營成本劇增。

  夏威夷甜食公司老闆 湯姆沃克:以前進口包裝的花費是7000美元,但現在的花費或者預估費用要增加約1萬美元,也就是付145%的關稅。所以包裝成本要從7000美元漲到17000美元。沃克説,現在公司主要靠使用一些庫存包裝在維持,他也在美國本土或其他地方尋找替代品,但這並不容易,價格比在亞洲購買高出50%。

  SmartScout的分析顯示,4月9日開始,亞馬遜平臺上930款商品平均漲價幅度達到29%。還有多個電商平臺公告稱,由於“近期全球貿易規則及關稅變動”導致運營成本上升,從4月25日開始實施價格調整。商品價格飆升,消費者和企業都在承受雙重壓力。

  製片人丨趙新宇主編丨崔翀編輯丨周雨卉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