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首季中國經濟觀察|“真金白銀”惠企利民 財政打出“組合拳”——首季中國經濟一線調研報告之九

2025-04-26 15:02: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 題:“真金白銀”惠企利民 財政打出“組合拳”——首季中國經濟一線調研報告之九

  新華社記者申鋮、李雄鷹、向定傑

  財政政策相機抉擇、因勢而動,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在落實好去年出臺的一批財政政策的基礎上,今年我國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

  超長期特別國債、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今年的財政政策“工具箱”尤為豐富。政策“組合拳”落地情況如何?“真金白銀”花出哪些效果?記者前往多地進行調研採訪。

  力度更大 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消費增長空間十分廣闊。為了將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今年財政拿出更多“真金白銀”。

  在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沙衝路,一家“小電驢”的專營店生意紅火。“消費者不僅能享受政府補貼,還能根據舊車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抵扣。”店舖負責人周厚祿介紹,今年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活動開展以來,門店銷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5%左右。

  截至3月30日,貴陽今年以來消費品以舊換新直接拉動汽車、家電、家居銷售額70.90億元,申報以舊換新補貼7.22億元。

  著力促消費,財政資金翻了一番。今年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援消費品以舊換新,比上年增加1500億元。

  “提振消費是今年宏觀政策的發力重點,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是保持經濟增長、提振消費的重要保障。財政支援消費品以舊換新的範圍不斷擴大,力度也在加強。”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説。

  政策支撐下,消費回升勢頭良好。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6%,比去年全年提升1.1個百分點。其中,電動自行車、手機、平板、智慧手錶等新擴圍的産品銷售增速較高。

  支援擴大有效投資方面,今年財政資金也繼續增加,不同渠道資金統籌安排各有側重,並建立專項債券管理新機制,讓地方政府有更多自主權。

  開闊的紅土地上,超60台大型機械高效作業,數百名建設者晝夜奮戰,現場機械轟鳴、熱潮涌動……在廣東省湛江市,廣湛高鐵湛江北站綜合交通樞紐配套工程及一體化工程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

  這一項目建成後,將為廣湛高鐵在2025年底實現通車及運營提供有力保障。“今年一季度,項目獲得了14.97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的支援,助力項目建設順利推進。”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

  投資既是當期需求,也是未來供給。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加速推進;大江南北,一批重大項目在政府債券資金支援下集中簽約、加快推進……

  “今年以來,地方新增專項債發行提速,帶動了到位資金的改善和項目的推進。一季度,新增專項債累計發行量接近1萬億元,固定資産投資本年實際到位資金同比增長3.7%。”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説。

  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激發有潛能的消費。財政資金“加碼”,從供需兩側發力,推動釋放更大的內需潛力。

  精度更準 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

  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是今年財政發力的另一個重要方向。政策“工具箱”精準發力,護航經濟高品質發展。

  近日,新疆塔城地區,烏蘇新潤和紡織有限公司內,工人忙著安裝調試企業新購進的氣流紡設備。“正在安裝的是一條先進的半自動氣流紡生産線,投入運作後,我們的産量將是當前的兩倍,還節省50%的人工。”公司氣流紡工段設備主管馬柏海説。

  今年,在財政資金的支援下,烏蘇市鼓勵企業進行設備更新改造、産線“智改數轉”,加大對企業技改扶持力度,推動工業經濟高品質發展。

  天津市財政資金最高給予1000萬元,支援企業發揮整合創新、組織平臺等優勢,開展産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及産業化等;廣東省財政廳每年安排100億元科技專項資金,支援各行業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鏈,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近兩年北京新設立8隻百億元級政府投資基金,涵蓋人工智慧等關鍵産業領域……更多財政資金“花”在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領域。

  創新的活力,蘊藏在一個個經營主體之中。有力的稅費優惠政策成為更多企業創新發展的底氣。

  浙江振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新能源高性能複合材料研發、生産的高新技術企業,致力於研究風電葉片在各個場景的應用。

  “在創新發展中,稅費優惠政策給了我們很大助力。就在不久前,稅務部門主動聯繫,幫助我們更好享受今年的稅費優惠政策。”公司財務總監劉俊賢表示,去年公司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額4500萬元左右,預計今年可享受稅收優惠600多萬元,助力企業更好推動技術創新和産品升級。

  財政資金、政府投資基金、稅費優惠政策……記者在調研中感受到,多地通過強化資金統籌、持續增加投入、加強政策創新,進一步促進經濟向“新”而行。

  溫度更暖 民生保障持續加碼

  財政資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各地財政支出中的“民生溫度”不斷提高,在教育、就業、醫療和社會保障等方面投入力度更大、標準更高。

  減免伙食費、課後服務費、校服費等相關教育收費……自2025年起,江蘇省財政按每人平均4000元/年的標準,對全省孤困學生測算補助,預計惠及1.5萬餘名孤困學生。

  “我們對全省孤困學生教育支出成本進行統計分析,結合相關因素進行測算,研究制定保障方案。”江蘇省財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後,還將根據孤困學生數量據實安排補助資金,並適時研究調整補助標準,切實減輕教育負擔。

  “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是今年制定宏觀政策、加強宏觀調控上的重要創新。

  “八桂家政”“八桂米粉師傅”……今年以來,廣西持續深化“八桂系列”勞務品牌建設,開展技能提升培訓、就業創業支援等行動,促進農民工高品質充分就業。

  “2025年,我們統籌安排資金3800萬元,持續鍛造特色勞務品牌,全年預計開展勞務品牌培訓15萬人次,推動農民工從‘勞力輸出’向‘技能增值’轉型。”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社保處相關負責人説。

  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3570億元,同比增長7.9%;教育支出11249億元,同比增長7.8%……一季度全國財政運作中的多項數據,彰顯民生重點領域保障有力。

  今年,城鄉居民醫保每人平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30元、達到每人每年700元;國家助學貸款繼續免息,免除的利息由財政承擔;青海強化困難群體住房保障,計劃為4910戶城鎮住房困難家庭發放公租房租賃補貼;四川出臺中央和省級財政就業創業補助資金管理辦法,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績效……從中央到地方,更多“真金白銀”投資於人,彰顯財政政策的民生溫度。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每一分錢都用到國計民生關鍵處,“國家賬本”將成為百姓的“幸福清單”。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