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老書場煥新“破圈”,流量密碼是啥
春光明媚,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全省各地迎來出遊高峰,各項“旅行+新體驗”快速崛起。其中,一批特色書場迎來大批市民遊客。
何為書場?醒木驚堂,説書人三兩句道盡春秋興替;弦索叮咚,彈詞家一曲終了余韻繞梁。書場,作為曲藝文化空間,專事表演説書、彈詞、相聲等民間藝術,始於宋元的勾欄瓦舍,盛于近代的街巷碼頭。作為富庶繁華的經濟文化重鎮,歷史上的江蘇誕生了豐富的曲藝種類,有不少人氣旺盛的“書碼頭”。
在快節奏的今天,還有多少人走進書場聽書聽曲?那些成為年輕人打卡曬圈新地標的書場到底有何特色?其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流量密碼?最近,記者走進省內多家書場一探究竟。
特色書場的流量密碼
“青磚伴瓦漆,白馬踏新泥,山花蕉葉暮色叢染紅巾……”漫步蘇州市平江路,吳語版《聲聲慢》的旋律悠揚飄蕩,令人心醉神迷。
記者沿著平江路從南往北,沿途不時看到聽書聽曲的茶樓、劇場:翰爾園、閒雅苑、遇見平江路、琵琶語……一家家特色書場散佈阡陌街巷。更讓人驚喜的是,這些書場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年輕面孔。
翰爾園評彈劇場,坐落于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大儒巷55號,由百年老宅改造而成,是熱播電視劇《都挺好》的拍攝地。
一對年輕情侶步入翰爾園,舉起手機展示平臺上的訂座資訊。他們訂的是140元左右的雙人座套餐,包括40分鐘的評彈演出,可聽6首曲目,如《聲聲慢》《秦淮景 探清水河》《白蛇傳 賞中秋》等。“喜歡評彈軟糯的唱腔,就想來現場聽聽。”蘇州科技大學研究生薛梓欣告訴記者,自己對傳統非遺情有獨鍾,還做過相關調研項目。
翰爾園評彈劇場負責人羅娟介紹,該劇場既有散座也有包廂,目前有8位專業評彈演員在此獻藝,其中有資深演員,也有來自蘇州評彈學校的00後新生代青年演員。節假日期間,劇場基本爆滿,尤其是年輕觀眾數量在不斷增加。
翰爾園吸引年輕人“走進來”的秘訣是什麼?首先是電視劇《都挺好》的熱播,讓很多觀眾衝著這個影視IP前來打卡,為此翰爾園還專門推出一系列“都挺好”主題的文創産品。
此外,羅娟向記者展示了一張翰爾園的外景照片——一扇蘇式花窗鑲嵌在白墻黛瓦的民居上,透過這扇小窗,可以看到屋內的評彈表演。這個“小窗口”看似不起眼,但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特別出圈,成為另一流量密碼。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位於獅林寺巷的琵琶語評彈館內,兩位年輕評彈演員正傾情演繹曲目《春江花月夜》。女子輕撫琵琶,男子手持三弦,引領觀眾沉浸在江南水鄉的溫婉與浪漫之中。
“我們看了短視頻中吳亮瑩老師演唱的《聲聲慢》後慕名而來,但來了才發現,好聽的遠不止這一首。”來自南京的00後沈晨一臉欣喜地説,“雖然今天沒聽到吳老師演唱,但其他評彈演員的表演同樣精彩,真是不虛此行!”
吳亮瑩是琵琶語評彈館創始人,以其獨特的嗓音和精湛的技藝成為“活招牌”。她不僅是電影《金陵十三釵》中《秦淮景》的原唱者,更是將流行歌曲《聲聲慢》用吳儂軟語唱紅全網。在吳亮瑩看來,儘管《聲聲慢》並非傳統評彈,但她在演唱中融入了評彈的技巧和唱法。“《聲聲慢》吸引了眾多年輕聽眾走進我的劇場,他們在這裡可以聽到真正的蘇州評彈,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原來的老館只能容納五六十人,演出最火爆時,外面排隊的隊伍長達500多米,嚴重影響了道路通行。因此,“琵琶語”搬到平江路北側的金谷裏藝術館二樓,能容納200多人。吳亮瑩的搭檔劉國華,從事評彈演藝已有40多年,他告訴記者,目前每天六七場演出經常爆滿,其中八九成觀眾都是年輕人。
文旅融合的“創新介面”
書場的轉型,折射出文化空間與城市發展的深度耦合。如何讓這些文化空間超越傳統演藝場所的範疇,成為激活城市文脈、撬動消費升級的“創新介面”?
歷史上,揚州是曲藝重鎮,出了王少堂等評話大師。而以“少堂”為名的揚州市曲藝研究所的少堂書場,無疑帶有風向標意義。
3月16日,位於揚州戲曲園的少堂書場熱鬧非凡,迎來一群特別的客人,他們是來自挪威維克中學的師生。面對舞臺上精彩紛呈的揚州清曲、評話、木偶表演,他們欣賞得津津有味,紛紛點讚。
“去年,揚州年接待遊客超過1億人次,其中,大量年輕遊客願意為非遺買單。大家帶著好奇,想看看揚州曲藝到底是什麼。”揚州市曲藝研究所所長馬偉表示,少堂書場緊扣文旅融合和惠民演出,全年推出300余場演出,其中超100場為公益惠民場次,覆蓋市民、遊客及國際研學團體。“我們與旅行社、新媒體平臺等合作,推出定制化文旅産品。例如,針對暑期研學熱,書場推出‘非遺體驗套餐’;旅遊旺季則創新打造‘曲藝+煙火氣’主題演出,讓遊客感受揚州的城市溫度。”
如何讓傳統曲藝打動年輕觀眾?少堂書場給出了答案:打破傳統的表演邊界,讓觀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
以書場創新節目《乖乖隆的冬》為例,觀眾可現場體驗敲一敲揚州清曲的瓦碟,試一試揚州木偶。“觀眾帶走的不只是非遺知識,更是一段與傳統文化‘共情’的回憶。”馬偉説。
位於鎮江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的玉山樓小劇場,正以“茶劇融合”的模式,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書寫著“小而美”的故事。這個僅25座的中式茶坊劇場,自2024年國慶假期推出玉山書場以來,用各類演出打開文化體驗新場景,吸引了各地遊客聞訊而來。
初入玉山樓,映入眼簾的是精緻的中式茶坊佈局,舞臺與觀眾席相隔不足一米,觀眾可一邊品啜鎮江名茶和特色糕點,一邊沉浸式欣賞演出。演員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近在咫尺,互動性極強的觀演體驗讓觀眾直呼“仿佛穿越到故事裏”。經過多場打磨,“玉山書場”晉陞為文化地標,春節期間即使加座,仍一票難求。
在古色古香的玉山樓裏,工作人員正穿梭于觀眾席間添茶倒水。劇場負責人告訴記者,公益場次不收門票,觀眾可自費點茶,即便不消費也會奉上免費白開水。這種“文化潤心細無聲”的運營理念,旨在讓更多人接受藝術熏陶,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除常態化演出外,玉山樓還提供“量身定制”服務,深挖鎮江本土文化特色,圍繞誕生在鎮江的三國故事、愛情傳説和詩詞名篇,利用彈奏、戲曲、語言類等藝術形式將其精創成劇。開業至今,劇場已為企事業單位、遊客團體定制數十場個性化演出。
不久前,蘇州市吳江區同裏古鎮也新添一座水墨同裏劇場。評彈劇場負責人張建國介紹,水墨同裏劇場于3月8日進行首場評彈表演,劇場試運作至今一個月以來,入場觀眾越來越多,“到同裏聽評彈”已成為不少遊客的必遊項目。既拓寬了同裏古鎮文旅業態,也為千年水鄉再添一張文化新名片。
流量時代的“破”與“立”
沉浸式體驗、年輕化表達、與文旅融合,不僅使傳統曲藝“活”了下來,書場這一文化空間也煥發出勃勃生機。“老書場”煥新重生、蓬勃發展的背後,也面臨著多重挑戰。流量時代,不少書場積極探尋創新之道。
在揚州東關街青磚黛瓦的巷弄深處,古色古香的芍藥園子書場,是許多遊客在社交平臺上搜到的熱門打卡點。
2020年,芍藥園子的第一家店在東關街成立,又相繼在皮市街、仁豐裏開了分店。主理人郭程告訴記者,一批曲藝愛好者們共同成立這家曲藝場所,想讓更多外地遊客體驗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
“引流”,對於一家民營書場來説至關重要,需要不斷出新招。“揚州旅遊的淡旺季之分比較明顯。旺季時,面向遊客推出各類演出,淡季時則有面向本地市民的研學項目。同時,我們在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上加大曝光度,吸引了大量的年輕觀眾。”郭程説。
“一杯綠楊春,是從前聽書觀眾的‘標配’。現在我們推出更多選擇,觀眾可以端著奶茶聽曲藝。”郭程希望大家來體驗這座城市的慢節奏和閒暇舒適。“我們小時候聽的長篇書目,動輒兩個小時起步。如今我們的節目包含揚州清曲、小調、評話、古琴等形式,一小時的時長,遊客可以把揚州曲藝的精華一網打盡。”
鎮江的玉山樓運營團隊也在調整策略:一方面保留核心玉山書場,另一方面開發輕量化産品。例如預推出“文藝下午茶”午間場次。而面對年輕人更青睞奶茶、咖啡等現代飲品的消費習慣,運營團隊也將與本土烘焙品牌聯名,推出“飲品自由選”彈性套餐。劇場負責人坦言,“我們要探索更符合現代消費習慣的運營模式。”
在傳統書場向現代文化空間的創新蝶變過程中,也會引來一些聲音:傳統曲藝的味道是否變了?在開門擁抱流量和守住文化之魂的平衡中,應該怎麼做?
“雖然很多人説吳語版《聲聲慢》不是蘇州評彈,我倒覺得,要感謝《聲聲慢》吸引了許多年輕人走進劇場,了解蘇州評彈的多樣化和彈詞流派的豐富性。”蘇州市評彈團副團長、蘇州市曲藝家協會主席王池良投身評彈藝術超過四十載,他觀察認為,“如今,評彈不僅在平江路、觀前街、山塘街這些傳統街區的書場和茶樓中上演,也可以在李公堤、圓融、科文中心等現代街區聽到。”
“培養年輕觀眾的同時,也要培育好新生代演員。”王池良認為,一方面,評彈演員要把基本功練紮實,精準掌握“説噱彈唱演”技巧;另一方面,要創新評彈內容,將社會熱點、現代元素融入表演,以優秀的作品讓觀眾産生共鳴。
“儘管創新不斷,我們對傳統的堅守從未動搖。”馬偉表示,長篇書目是揚州評話的“根”,曲藝研究所的青年演員經常赴各基層書場演出《武松》等經典長篇,“我們會通過直播監督演出品質,藝術的傳承容不得半點敷衍。”
在人才培養上,揚州市曲藝研究所推行“以演代訓”模式,讓年輕演員直面觀眾。馬偉介紹,今年5月下旬,少堂書場還將推出“薪火相傳惠民演出系列活動”,屆時將邀請多年未登臺表演長篇書目的楊明坤、沈志鳳、姜慶玲、包偉等藝術家,每位攜手一名00後青年演員,表演長篇傳統經典書目。“活動預計將持續兩到三個月,一方面聽眾可以欣賞老藝術家的舞颱風採,另一方面對於青年演員來説,也是一次難得的近距離學習機會。”
生生不息,曲藝的傳承,就這樣在一座座遍佈城鄉的書場劇場間流轉。
常熟市辛莊鎮合泰村素有“江南第一評彈村”之稱。在這裡,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七八歲孩童,聽、學、唱評彈,樂此不疲。上午9時多,一段段悠揚婉轉的評彈曲調從合泰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書場內傳出。走進屋內,20多名孩子正跟著青年評彈演員陳馨怡學唱《楓橋夜泊》。“評彈傳承要從娃娃抓起,把這顆種子埋在他們心間。”辛莊鎮合泰村黨委副書記李明霞説,合泰村與常熟市文化藝術中心結對,邀請本土專業演員回到家鄉授課,引導孩子們感知這門傳統藝術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