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河湖海丨執筆繪好鄉村振興“三幅畫卷”
央廣網天津4月2日消息九河下梢,陣陣清風吹拂柳岸,津郊沃野間勾勒出鄉村振興的寫意長卷:産業鏈條的延伸處,特色種養與品牌打造碰撞出致富火花;無人機掠過的田野間,科技為農耕插上智慧翅膀;青磚灰瓦的民宿中,文旅將鄉愁釀成可觸摸的體驗……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渤海灣畔執筆繪振興,天津走出一條“産業強、科技興、人文韻”的鄉村振興之路。
執好産業發展之筆 繪就百姓致富“幸福圖”
“正宗歡坨番茄,口口‘老味兒’!”每逢春季,行走在天津的大街小巷,您總能聽到這樣的吆喝聲。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歡坨番茄一直以純正的口味蜚聲京津冀。一口咬下,在酸甜可口的汁水背後,則飽含著當地番茄産業不斷壯大的故事。
歡坨番茄(央廣網發 東麗區供圖)
歡坨村地處金鐘河與新開河交匯處,水源充沛、土地肥沃,特有的“膠泥”土質更是有利於番茄的生長。時逢番茄陸續收穫的季節,村中大棚裏一片繁忙,紅彤彤的“鐵皮番茄”挂滿枝頭,生機洋溢。“為了擴大市場競爭優勢,我們積極引進特色高端品種,打破以往品種單一、附加值偏低的瓶頸。引進的‘鐵皮番茄’等將産品附加值提升了40%左右。”據歡坨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副理事長吳家清介紹,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與市農科院開展更深層次合作,開闢出5畝實驗大棚,試種“戴安娜”“炎玉”等十余個新品番茄。在田間地頭,農技專家們與農民們不斷交流,為即將到來的豐收季節做準備。“今年通過科學改良種植技術和合理灌溉,我家的整體産量預計比去年增産15%,畝産可達1萬斤。”種植戶崔家義説道。
種植戶在大棚中(央廣網發 東麗區供圖)
大棚之外,繁忙不減。隨著番茄盛産期臨近,2025年的“歡坨有好柿——歡坨番茄節”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籌辦中。“在‘番茄節’期間,不僅會有特色市集、文藝展演等活動,我們的1430畝生産種植基地也將向市民們開放,歡迎大家進行採摘。”吳家清告訴記者,2024年舉辦的第五屆“歡坨番茄節”期間,活動啟動當日便吸引遊客1000余人次,銷售歡坨番茄10萬餘斤,銷售額約60萬元。在打造歡坨番茄品牌IP同時,也實實在在提升了村民們的收入。
不斷拉升的品牌效應,也為區域經濟帶來新活力。東麗區首個農光互補智慧産業示範區項目已落地歡坨村,該項目因地制宜採用“光伏+”的發展新理念,將農業大棚、智慧漁業與光伏進行有機結合,實現土地資源利用最大化,項目的建成將有力推動天津市綠色生態發展,為能源高品質發展轉型助力,使當地能源産業結構穩步向好。
近年來,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東麗區堅持“一村一策”深挖本地特色農業産業價值,推動相關産業不斷發展壯大,年産值和市場影響力不斷攀升。特色農産品讓村民富了起來,都市型農業也讓致富路寬闊起來,在大棚中,遊客們與農戶們笑聲不斷,他們的笑臉正如枝條上飽滿的番茄一般,燦爛且幸福。
執好科技興農之筆 勾勒田疇沃野“豐景圖”
清晨的薄霧中,天津市寧河區東淮沽村的田野裏泛起綠色麥浪。種植大戶寧延泊手持遙控器,注視著載滿肥料的無人機騰空而起。螺旋槳捲起的風掠過麥穗,肥料從機身上均勻落下,精準播撒。一畝地僅需幾十秒,千畝良田的施肥作業一日可畢,春日沃野,智慧農業在此寫下新的注腳。
這是寧延泊使用無人機農作的第九個年頭,作為寧河區“第一個吃螃蟹”的農戶,寧延泊與無人機結緣于2016年。當年,許多村民對無人機技術還充滿疑慮時,他便購入了村裏首臺農業無人機。“那年開春,我咬牙買了臺無人機。説實話我自己心裏也沒底,但就覺得這東西肯定有用。”寧延泊回憶道,第一次試飛時,村裏人都跑來看熱鬧。“試飛後,我心裏的石頭落了地。以前人工打藥一天最多30畝,無人機半天就幹了300畝。”
無人機助力村民農作(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秋收時,寧延泊的2000畝麥田增産顯著,這也讓村裏人看到了無人機的潛力。敢闖敢拼的性格,讓寧延泊成為天津市輔農農機合作社負責人,吃到了智慧農業的甜頭,寧延泊也成為無人機“發燒友”。如今輔農農機合作社機庫內,大疆無人機已更新至第八代,作業效率從日均300畝躍升至1000余畝。
隨著技術的發展,無人機也承擔起了搬運農作物的工作。2023年春,曾經需要18個壯勞力整日搬運的紅薯苗,首次被無人機吊運飛越溝渠。“人工運苗折損率超過15%,而無人機能做到幾乎零損耗。每畝紅薯的栽植成本從兩百元降至四十元,效率提升五倍。”寧延泊説,目前,他的“空中戰隊”已服務周邊五個鄉鎮,2024年春耕期間作業面積達3.2萬畝,社會化服務收入突破80萬元。
往年農忙腳不沾地,現在有了無人機作業,農戶們從田地中解放出來,有了更多閒余時光。“秋收後我計劃帶著家人旅遊,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寧延泊笑著説,“還有不少農民能夠外出務工,收入提高了許多。”
無人機正在田間作業(央廣網記者 褚夫晴 攝)
無人機振翅激起的浪潮,正激蕩著“新農人”的內心,從年售幾十台到突破百台,天津市坤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董金亮見證了無人機銷量的跨越。
現在,田間地頭成了董金亮的“第二辦公室”,除了為農戶提供全天候技術服務,他更著力培育“新農人”隊伍,累計培訓了200余名飛防手。“現在日接單最多時有5萬畝,無人機受到了附近廣大農民的歡迎,植保飛手也成為了熱門的職業選擇。”董金亮説道。
寧河區有近70萬畝耕地、20萬畝林地,從播種、施肥到打藥,無人機的身影在寧河區農業生産中隨處可見。近年來,寧河區將農林植保與低空經濟有機融合,成立了“天津寧河農業創新與低空産業發展聯盟”,大幅提升農業生産效率。
“從資金、技術再到空域管理的優化,政府為助農無人機的發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援。我堅信無人機將在智慧農業領域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談及未來發展,董金亮充滿信心。
執好文旅融合之筆 點染和美鄉村“振興圖”
晨光熹微,微風輕拂,于橋水庫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不遠處的漁樵美村,幾棟錯落有致的民宿在綠樹環繞下顯得格外靜謐。近年來,薊州區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與豐富的人文資源,將文旅與民宿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有力引擎。
登上漁樵美村露臺,可遠眺于橋水庫(央廣網記者 韓雨晨 攝)
“當初選擇在這兒開民宿,就是看中了于橋水庫周邊絕美的自然風光。城裏人都嚮往鄉村的寧靜,咱們這兒有山有水,簡直就是天然的旅遊勝地。”漁樵美村的民宿主任建文笑著説道,眼中滿是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任建文原來在村裏經營一家饅頭房,如今,她“搖身一變”成為了民宿主,還常常通過直播宣傳薊州的特色景色與産品。“以前村子裏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冷冷清清的。現在民宿開起來,遊客多了,村子一下子就熱鬧起來了。”任建文告訴記者,民宿的發展不僅讓村莊人氣漸旺,還為當地村民提供了眾多就業機會,一些當地的年輕人選擇回到家鄉,通過專業培訓,在民宿裏擔任管家、廚師等職務,有了穩定收入。
而于橋水庫作為天津的重要水源地,不僅滋養著一方百姓,更為鄉村旅遊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作為漁樵美村運營方,天津鄉澗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賀凡表示,通過“民宿+”的創新模式,漁樵美村不僅提供住宿服務,還融入了鄉村體驗、文化傳承等多種元素,為遊客帶來別樣的旅行體驗。“比如,依託于橋水庫,我們舉辦攝影、候鳥觀賞等系列活動,遊客們還能品嘗到鮮美的‘水庫魚’,大家玩得盡興、吃得放心。”賀凡説,“接下來,我們將加強配套設施配置,增加遊客體驗項目,同時聚焦薊州特色農産品深加工,繼續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在薊州區,像漁樵美村這樣依山傍湖而興的民宿不在少數,它們依託優美風光,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民宿旅遊品牌,吸引著八方來客。前不久,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最新揭曉了2024年全國甲級、乙級旅遊民宿評定結果。天津市共有2家民宿榮獲甲級旅遊民宿稱號,還有3家民宿達到乙級標準,而其中有4家民宿位於薊州區。
“近年來,薊州區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大力發展民宿産業,積極培育郭家溝、西井峪等鄉村旅遊品牌,並積極推行民宿等級評定工作,現已成功創建國家等級民宿10戶。”薊州區文旅局黨委委員、二級調研員李淑伶表示,“同時,我們選取了官莊鎮玉石莊村、下營鎮大平安村等作為首批試點,啟動了文化藝術村建設工作,還每年精心舉辦桃花詩會等40余項農文旅活動,不斷提高薊州鄉村旅遊熱度。”
薊州區第三屆桃花詩會吸引著八方來客前來遊玩(央廣網發 薊州區供圖)
據了解,目前,薊州區已擁有各類民宿420家,形成了多個特色民宿聚集區。“未來,我們將繼續走好‘文化賦能旅遊,藝術體育點亮鄉村’發展路徑,一方面,加快文化藝術村建設,不斷提升鄉村民宿品味、品質和文化內涵,滿足遊客食、住、娛、購等多元消費需求;另一方面,繼續實施‘百家金牌民宿’引領計劃,把‘薊州金牌民宿’做成京津冀乃至全國的鄉村休閒度假標桿産品,輻射帶動全區鄉村旅遊高品質發展。”
以“宿”為鑰,一幅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正在薊州大地徐徐鋪展開來。村民們熱情接待著八方來客,一批批遊客沉醉於這片山水之間,湛藍的天空、澄澈的湖水、蔥郁的山林,共同構成了他們心中追尋的“詩和遠方”。
總策劃:王曄彪
統籌:張強
記者:周思楊 韓雨晨 褚夫晴
實習記者:王婧瑜
天津市委網信辦 央廣網天津頻道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