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法治春風漫黔嶺——貴州網路普法“走新”更“走心”

2025-02-21 15:17:00
來源:天眼新聞
字號

  隆冬時節的黔東南雷公山麓,苗族銀飾匠人吳水根放下鏨刻工具,點開手機裏的“苗侗普法”直播短視頻,向學徒講解合同條款;

  距此200公里之外的貴陽大數據廣場,AI虛擬主播“法小築”正為23萬網友實時解答勞動糾紛......

  從苗鄉侗寨的民歌普法到千萬級播放量的普法短視頻,從"小折耳根"表情包走紅到"網路普法專列"穿行城鄉,近年來,貴州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路強國的重要思想為指導,緊密結合貴州網信工作實際,深入實施“八五”普法規劃,以"E法黔行"品牌為引領,將法治精神融入數字肌理,讓尊法守法學法用法日益成為網路空間的廣泛共識和基本準則,奮力譜寫全面依法治國的貴州新篇章。

  數字引擎:讓法律條文“活”起來

  面對"Z世代"網民佔比超七成的現實,貴州率先打破傳統普法單向輸出的桎梏。2024年5月啟動的"E法黔行網路普法看貴州"短視頻徵集活動,吸引全國創作力量參與,479部作品覆蓋情景劇、動畫、説唱等多元形式。

  2024年12月1日,鎂光燈聚焦在舞臺大屏——隨著倒計時歸零,榮獲“E法黔行網路普法看貴州”短視頻大賽一等獎的《毒禍》揭開面紗。這部由雲岩區市西河街道真實案例改編的微電影,以鴉片戰爭為歷史背景,通過方言説唱形式講述毒品對國家和人民的危害,引導教育群眾銘記歷史,堅定禁毒決心。

  彼時,距會場300公里的丹寨萬達小鎮,5639次“普法專列”正穿行于雲霧繚繞的苗嶺深處。乘客王秀英掃碼觀看車廂電子屏,蠟染動畫演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令她眼前一亮:“原來被家暴可以掃碼一鍵報警!”

  技術賦能的觸角已延伸至市井巷陌。在遵義仁懷市茅臺鎮,釀酒師傅老李通過“法治驛站”APP完成安全生産法規學習,系統自動生成電子培訓證書,為他解鎖了醬酒企業招工資格。老李説,法律知識成為就業市場的“硬通貨”。更具想像力的是貴陽觀山湖區的“法鏈空間”——區塊鏈技術將28萬個法治學習賬號接入城市信用體系,市民在普法平臺積攢的“法治信用分”,可兌換公共交通優惠、景區門票折扣等42項權益。

  技術創新也在催生特色普法IP。如省委網信辦推出的"小折耳根"系列表情包,以地方特色食材為原型設計的卡通形象,通過48組動態表情演繹未成年人保護場景,下載量突破300萬次。貴陽"築城有我e起説"品牌打造虛擬主播"法小築",運用AI技術實現24小時線上法律諮詢,累計解答網民問題12.6萬條。

  創新普法:秀出“十八般武藝”

  “嘿呀!網路詐騙要提防,莫信天上掉蜜糖……”

  2024年,盛夏的榕江“村超”賽場,侗族琵琶歌《反詐勸世歌》引發萬人合唱。當地司法局邀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吳家興,將38部法律改編成72首侗族大歌,通過“賽前普法微課堂+賽中法治啦啦隊”模式,讓20萬遊客在“最炫民族風”中完成法治啟蒙。

  上述故事,只是2024年貴州各地各部門同步開展網路普法活動的生動縮影。

  一年間,無論是貴州省人民檢察院打造檢察直播普法IP,省司法廳打造的“黔微普法”新媒體品牌及旗下多個原創欄目,貴州省能源局打造新媒體普法平臺,還是中國人民銀行貴州省分行《反電信網路詐騙法》普法宣傳,都生動呈現了貴州不斷創新網路普法的宣傳方式、豐富宣傳內容,構建傳播矩陣,拓展宣傳渠道,形成了一幅網路普法“同心圓”的壯美畫卷。

  建制度,強化系統性——

  制度建設是網路法治宣傳的基石。省委網信辦印發《貴州省網路普法工作機制(試行)》,制定《2024年貴州省網信系統法治宣傳工作要點》《貴州省委網信辦2024年普法責任清單》等文件。省有關單位和各市(州)網信辦以此為指導,強化協同聯動,完善網路普法工作矩陣,構建起“一張網”“一盤棋”的工作格局,為推進貴州網路普法工作高品質發展凝聚了強大的工作合力。

  築陣地,夯實基礎盤——

  為提高網路普法的群眾參與度、知曉度和體驗感,貴州堅持“網民在哪,普法陣地就跟到哪”的原則,積極打造線下網路普法陣地。重點在貴陽市、遵義市、黔東南州打造三個主題普法陣地,依託地方特色商業街區、人民公園、“村超”“村BA”現場等進行改造升級。“這些陣地通過打造法治宣傳教育基地,讓群眾能夠沉浸式、近距離接觸法治教育,真正實現出門有法、抬頭見法、休閒學法。”省委網信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E法黔行”網路普法特色品牌是貴州網路法治宣傳的一張亮麗名片。一年來,貴州以“E法黔行 貴州省網路普法行”活動為主場,先後在黔東南州、六盤水市開展現場觀摩活動,搭建了全省網路普法經驗交流、成果展示的平臺。這一活動獲得了中央網信辦網路法治局的大力指導和支援,全網推出活動資訊1200余條,閱讀量超1億。同時,還帶動塑造了六盤水市“守‘未’涼都 e路‘童’行”、畢節市“e法治網畢須有我“,以及黔東南州“苗侗普法e網前行”等特色品牌,在全網全社會營造了濃厚的網路普法氛圍。

  聚合力,構建智囊團——

  省委網信辦聯合省社科院、貴州大學等共同籌建貴州省網路法治研究中心(智庫),這是全國首家由省級網信部門、科研機構和高校共同建設的網路法治研究中心。據介紹,該中心匯聚了法學、人工智慧、網路傳播、新媒體等領域的專家教授,為網路法治宣傳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今年以來,研究中心積極爭取立項貴州省委重大問題研究課題《貴州省網路法治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同步推進省委網信辦《貴州省〈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實施情況》《貴州省網路法治建設評價體系調研情況》等課題研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領導決策參考,推動網路法治建設不斷發展。

  強隊伍,組建生力軍——

  利用高校、科研機構、律協的優質教學資源和專業人才隊伍優勢,貴州省組建了省級23人的網路普法志願者隊伍,並帶動各地各單位結合實際組建網路普法志願者隊伍。這些志願者積極發揮作用,聯動法院、檢察院、高校等開展普法活動,講好貴州法治故事。同時,開展貴州省網路法治培訓班,組織40人參加,堅持“誰執法誰普法,誰管理誰普法,誰服務誰普法”原則,有效提升了網路普法隊伍的專業性。省司法廳組建的300人新媒體律師服務團線上為群眾提供優質免費法律諮詢服務,帶動更多熱心公益律師參與網路法治建設。

  建好用好網路傳播矩陣是實現網路法治宣傳全覆蓋的關鍵。依託“E法黔行”網路普法品牌,在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大型網站平臺開設新媒體矩陣賬號,安排專人維護運營。這些賬號聚焦網信領域法律法規、未成年人網路保護、社會民生熱點話題等,通過法律解讀、專家授課、案例分析、情景演繹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將法律術語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網言網語,吸引了網民的積極參與、轉發和點讚。

  機制破壁:讓治理網路“聯”成片

  2024年深秋的貴陽市雲岩區友誼社區,網格員張婷婷正在327個樓棟群推送定制化普法資訊。“王家爺爺剛退休,重點發養老詐騙案例;李家女兒要結婚,推送婚姻財産法律貼士。”

  這位“95後”網格長開發的“反詐資訊雷達”,通過分析居民消費數據預判詐騙風險,使轄區電詐發案率同比下降63%。

  在省級層面,省法院聯合央視《今日説法》欄目等媒體品牌開展案件執行現場、“司法護未”等主題直播活動,在新媒體平臺常態化發佈打擊電信網路詐騙等典型案例,吸引3000萬網友線上觀看。省檢察院打造的“我是檢察官直播間”將司法實踐與線上直播結合,通過專家講解、互動答疑等形式,讓法律知識“活”起來。省公安廳成功塑造“小佳警官”等普法IP形象,推出原創普法短視頻4481條,全網實現5.3億次傳播。省司法廳推出“民法典來了”普法短視頻180余期,選取真實案例推出“法典微劇”民法典普法短視頻,廣受網友好評,被省內外平臺大量轉載。省交通執法監督局創作“交通執法小劇場”系列劇,將法律知識轉化為群眾喜聞樂見的“網言網語”,推動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網路上蔚然成風。

  與此同時,多元共治的生態圈持續擴容。在畢節市同心法治公園,46台戶外電子屏迴圈播放法治微電影,帶著孩子觀影的劉女士感慨:“以前覺得法律遙不可及,現在買菜遛彎都能學《民法典》。”數據顯示,該市創新實施的“法治光影工程”,使群眾法律知曉率提升41%。

  更具時代特點的是,安順市平壩區司法局打造的“法治田園”品牌,組織律師在田間地頭開設“法治直播間”,通過“案例講解+連線調解"模式解決土地流轉糾紛46起。

  “網路普法,提升滲透度、到達率與説服力,始終是核心訴求。把普法內嵌入生活的‘必經之處’,放置於視域的‘目力所及’,法律便自然而然,抵達了期許的方向。”省委網信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一直以來,貴州堅持建機制、搭平臺、聚力量,推動普法責任精準落實,全面發揮網路普法主渠道主陣地作用,以普法助力治理,築牢了清朗網路空間的秩序基石。

  記者手記:

  在丹寨卡拉村的法治蘆笙場,74歲的非遺傳承人潘玉華將憲法精神編入蘆笙曲調,孩子們踏著律動吟唱“權利義務要對等”;在貴安新區“法治畫像”數據中心,演算法正為4000多萬貴州人繪製數字法治肖像。這場高原上的法治啟蒙,既不是簡單的技術狂歡,也不是傳統的文化復刻,而是在數字文明與古老智慧的對話中,找到了現代治理的“最大公約數”。

  “網路不是法外地,一言一行當自律”。當蠟染裏的法治圖騰遇見區塊鏈中的智慧合約,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普法形式的革新,更是一個地區對法治文明的深層擁抱——這或許就是中國式現代化最生動的黔貴注腳。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永利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