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對華貿易戰註定失敗,原因如下
【文/觀察者網 邵昀】“中國有能力應對特朗普的貿易戰”,4月13日,英國《金融時報》以此為題刊登評論文章,從三個角度論證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註定會失敗”。
在文章作者、諮詢機構佳富龍洲(Gavekal Dragonomics)創始合夥人兼研究主管葛藝豪(Arthur Kroeber)看來,儘管美方為其施加關稅找了不少經濟上的理由,但事實上特朗普對華挑起新一輪貿易戰的目的就在於施展個人權力,促使中國等“在美國霸權前屈膝”。葛藝豪認為,這也説明他面臨的結果“只會是沮喪和失望”,因為關稅給美國帶來的影響比中國更大。
文章指出,特朗普聲稱,他的關稅政策是為了打擊所謂不公平貿易行為、消除貿易赤字、重振美國工業以及對抗中國,但這些理由都站不住腳。文章説,這些目標往往互相矛盾,要麼與特朗普的其他政策存在衝突,要麼顯然無法實現。
葛藝豪分析,一個更合理的解釋是,特朗普的主要目的在於“積累並施展”權力——這包括擺脫全球經濟秩序對美國“單邊行使權力”的限制,尤其是擺脫總統個人權力受到的限制——而關稅是實現這一目標最有效的工具。
文章認為,特朗普之所以偏愛關稅,原因有二。第一是他過去幾十年來一直相信,世界其他國家會不惜一切代價換取進入美國市場的機會。第二個、也可能更重要的原因是,關稅是美國總統少有的,可以不經國會批准就能行使的權力。
“特朗普最想要的是顯示主導地位,迫使各國屈服。”這從特朗普上週三(9日)匆忙宣佈對部分國家暫緩徵收所謂“對等關稅”就可窺見端倪。“那些沒有積極抵制他的關稅的國家被恩準緩徵更高的稅率。敢於反抗他的國家則受到了野蠻的懲罰。”
然而,葛藝豪認為,這也讓大多數國家明白,特朗普的顧問們為合理化關稅提出的各种經濟理由不過是障眼法:“只要特朗普還在掌權,美國就是靠不住的,任何理智的領導人都不會加入他對中國的‘征討’。”
這也引出他認為特朗普對華貿易戰將會失敗的第二個依據。上周美國國債遭投資者大量拋售後,特朗普在“對等關稅”問題上退縮,文章稱,這表明債券市場決定了他的關稅大棒的大小,而這根大棒其實比他想像的要小得多。
葛藝豪稱,此舉導致特朗普失去了貿易談判的籌碼,他不能再次提高關稅,因為國債市場會再次暴動。他預計,對於大多數國家領導人來説,其策略會是儘快達成一些表面上讓步、但缺乏實質內容的協議,換取特朗普降低關稅,這些國家不會在協議中寫入有關破壞自身對華貿易關係的“承諾”。
特朗普對華貿易戰“註定會失敗”的第三個原因,則在於中國自身的韌性。文章分析,從表面上看,中國失去了其最大出口市場之一,但事實上,中國已經做好了與美國打一場經濟消耗戰的充分準備。
一方面,對美出口的損失,可以通過拉動內需來彌補,中國已經開始認真對待這個問題;另一方面,過往經驗證明,“沒了美國進口,中國也能過得很好,長達五年的出口管制讓中國在沒有美國技術的情況下也能製造出好東西”。對於市場擔憂人民幣貶值,文章認為,如果中國能出臺令人信服的舉措刺激內需,將吸引資本流入,支撐匯率。
與此同時,由於對中國消費品徵稅,美國將面臨更高的通脹率。葛藝豪指出,美國對中國工業投入品的依賴是中國對美國零部件依賴的三倍,且投入成本上升已經開始損害企業投資。紐約聯儲銀行行長約翰 威廉姆斯近日表示,受特朗普關稅政策影響,預計美國經濟今年增速將降至1%以下,通脹率將升至3.5%至4%之間,失業率將升至5%。
總體而言,在葛藝豪看來,中國的內需問題可以通過更好的宏觀政策來解決,而美國要面臨的是供應衝擊和可能的滯脹(即經濟停滯和高通脹同時存在),這只能通過經濟制度變革來解決。“如果特朗普對華新一輪貿易戰的目的是讓北京在美國霸權前屈膝,那麼結果只會是沮喪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