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健康根基

2025-04-15 15:37: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學思踐悟】

  作者:王培剛(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健康優先發展,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內在要求,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題中應有之義。加快推進衛生健康治理現代化,增強我國衛生健康綜合實力,對於建設健康中國、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與幸福指數,具有重要意義。

   堅持黨對衛生健康事業的全面領導

  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任務。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戰勝一次次影響人民健康的風險挑戰,取得了一個個令世界驚嘆的衛生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醫療衛生體系,健全遍及城鄉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我國人民健康水準顯著提高。

  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進程中,發展衛生健康事業始終處於基礎性地位,同國家整體戰略緊密銜接,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同時,人民對健康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健康中國的重要論述,堅持中國特色衛生與健康發展道路,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團結各方力量,不斷為增進人民健康作出新貢獻。深入學習黨對衛生健康工作的歷史經驗,加強黨建引領,加強頂層設計,全力保障人民群眾基本衛生權益,兜牢民生底線;推動大健康領域科技創新,造福億萬人民;廣泛凝聚共識,集中各方力量,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群防群控,聯防聯控,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確保衛生事業健康有序發展;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國際衛生合作,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加強基層衛生健康服務能力

  基層是社會治理的基石和重心所在,是分級診療制度和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推進的主陣地,基層衛生治理關乎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新中國成立以來,基層在防病治病、衛生應急、衛生監督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要清醒看到,我國農村地域遼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不足、衛生力量薄弱、衛生資源短缺等問題仍然存在,千人口床位數和千人口醫師數等服務能力與基層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應加強基層衛生隊伍建設,優化醫療資源結構,促進醫療資源合理配置,如明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定位,將優勢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和推進區域均衡佈局,構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資源共用的服務格局。此外,衛生健康治理的關鍵是強調自己是個人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應積極調動一切因素增強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提升健康素養。

  堅持以服務人民衛生健康需求為導向,倡導文明健康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深入開展貼近實際、適宜百姓的全民健身和愛國衛生運動,推進美麗鄉村和健康城鎮建設。大力實施健康細胞工程與合理膳食行動,推進重大慢性疾病的專項防治工作,構築基層公共衛生防護網。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衛生健康方面的財政投入,建設縣域醫共體,落實落細分級診療舉措。創新服務體系,完善自我造血功能,增強百姓對基層衛生工作的認同和信任,持續改善醫患關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締造美好健康生活。

   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民健康

  推進衛生健康事業高品質發展,應當自覺堅持和運用系統觀念。衛生健康工作要從整體佈局,兼顧健康服務對象的整體性、健康影響因素的廣泛性和社會性、健康服務要素的系統性和服務內容的連續性,處理好局部與整體、要素與結構、分工與協作的關係,以系統觀念增強衛生健康治理體系整體效能。

  必須牢固樹立法治觀念,強化法治思維。加快有關衛生健康方面的立法調研,統籌推進傳染病防治法修改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法制定工作,推動衛生健康新興領域立法進程。加快推進大健康産業高品質發展,進一步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探索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與治理新路徑。完善衛生健康配套政策,形成高效治理機制,保障衛生健康各項工作在法治軌道上落地見效。優化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從母嬰餵養到兒童衛生習慣養成,從定期體檢到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從常住居民健康管理到流動人口健康檔案建立,秉持“大衛生大健康”理念,面向全人群、覆蓋全生命週期、貫穿健康服務全過程,為群眾提供公平可及的就醫機會和優質高效的衛生健康服務。解決好關係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長期性問題,著眼全民健康,通過健康宣教提高全民健康意識和行為水準,完善繼續教育機制,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衛生健康人才。以大數據賦能醫療衛生,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努力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均衡佈局高水準醫療資源,促進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發展,強調早期干預與過程管理,確保醫療品質和臨床效果,注重康復關懷,加強社會關愛,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落到實處,實現人民共建共用。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15日 06版)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