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製造業穩中有進 再度顯示韌性與潛力
【光明時評】
作者:劉江寧(對外經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國家稅務總局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製造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4.8%,增速較2024年加快0.9個百分點。高端裝備、數字産品、綠色製造等領域均有不俗表現,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方面亮點凸顯。
總體來看,我國製造業“穩”的基礎不斷夯實,“進”的態勢鞏固拓展,“好”的因素持續積累,彰顯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與巨大潛力。繼續穩紮穩打,持續創新求變,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也必將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強勁信心與動能。
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也是我們應對外部各種不確定性的底氣所在。製造業越發達,實體經濟水準就越高,抵禦風險的能力也越強,這是現代經濟發展的一條鐵律。近些年,我們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持續提高製造業水準,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就。中國服裝品牌亮相全球時尚之都、“新三樣”加速崛起強勢領跑、中國佔據世界“燈塔工廠”半壁江山……我國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有效發揮了“穩定器”“壓艙石”作用。
當前,我國製造業正處於結構調整、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也處於由大到強、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看環境,一些國家實行“脫鉤斷鏈”,構築“小院高墻”,推動製造業回流,構建排他性産業鏈供應鏈,對我國製造業發展打壓遏制不斷升級;看趨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演進,催生大量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正逐步孕育發展;看差距,與世界先進水準相比,我國製造業在自主創新、産業結構、品質效益等方面還有一些短板亟待補齊。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以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培育新質生産力,加快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夯實築牢製造業這個“家底”,是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抓好製造業,要堅持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和培育壯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齊頭並進。傳統産業佔製造業比重超過80%,是基本盤、“老家底”,是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基底。要沿著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方向,加快推進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提高效率效益,讓傳統産業“老樹發新芽”。新興産業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未來産業則代表著科技和産業的發展方向,是搶佔未來競爭制高點的關鍵。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在發展5G、新能源汽車等方面積累了不少好的經驗做法,值得認真總結借鑒,前瞻佈局一批新産業新賽道,強化産業鏈上下游合作,統籌推進技術創新和市場推廣,讓更多技術含量高、品牌影響大的“中國製造”名片競相涌現,加快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時代發展到今天,産業成長週期大幅拉長,也更加講究深耕細作。從産業上來講,一個地方從招引項目、培育産業,到形成産業鏈條集群、提升發展能級,需要一步步積累強化、接續努力。從創新上來説,一項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從夯實基礎研究到構建底層技術,再到成果商用轉化,離不開從資源到制度的全方位支撐。再拿數字化進程來説,應用場景的成熟是一個複雜的探索過程,包括從創設到融入、從整合到賦能等多個環節,只有摸清不同産業特點、摸透差異化需求,持續實踐改進,才能實現高效協同、降本增效。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比以往更多的定力和耐心,沉著冷靜,保持專注,不斷提升實力,如此必將打造出厚實的發展“底座”。
推進新型工業化、大力發展製造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須集聚各類要素、凝聚各方力量。關鍵是,要營造一個穩定、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和産業生態。比如,科技創新往往是高風險與高投入並存,只有匹配相應的金融信貸、風險投資,給予應有的政策傾斜才能支撐前進。而眾多初創企業也需要在完善的梯次培育機制扶持下,才能實現快速成長。而這一切,都需要堅持以改革為牽引,破除一切阻礙創新的體制機制藩籬,讓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充分涌流,如此才能為各類製造業經營主體打開更廣闊的成長空間。只有堅定信心、開拓進取,全力推進製造業向新向綠提質,才能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贏得更多主動與未來。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25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