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遠端灌溉、AI專家答疑…… “指尖上的春管”讓會種田變“慧”種田

2025-04-08 20:20: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一年之計在於春,全年好景看春耕。河北邢臺南和區是華北平原重要的小麥主産區之一,這兩年來,當地試點推廣惠農智腦AI大模型平臺,為大面積提升糧食産量提供科技支撐。

  小麥正處拔節期澆灌不再憑經驗

  記者現在在南和區的一個種植基地內,這裡種有1萬畝的成方連片的小麥。麥田裏綠油油的麥苗已有40多釐米高,長勢良好。當地的農技人員介紹,現在這裡的小麥正處於拔節期,是需要水、需要肥的高峰期,這時候的管理水準決定了後面小麥能結多少穗、能長多少粒。

  管理這片地的農戶告訴記者,這段時間什麼時候澆水,不用再靠老農民的經驗去判斷了,只需打開手機上的APP,上面有近30天、近7天甚至是當天的墑情監測,上面詳細顯示著這三個階段麥田的土壤溫度、土壤濕度的數據。這些數據是來自於麥田裏的智慧氣象監測儀和土壤墑情監測儀,兩個監測儀把收集到的資訊轉化為數字信號,可以實現土壤墑情預警、智慧灌溉方案自動生成,農戶就此來進行澆灌。

  農業生産管理實現天上看 地上查 網上管

  農戶們説現在澆水也十分地方便,不用專門跑到地裏來,在家或者在外地也能實現。點開手機App,離記者200多米遠的水泵通過4G網路收到指令後,就啟動水泵開始澆水,噴灌設施就噴出了水。

  方便的不僅限於此,過去農戶查看小麥苗情,只能在地裏抽查幾個點位,根本做不到全面覆蓋,現在就大不一樣了。怎麼不一樣呢?這裡有一位農技人員正在操作著無人機,無人機搭載著高清攝像頭和多光譜感測器,可以對地塊進行巡檢和全面掃描,智慧識別苗情、長勢和病蟲害等異常區域,農技人員表示,實時圖像上越綠的地方表明小麥長勢越好,而偏黃、偏紅的就表明長勢堪憂。巡檢結束後還能自動生成AI檢測報告,給出合理解決方案,農戶們根據報告進行變數施肥,提升小麥長勢。

  AI專家時時線上 一機在手種田無憂

  除此之外,這個App還又引入了Deepseek等AI大模型,農戶們遇到什麼不懂的問題還能求助AI專家。這個“專家”24小時線上,快速給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有效解決了種植戶和專家不匹配的問題。憑藉這個平臺,農業生産管理實現了“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相比傳統管理節水30%,肥料利用率提升15%,畝均節本增效超百元,為生産管理注入科技動能。

  新疆沙灣:5萬餘畝辣椒開始春耕播種

  眼下,隨著氣溫逐漸回升,新疆塔城地區沙灣市的5萬多畝辣椒開始播種,田間地頭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

  在沙灣市金溝河鎮東戈壁村,搭載著北斗導航的無人駕駛播種機在田野中來回奔忙,施肥、點種等多道工序快速完成。為了提高品質和作業效率,今年,當地推廣使用了加厚地膜和新一代辣椒播種機,一天可以播種100畝地。

  沙灣市有線椒、朝天椒、菜椒等五大辣椒品種,近年來,當地不斷加大良種及地膜覆蓋栽培等技術的推廣,同時引進深加工企業。今年,這裡的5萬多畝辣椒將於9月上旬收穫。

  雲南陸良:2萬畝油菜成熟 錯峰輪作迎豐收

  日前,在雲南曲靖市陸良縣,錯峰輪作的2萬畝油菜迎來了采收季,當地農戶正在加緊收割。

  在陸良縣大莫古鎮阿油堡村,連片的油菜已經泛黃,一串串飽滿的油菜莢綴滿枝幹,收割機加足馬力開展作業,通過收割、脫粒、分離等工序後,菜籽卸載到運輸車上。

  近年來,陸良縣積極實施油菜擴種項目,加大種子等農資的補助力度,動員農戶在早春作物收割後,通過作物套種、季節錯峰輪作等方式,將常規播種時間提前兩個月,讓冬日“閒田”變成“豐收田”。

  為確保下一茬作物的種植節令,當地指導農戶機械搶收,秸稈及油菜莢粉碎後就地還田肥地,整地理墑後再種植水稻、玉米、蔬菜等農作物。

[責任編輯: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