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訪談|適應時代變化 擁抱科技創新
兩會訪談 | 適應時代變化 擁抱科技創新
——訪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國家奈米科學中心原主任 趙宇亮
編者按: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圍繞這一主題,求是網記者對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國家奈米科學中心原主任趙宇亮同志進行了專訪。
求是網記者: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迅猛發展,科技領域正在形成哪些重大趨勢、正在産生哪些重大影響?
趙宇亮委員: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創造新興産業、重塑經濟樣態、改變社會結構,科學研究人工智慧化、人機協作常態化、遠端辦公去中心化等都是對傳統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我舉個例子,前些時候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慧在全世界引發熱議,因為這意味著人工智慧已經跨越式進入通用化(通用大模型)與實用化(與行業融合)相結合的時代。2022年之前,研究人員用了大約50年時間,花費20多億美元,通過實驗確定了20萬種蛋白質結構,現在在人工智慧助力下只用了一年左右時間,就已經解析出了幾乎所有2.2億個未解的蛋白質結構。我們知道,人類共有1萬多種疾病,只有500多種有治療方案,全球每年有4000多萬人死於非傳染性疾病,主要是心血管疾病、腫瘤、腦血管疾病等。人工智慧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藥物發現的效率,是人類戰勝重大疾病的福音。
新興技術彼此融合,出現“技術共振”效應,也是一個重大趨勢,也在産生顛覆性影響。比如,現在我們用人工智慧預測奈米材料新結構和新性能,再通過實驗去進行結構性能驗證和工藝開發,大大縮短了研發週期。還有奈米技術與生物技術的交叉融合也大顯身手,奈米載體技術正在推動解決如何遞送體內基因編輯工具這個世界難題,也在推動體內藥物精準遞送技術、基因治療和免疫治療技術等發生重大變革。比如,先進奈米材料和奈米製造技術正在成為新能源(轉化和儲能)、智慧手機、顯示技術(包括AR/VR等元宇宙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再比如,量子計算的快速發展將對加密通信、藥物研發、材料設計、空間科學等産生巨大影響。
求是網記者:
如何能夠不斷推出重大原創性成果?基礎研究的“源頭活水”作用如何凸顯?
趙宇亮委員:
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原理深研透,知識足夠厚,技術迭代夠,必出大成就。
基礎研究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可以比作科技大江大河的源頭。就像三江源的水流,儘管細水流緩,但恰恰是這樣不起眼的涓涓細流流過雪山,淌過草地,穿過峽谷,不畏艱險、長期堅持,才孕育了長江黃河的奔騰不息、馳騁千里。讓我們舉幾個例子,電磁理論是現在無處不在的無線通訊技術(智慧手機)的源頭,原子核裂變和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理論是核能和核武器的源頭,電化學原理是新能源汽車電池的源頭等。基礎研究,聚焦理解事物背後的本質或現象背後的原理,旨在探索新的科學現象、歸納新的科學規律、發現新的技術原理,其核心價值就在於突破我們對事物或現象的認知邊界,為技術變革提供底層原理支撐。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動科技支出向基礎研究傾斜。這令人振奮。基礎研究最需要長期堅持,長期主義才能創造最大奇跡。只有這樣,才能打牢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根基。
求是網記者:
您是奈米研究領域的專家,能否展望一下奈米機器人的應用前景?展望一下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將如何影響到我們大家?
奈米機器人或許將開啟一場醫療革命。科學家設想,奈米機器人能夠在人體血管中巡航,精準清除血栓、修復癌症細胞,就像快遞小哥一樣定點遞送藥物,實現“無創手術”。圖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慧型DNA奈米機器人示意圖。國家奈米科學中心供圖
趙宇亮委員: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慧+’行動”。與人工智慧融合的奈米機器人或許將開啟一場醫療革命,大家可以想像這樣一些場景——智慧奈米感測器實時監測人體生理指標,人工智慧進行實時數據分析並提供個性化治療方案;奈米機器人在人體血管中巡航,精準清除血栓、修復癌症細胞,就像快遞小哥一樣定點遞送藥物,實現“無創手術”;比細胞還小的奈米感測器件植入體內提前預警和干預疾病風險。還可以想像,在製造、環保等其他領域,奈米機器人自組裝原子級精度的新材料(如量子點),將推動晶片、微納電池性能飛躍;奈米機器人嵌入材料內部,將指揮材料自修復裂紋或內部結構破損。這一切都正在成為現實。
在我看來,科技前沿的最新發展正在深刻改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不僅廣泛滲透到健康、教育、文化、娛樂等各領域,而且正在深刻影響人們的思維習慣和社會行為方式。例如,DeepSeek等人工智慧工具的普及正在降低知識獲取門檻,如傻瓜數字相機的發明一樣,讓非專業人士也能快速獲取想知道的專業知識,這將大幅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智慧家居家電系統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適;自動駕駛技術正在成熟,可能徹底改變人類出行方式,城市擁堵現象可能從此緩解;智慧健康醫療系統能提前預防和精準治療人類疾病,正在延長人類壽命;元宇宙的虛擬數字技術正在使得宇宙扁平化、世界微型化、空間穿越化、時間倒序化、真假同體化,模糊了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模糊了真實與虛擬,模糊了現實與想像,有可能産生難以預估的由思想涌現而激發出的無限潛力,當然也可能導致現在無法預判的一系列挑戰。因此,我們在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的同時,也需要確保技術的安全與科技倫理,確保技術造福人類。總之,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需要適應時代變化、擁抱科技創新,這樣才能在這場科技創新引領的時代變革中應對挑戰、把握機遇。
求是網記者:
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