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金聲丨社融增量超15萬億元,金融“活水”精準滴灌發展所需
今年首季,社會融資規模增量超15萬億元,新增貸款9.78萬億元,3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同比增長7.4%……一季度主要金融數據出爐,多項指標均處於歷史較高水準,不僅展現出金融對實體經濟保持穩固支援,也折射出實體經濟需求持續回暖。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把脈資金流向,能夠感知經濟發展的冷暖與活力。企業生産增加,居民消費增多,才會帶來貸款需求的增長,信貸數據猶如一面鏡子,是反映實體經濟活力的重要觀察指標。
從一季度經濟和金融數據來看,企業有效信貸需求回暖是貸款增加的重要支撐因素,在9.78萬億元的新增貸款中,企(事)業單位貸款佔大頭,增加8.66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3.51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5.58萬億元。
今年一季度,隨著政策效應持續釋放,生産供給較快增長。3月份製造業和服務業生産經營景氣程度都有提升,其中製造業PMI達50.5%,連續兩個月位於榮枯線以上。同時,重大項目建設也在加速落地,百億級以上的大項目增多。這些積極因素反映到信貸市場,體現為有效融資需求的回暖,特別是3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3.64萬億元,同比多增5470億元。一家全國性銀行統計數據顯示,該行西部地區重點項目開工建設進度明顯加快,貸款需求相應走高,年初以來累計向當地重點項目發放的貸款同比增長67%。
與此同時,一季度居民産生的貸款增加1.04萬億元,其中與房地産按揭貸款相關的居民中長期貸款增加8832億元,顯示個人住房貸款較快增長。
市場機構數據顯示,3月不少城市新房和二手房成交活躍度都明顯提升,30個重點城市二手房成交面積整體同比增長20%以上,成交回暖帶動個人住房貸款投放增多。一家大型商業銀行東部地區分行的數據顯示,3月該行個人住房貸款發放量較上年同期大致翻了一番,以前居民提前還款的情況在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後也有較大緩解。
此外,消費貸款增勢向好也對近期貸款增長有支撐作用。近期各地區各部門出臺了一系列大力提振消費的措施,政策效果也在顯現,消費者更有意願增加高品質消費。特別是在以舊換新等政策支援下,電動自行車、手機、平板、智慧手錶等新擴圍産品銷量大漲,有力促進消費回升。金融系統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助力提振消費,銀行在保證商業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加大了消費貸款投放力度,並通過豐富金融産品、提供便捷服務等,更好滿足了居民消費信貸需求,讓消費這個“主引擎”動力更加強勁。
在金融總量增加的同時,質的提升也得到充分體現。截至3月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2.2%,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增速超20%,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9.3%……金融“活水”更多流向國民經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有力支援了經濟高品質發展。
透過金融“活水”,看到了更具活力的中國經濟,也看到了更加給力的宏觀政策。應對更趨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我國有充足的宏觀調控儲備工具和政策空間,隨著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持續發力,中國經濟將更加身強體健,以自身穩定增長和高品質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變化的不確定性,不斷向新向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