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關稅衝擊 中國企業的底氣從何而來
近期,美國濫施關稅,加劇全球貿易緊張局勢,中國外貿企業也因此面臨成本攀升、訂單驟減等不利影響。中國外貿企業需要克服哪些困難和挑戰呢?
應對挑戰
對於一些美國市場佔比較大的外貿企業,美國政府提高關稅,增加了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的成本,導致美國客戶購買意願下降,不少企業面臨訂單暫停、減少甚至取消的情況。浙江臺州臨海市的一家企業,主要生産廚房家居類的塑膠用品,據了解,這家企業已經深耕海外市場20多年,75%的産品銷往歐美等國家,此次美國關稅上漲,企業訂單損失超過1.5億元。
浙江雙馬塑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楊文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企業也不能坐以待斃,比方説像擴大我們的東南亞市場,國家也特別提出讓我們國內國際雙迴圈,兩條腿走路。
為應對關稅,一些企業調整供應鏈,將部分生産環節轉移到其他國家或地區,但這會增加生産管理成本和物流成本等。同時,産品價格因關稅上漲,需求減少,又使企業利潤空間受到壓縮。這家生産汽車空調濾清器的企業本部位於廣東東莞,為了打造“中國總部+海外節點”的分佈式供應鏈體系,該企業去年8月在泰國建立了工廠,産品的核心研發和高端部件生産環節則留在東莞。
艾爾佳集團董事長 張武:國內市場我們這幾年加大開發力度,目前在國內佔到30%左右,所以把單一市場的這個劣勢弊端,已經努力降到最低了。
企業開拓其他市場時,不僅要滿足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産品標準、認證要求等,還要適應市場需求、消費習慣、銷售渠道等,因此在出口轉內銷時,會面臨不少問題。在廈門,這家主要出口織帶飾品的企業就曾一度“停擺”。
廈門姚明織帶飾品有限公司印刷部經理 姚玉龍:10%左右的産能,做出來的産品是有積壓,當時主要是美國這一部分。
據了解,這家企業銷往美國市場的産品主要是“拷克帶”。這些印有雪花、麋鹿、聖誕樹等圖案的拷克帶,是西方節日裏用於家居裝飾的“標配”。眼下,企業正在將這些元素進行“大改造”,變為適合內銷市場的産品。
美國關稅政策頻繁變動,缺乏穩定性和可預測性,企業難以制定長期的生産、銷售和投資計劃,增加了經營決策的難度和風險。浙江寧波慈溪是我國三大家電生産基地之一,其中出口美國的佔比約16%。這家企業在美國加徵關稅後,出口到美國的冰箱、洗衣機等電器積壓了將近3000台。雖然美國客戶預付的30%定金,足以覆蓋大部分重新翻包的成本。但對於少了三分之一齣口訂單,企業仍需通過拓展多元化市場抵禦風險。
飛龍家電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沈雪江:美國加徵關稅我們只能應對。但是我認為目前的情況我們有足夠的應對方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如何破局
面對美國濫施關稅造成的困境,中國新一代外貿人正積極調整策略,尋求突圍之路。總臺記者走進生産一線,了解真實情況。
“關稅戰”背景下,記者在廣東遇到了一位女老闆陳國霞,她經營的玩具廠以出口為主,客源涵蓋日韓和歐美市場。幹了十八年外貿的她,前不久第一次和美國老客戶“紅了臉”。
中旺玩具(東莞)有限公司負責人 陳國霞:實際上,中國的工廠拿的最低的利潤,真的是辛苦錢。加稅25%的時候,我們和美商吵得特別激烈,那一人就一半。關稅到五十幾之後,我就沒再談了,我看都不看了。必須提高你的銷售價,你們想清楚了,我們再來談。
陳國霞開廠十八年,一直給全球高端品牌代工。和老客戶吵成這樣,還是頭一遭,面對關稅霸淩,她拒絕了美國客戶的壓價。
中旺玩具(東莞)有限公司負責人 陳國霞:我們有一個MADE IN GREEN(綠色製造),從原材料全品類開始,都在綠色製造的範圍之內。這也是我們在多年前佈局,能夠拿下來的高門檻。我們日本客人這一次帶了十二位大客戶來,我們的歐洲客人把後面的訂單也下給我們了。
給世界頂級品牌代工,陳國霞其實不愁銷路,但這場關稅戰,卻戳到了她的痛處,也戳中了許多外貿企業的痛處。
東莞市茶山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會長 王振:智慧財産權是人家的,商標是人家的,現在先暫停出貨,生産出來怕客人不要,你不生産,工人暫停在這裡。給人家做代工,你沒有一點話語權。五六年前,我們一直在講,大家一定要趕快想辦法做品牌。
兩周前,國家發佈政策,幫外貿企業擴寬內銷渠道。電商平臺來人選品,這一仗,大家決定一起打。
京東嬰童玩具負責人 陶麗嫻:其實很多企業不知道國內的市場怎麼樣,想做,但不知道怎麼啟動,或者切入這個電商平臺,到底難不難?團隊人員的配置,一些基本的這些運營,可能還是會有一些投入。
中旺玩具(東莞)有限公司負責人 陳國霞:我相信今年一定是一個機會,如果我今年的品牌,國內市場都打不開的話,我覺得後面就沒有機會了。 中國已經發展成一個強國,作為中國企業怎麼能夠不跟上來?
總臺記者 莊勝春:晚上九點四十,剛下班的工廠。那邊是他們的生産線,現在還亮著燈。這邊就是他們的員工宿舍,挂了好多衣服。真的發現有一些企業,借著這個挑戰,思路跟眼界開始變了,重新抖擻、鼓足精神,再去拼一把。
共克時艱
中國外貿企業以變應變,積極應對風險挑戰,而從政府到平臺也在主動出擊,幫助外貿企業開拓市場。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這就是中國外貿企業逆勢而上的底氣。
政府搭臺、平臺聯動,一場助力企業拓展外貿轉內銷的行動正在各地展開。在北京,商務部門開展“外貿優品網上行”出口轉內銷對接活動。多家平臺則通過開設專區、開通優質外貿企業綠色入駐通道、啟動外貿優品專項扶持計劃等舉措給予支援。湖北武漢在4月26日啟動了外貿優品中華行湖北站暨“樂購湖北”消費季。200多家國內外貿企業現場展示,同時線上上打造外貿優品專屬線上銷售專區,支援外貿企業開設網店。
中國企業的底氣從何而來,再到正在舉行的廣交會上找答案。第137屆廣交會第二期線下展,展覽總面積51.5萬平方米,與此同時,供採雙方都在積極開拓線上新渠道,將廣交會現場展示搬到線上,為貿易合作開闢更廣闊的空間。在一家陶瓷家居企業展位上,參展商通過實景拍攝,線上上同步展示商品亮點,實現全球貿易“朋友圈”擴容。
俄羅斯採購商 林娜:我在俄羅斯貿易公司工作,在這裡很多漂亮的東西,但是有客戶沒有時間,我拍視頻、拍照片發給他們。
中國企業的底氣還來自提前佈局的産業鏈、供應鏈全球化佈局。
而在拓展新興市場的同時,一些企業還借助中國與東盟成員國的優惠關稅政策,申領原産地證書,降本增效成果顯著。在江蘇常州,當地海關依據不同企業的業務特點與出口方向,量身定制降稅減稅方案。同時,多渠道指導企業申請“經核準出口商”資質,獲得資質後,企業可自主出具原産地聲明,與傳統的原産地證書具備同等效力且無需再到海關簽證,享惠更加便捷。
常州海關關稅科關員 魏蔚:我們會針對企業的産品以及它的市場情況,進行專項的指導,幫助企業來了解這方面的資訊。現在已經有10家企業獲得了經核準出口商的資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