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雄安
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歷史性戰略選擇,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決策、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自2017年4月1日消息發佈,雄安新區走過7年多的規劃建設歷程,已進入大規模建設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並重階段,工作重心已轉向高品質建設、高水準管理、高品質疏解發展並舉。一座未來之城正在拔節生長。
時代奇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部署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區域協調發展新模式。2015年6月印發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深入研究、科學論證,規劃建設具有相當規模、與疏解地發展環境相當的集中承載地。”
這個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載地選在哪兒?
太近,容易與北京連成一片,達不到疏解目的;太遠,無法發揮北京的輻射帶動作用。雄縣、容城、安新三縣及周邊部分區域位於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通暢,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現有開發程度較低,具備高起點高標準開發建設的條件。
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關於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研究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有關情況的彙報》。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區設立消息正式對外發佈。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心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和發展。2023年5月10日,他第三次踏上這片熱土時指出:“短短6年裏,雄安新區從無到有、從藍圖到實景,一座高水準現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堪稱奇跡。”
雄安新區負責同志説,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主持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每到關鍵節點為我們把脈定向。新區建設發展取得的重要進展,發生的一切重大變化,最根本在於習近平總書記的掌舵領航和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只要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就一定可以把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奇跡,體現在為未來城市文明樹立標桿的高標準規劃。
行走在雄安新區容東片區,道路兩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16個大字十分醒目。《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的建設理念體現在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
雄安新區設立前,容東片區這一帶基本上是低矮的農房、空曠的田野。如今的容東片區,基礎設施大廈、服務貿易大廈、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等現代化樓宇錯落疏朗,數字道路投入使用,公園、體育設施逐漸完善,咖啡館、便利店、書店一應俱全……一個功能齊備的片區已經成型。
容東片區是以高標準規劃引領高品質建設的生動實踐成果。“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後再開工建設”“精心推進不留歷史遺憾”“堅持用最先進的理念和國際一流水準規劃設計建設,經得起歷史檢驗”……在正式公佈設立後的兩年多裏,雄安新區除了基礎性項目和保障運作的臨時性建築,幾乎沒有動一磚一瓦。
先後有60多位院士、國內外200多個團隊、3500多名專家和技術人員參與新區規劃體系編制。2018年4月21日,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復同意的《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全文公佈。以《綱要》為統領,“1+4+26”規劃體系逐步成型,為高起點建設未來之城築牢根基。
奇跡,體現在從一張圖到一座城的高品質建設成就。
清晨,從北京西站駛來的首班高鐵C2701飛馳56分鐘,于7點52分準時抵達,雄安站變得熙熙攘攘。
雄安站是雄安新區開工建設的第一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2018年12月1日開工,2020年12月27日開通運營,是連接京雄的重要交通樞紐。“從一片荒地到交通樞紐,只用了兩年,這是對奇跡的生動詮釋!”雄安站客運車間黨支部書記郭艷麗説。
雄安站通車後,其所在的昝崗片區建設蹄疾步穩。能建 新能源生態城、中交未來科創城等項目加快推進,站城融合、産城融合、綠城融合發展態勢初顯。
雄安站往西20多公里的啟動區,是把高標準城市規劃藍圖變為高品質城市發展現實畫卷的主戰場。
站在雄安城際站與國貿中心項目建設現場環視,塔吊林立、車輛進出、焊花四濺,整個啟動區建設場景盡收眼底。雄安航廈主體鋼結構已實現封頂,地標建築中化大廈呈現出白洋淀特色的八角“金蘆葦”狀,一旁外形方正的中國華能大廈高高矗立,遠處的雄安體育中心、雄安圖書館已顯雛形。
截至目前,雄安新區383個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8300余億元,開發面積覆蓋202平方公里,總建築面積達5014萬平方米,4792棟樓宇拔地而起,新建道路804公里、地下管廊160公里、水利堤壩328公里。
奇跡,體現在對區域協同發展的有力推進。
重點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建設成為高水準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一極、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引擎、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全國樣板,這是雄安的發展定位。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這形象點出了雄安新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關鍵抓手和核心引擎。”河北開放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田學斌認為。
“雄安新區聚焦服務疏解、配套疏解、支撐疏解,健全承接疏解服務機制,完善疏解配套政策體系,全力服務保障疏解單位、項目和人員加快落地。”雄安新區改革發展局局長王彥偉説。
2024年10月14日,中國衛星網路集團有限公司雄安新區辦公樓正式投入使用,這家從事衛星網際網路設計建設運營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全面遷駐,是首家註冊落戶的中央企業。
以星網落戶為標誌,疏解步伐越來越快——
中國中化、中國華能正開展內部裝修,中國礦産主體工程已開始地上施工;首批4所疏解高校雄安校區和北大人民醫院雄安院區項目加快建設;第二批疏解高校、醫院、央企項目基本確定選址;一批市場化疏解項目有序推進,央企在新區設立各類機構累計超過300家。
技産融合
“把智慧、綠色、創新打造成為雄安新區的亮麗名片”“努力建設新功能、形成新形象、發展新産業、聚集新人才、構建新機制”“使雄安新區成為新時代的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習近平總書記對雄安新區創新驅動發展作出重要指示。
雄安完善創新體系,培育創新土壤,搭建創新載體,打造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重要策源地,努力讓優質資源來得了、留得下、發展好。
搭建一流創新平臺。
在雄安新區昝崗片區的雄安新區科創中心中試基地,北京普龍科技有限公司展廳內,挂軌式AI巡檢機器人順著屋頂懸挂的軌道來回穿梭,技術人員正對産品進行調試。
“這款巡檢機器人已在電力行業配電房、高壓室等室內場景得到廣泛應用。”公司銷售經理董鑫介紹,該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AI巡檢機器人産品研發、生産、銷售及技術服務的專精特新企業,2023年9月入駐中試基地,目前研發中心、測試中心已經全部轉移過來。
雄安科創中心涵蓋雄安科技成果交易和轉化中心、科技成果展示中心、智慧財産權保護中心,打通從實驗室到市場應用通道,為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政策服務等八大服務體系。
像中試基地這樣的平臺有許多。雄安新區著力打造國家級前沿創新平臺、産業孵化創新平臺、成果轉化創新平臺三類創新平臺,聚力打造啟動區及第五組團聯動容東片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高新區3個科技創新集聚區。“截至目前,已建成科創中心、軟創街區等10余個創新平臺載體。”雄安新區改革發展局副局長劉佳説。
雄安妙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1月從北京遷至雄安中關村科技園,成為雄安首家“體外診斷試劑+檢測服務+人工智慧”的生物醫學科技公司。“雄安是一個可放下行囊、成就夢想的理想之城。”公司副總經理王芳軍説。
創新鏈産業鏈深度融合。
中國星網正式入駐辦公,中國空天資訊和衛星網際網路創新聯盟在雄安新區揭牌成立,標誌著雄安第一個創新主鏈條形成。
“依託中國星網等行業龍頭,雄安新區謀劃佈局了以衛星網際網路、時空資訊服務(北斗)、商業衛星智造、空天飛行器四大賽道為引擎,匯集衛星整合與總裝、運載服務、衛星載荷等7個細分領域並跑的空天資訊産業鏈條。”王彥偉説,目前已有58家空天資訊領域的企業落戶雄安。
2024年9月,AI+機器人“獨角獸”企業梅卡曼德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註冊地正式遷入雄安新區,11月28日公司在新區的總部正式揭牌投用。
越來越多的鏈主企業、領軍企業落戶,促進創新鏈與産業鏈緊密結合。“雄安推動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資金鏈、供應鏈、價值鏈六鏈融合,完善有利於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集聚創新要素資源的體制機制,出臺空天資訊、軟體和資訊服務、城市鴻蒙等12個産業支援政策,優先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製造、新材料三大産業。”雄安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丁曉龍介紹。
“上下游”就在“上下樓”,一棟樓就是一條産業鏈。為更好地促進産業鏈式聚集發展,雄安新區立足樓宇空間佈局和開發時序,按照新區産業規劃高標準制定樓宇經濟規劃,合理確定産業定位、整體設計,引導樓宇項目科學佈局和有序發展。如今,智慧網聯、智慧能源、機器人創新中心等27棟主題樓宇簽約企業323家,以樓宇為載體聚集高端高新産業加速推進。
優化創新生態。
首批19項科技計劃項目立項,22項雄安新區高端高新産業“揭榜挂帥”榜單發佈,為10個“雄才杯”獲獎落地項目代表頒發獎盃、10個“雄才杯”高層次人才項目揭牌……2024年11月17日舉辦的“百家創新平臺雄安行”活動上,50余名頂尖科學家,170余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負責人濟濟一堂。
為展示雄安科創環境、人才發展生態,促進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雄安連續舉辦“百家創新平臺雄安行”“百所高校雄安行”“百家科研院所雄安行”“中關村千企雄安行”等,人氣越來越旺,創新特質更加凸顯。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華明牽頭的大型金屬構件增材製造國家工程實驗室雄安基地及産業化平臺項目已揭牌。“雄安新區的辦事效率和對科創項目的重視令我震撼。這促使我由一開始的觀望,到後來的心動,到最後決定將項目落在這裡。”王華明説。
雄安還支援疏解單位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指導疏解高校成立雄安高校協同創新聯盟,支援疏解醫院組成醫聯體。舉辦未來之城場景匯活動,搭建科技、産業、金融對接平臺,推動先進技術孵化轉化産業化。
2024年,雄安新區高新技術企業360家,較2023年增長11%;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529家,較2023年增長31%,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124家、較2023年增長28%。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3家,累計達到9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由上年的2家增加到4家。
數智驅動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世界上不少地方環境污染、資源短缺、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凸顯,制約著城市的健康發展。
2023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雄安新區考察時指出,要在建設立體化綜合交通網路上下功夫,在充分利用地下空間上下功夫,著力打造一個沒有“城市病”的未來之城,真正把高標準的城市規劃藍圖變為高品質的城市發展現實畫卷。
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品質發展……雄安新區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治理新模式,為解決“大城市病”這個世界難題提供“雄安方案”。地上、地下、雲上“三座城”同步推進。
地上一座城令人嚮往。
從地處雄安新區南北軸線上的悅容公園安和塔遠眺,雄安商務服務中心建築群巍然矗立;“金蘆葦”造型的中化大廈等地標建築氣勢如虹。俯瞰公園內,倣古樓閣舒朗大氣,小橋流水貫穿其中。
建築古今交融,佈局靈活有序,城市天際線舒展和諧,街區環境清新優雅——雄安之美,美在中華風範,美在現代時尚,美在中西合璧、古今交融。
“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這要求我們用歷史的眼光、人民的眼光、國際的眼光去謀劃。”雄安新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風貌專班主任肖艷明説,雄安新區的建築風格借鑒國內外多個城市的優秀案例,對建築的顏色、高度和屋頂樣式都做了統一規範。
雄安新區著力構建智慧交通體系,打造“不堵車的城市”。晚高峰時,記者乘車路過容東片區的明朗北路和容德路,每個路口都“恰巧”趕上綠燈。原來,容東片區三橫三縱主幹道設計了“數字潮汐綠波”方案,駕駛車輛只要控制好車速,就能實現“綠燈自由”。“目前容東片區全域153公里道路都實現了數字化,這也是全國首個規模化區域級數字化道路。”中電信數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綜合部總經理助理賈夢霜説。
無人駕駛走進現實。在雄安南文營公交站,一輛輛小巧可愛的智慧網聯巴士往來穿梭。它能按照指定路線安全穩定地行駛,掃碼預約即可免費乘坐。工作人員介紹,901路無人駕駛智慧網聯巴士2023年年底進入示範應用階段,目前已投放20多輛。
地下一座城別有洞天。
先地下、後地上,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是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之初就確立的理念。雄安根據城市發展需要,建設了多級網路銜接的市政綜合管廊系統,同步推進地下空間管理資訊化建設。
在雄安,低頭不見“馬路拉鏈”,抬頭不見“空中蛛網”。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市政管線都“住”進了地下綜合管廊,依靠資訊化手段,實現了實時查看、無人巡檢、精準定位、智慧處置。綜合管廊在地下貫通成網,已累計建設地下綜合管廊160公里。
“市政設施能下地的下地,把有限的地上空間留給綠化和行人。”雄安集團雄安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張麗偉説,雄安新區對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堅持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融合化,致力於打造成為國內外未來城市發展的樣板工程。
地鐵、城際鐵路等軌道交通在加快建設;地下商場、車庫等公共服務設施已投入使用;地下綜合防災體系將持續健全;隨處可見的花園廣場和景觀綠地之下,隱藏的變電站、能源站、垃圾處理廠悄然運作。
在劇村變電站的屋頂花園,幾位散步的市民在發電步道上體驗“用腳發電”。他們的腳下,是一座擔負著容東片區供電任務的220千伏變電站。這座覆土空間綜合利用的變電站,與綠色景觀融為一體,顏值高、科技范兒足,又被稱為城市智慧能源融合站。在地下二層,設有智慧泊車區、數字人民幣充電車位等多種立體停車設施。
精心打造地下空間,營造現代化市政環境,不僅讓“大城市病”不見蹤影,也為城市安全韌性提供了重要支撐。
雲上一座城孿生共長。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提出,堅持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適度超前佈局智慧基礎設施,推動全域智慧化應用服務實時可控,建立健全大數據資産管理體系,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全球領先的數字城市。努力打造全球數字城市新標桿,使雄安成為一座秀外慧中的城市。
雄安城市計算中心位於悅容公園東側,因建築造型像一隻眼睛,又被市民稱為“雄安之眼”。其實,作為數字孿生城市運營服務的重要載體,城市計算中心更像是一個會學習、能思考的“城市大腦”,它承載的超級計算、雲計算設施,為數字孿生城市提供網路、計算和存儲服務。
“雄安的每條道路、每棟建築、每桿路燈、每根管道,都會在‘雲上雄安’形成與之孿生的數字化模型。”雄安雲網科技有限公司雲平臺系統維護高級主管劉堯説,作為我國乃至世界首個全域實現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建設的城市,這裡每個項目從規劃到建成竣工,都採用全流程BIM技術,即建築資訊模型技術,實現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階段空間數據的收集匯總、精準管控,為數字孿生城市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源頭打破數據孤島,實現城市運作狀態實時、精準感知。雄安各類公共感知終端統一接入城市級物聯網平臺,實現各類政務數據、公共數據的融合匯聚,統一管理,跨部門、跨行業共用共用,已匯聚數據近300億條。
綠色之城
“千年大計”,就要從“千年秀林”開始。
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雄安新區考察時,登上秀林驛站平臺遠眺。他望著一株株挺拔的小樹幼苗説:“讓它們跟著雄安新區一起慢慢生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雄安新區就是要靠這樣的生態環境來體現價值、增加吸引力。”
先植樹,後建城。2017年11月份,建設者們在大清河片區種下新區第一批樹苗,“千年秀林”工程正式開啟。如今,當初種下的欒樹、國槐、山桃、白皮松、白蠟等200個樹種、2000多萬棵樹苗正茁壯成長。截至目前,共造林47.8萬畝,雄安新區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11%提高到35%。
和樹苗一樣紮根生長的,是生態優先的城市經營理念。雄安新區自謀劃建設起,就努力讓城市有機地嵌入自然環境之中,規劃了綠色、森林、智慧、水城一體的空間佈局,建設高品質的城市生態系統。如今,一幅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林水相依、森林環城、濕地入城的優美畫卷正徐徐展開。
這是一幅水城共融、林水相依的秀美畫卷。
“蘆花飄飛葦葉黃。”九河下梢,“華北之腎”,白洋淀如同一顆明珠鑲嵌在華北大地上。但是華北地區水資源一度嚴重短缺,河道斷流,白洋淀出現乾涸的情況。雄安新區設立後,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復好、保護好”的指示。
白洋淀實施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2018年以來,累計入淀水量超過70億立方米;累計清淤疏浚土方2300余萬立方米;累計疏浚水流通道約95公里;累計退耕還淀74.22平方公里。
“7年多來,雄安新區重點實施‘清淤疏浚、百淀連通、退耕還淀、科學補水、嚴密防洪’五大工程,堅持補水、治污、防洪‘三位一體’統籌規劃、協調推進,著力恢復白洋淀的生態功能、防洪功能。”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吳海梅説,經過努力,白洋淀水質大幅提升並穩定保持在Ⅲ類標準,“華北之腎”功能加快修復。
2023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雄安新區時指出,“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成效明顯”。
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野生鳥類達到295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了89種,野生魚類恢復至48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了21種。“這幾年,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對水質要求極嚴的青頭潛鴨,在白洋淀多了起來,從開始的一兩隻,到如今的300多只。”河北省攝影家協會理事、安新縣白洋淀攝影家協會主席張學農説。
“接一方天悅清風拂過,敞千里抱容朗月照來”,佔地面積2520畝的悅容公園,是雄安新區建設的第一個大型城市綜合性公園。正在湖邊散步的市民胡女士説,現在的雄安“四季有綠,三季有花”。在寸土寸金的啟動區,利用坑塘和低窪地做成水系,建起中央綠谷,為市民提供了運動、休憩、遊賞的空間。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現場負責人邊寶旺告訴記者,雄安佈局多個城市公園、生態廊道,將實現“300米進公園、1公里進林帶、3公里進森林”。
這是一個低碳設計、綠色建造的城市典範。
雄安新區的“綠”,是綠地綠樹生態環境之“綠”,更是城市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之“綠”。
7年多來,雄安新區加快集聚生態要素,創新實施綠色化、低碳化發展體制機制,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國中化大廈項目應用可迴圈與可再利用材料,降低建材總碳排放量約30%,優化室內自然照明、通風等利用條件,大幅降低了大樓對能源的需求;雄安鐵建中心項目展示體驗區是一座“零碳建築”。展館頂部鋪滿光伏板,屋面採用光伏玻璃採光天窗,光伏發電系統年發電量可達到25萬多千瓦時,實現了建築電力能源的自給自足。
雄安新區建設和交通管理局一級業務主辦李勁遐介紹,新區強化頂層設計,將綠色發展融入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中,構建了從建築到街區、社區、城區全尺度,從設計、審查、施工到驗收全過程的體系性綠色建築標準,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落實在項目建設管理各環節,全面推進綠色建築發展。目前,雄安高星級綠色建築佔比100%,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超140萬噸。
宜居宜業
“建設好雄安新區,重要的是銜接好安居和樂業,讓群眾住得穩、過得安、有奔頭。要同步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2023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雄安新區考察時強調。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一座宜居宜業的幸福之城,正在華北大地悄然崛起。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一座活力之城,勢必對人才有強大的吸引力。2024年,又有許多創業人才紮根雄安。人才與城市如何“雙向奔赴”?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雄才十六條”從生活補貼、住房保障、就業創業等方面推出所有政策,旨在吸引五湖四海各路人才。據統計,雄安新區設立以來,來自全國的高素質人才源源不斷地涌入。
京雄同城化服務應運而生。北京的事雄安能辦、雄安的事北京能辦。截至目前,192項服務事項已實現京雄同城化辦理,3500余項服務事項可通過“雲窗口”跨區域無差別辦理。
京雄醫療同城化加速推進。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雄安宣武醫院與雄安新區7家醫療機構聯合成立醫聯體,北京先進的醫療技術、管理經驗和優秀人才資源將持續引入雄安。“門診每天接診量1000人次左右,極大地方便了新區患者就診。”雄安宣武醫院醫務部主任王欣説。
“租售同權”在雄安並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承租人只要提供住房租賃合同備案資訊,在子女入學、綠色通道辦理居住證、積分落戶加分項、公積金租房提取等方面的權益都能得到保障。
今年36歲的潘春之前在杭州和北京工作多年,2023年舉家搬到雄安。起初他還有些擔心子女教育和住房問題。在雄安生活一段時間後,便打消了種種顧慮。“這裡生活環境不輸南方,而且住房租金便宜,社區周圍購物也很方便。”潘春告訴記者,在雄安工作與北京收入差不多,愛人在當地也找到了合適的工作。看著周圍多所重點高校正在拔地而起,潘春對未來充滿期待。
城市建設既要“面子”,更要“裏子”。
“在城市規劃設計時,我們按照混合開發、融合開發、成片開發的理念,採用定制化模式,佈局生産、生活、生態等基礎配套,使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張麗偉説。
以細節雕刻城市之美,以創意彰顯城市韻味。雄安新區注重規劃趣味項目,打造契合青年群體需求的消費和娛樂空間,讓城市有特色有活力,從功能上留住人。2024年國慶期間,雄安首屆“X青年藝術節”啟幕,吸引了全國遊客125萬人次參加。
截至目前,雄安新區已安置回遷群眾近20萬人。從農民到市民的身份之變,帶來的是生産生活方式的嬗變,也是城市文明的塑造。這一切都考驗著城市治理的智慧。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城市發展之基。
雄縣、容城縣和安新縣毛絨玩具、製鞋、製衣等傳統産業具有一定基礎。統一納入雄安新區之前,除了種地之外,不少居民在附近的中小企業上班。雄安新區推出“1+3+N”三級就業服務體系,依託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推動3個新建片區就業服務中心建設,打造N個社區就業服務站。通過一系列幫扶政策,不少人就地安置,在家門口找到了新工作。
夜幕降臨,雄安商務服務中心華燈初上,身著灰色制服的張國新正在細心地清掃街道。他是容城縣本地人,今年近60歲。“我有兩個兒子,現在不僅住進了新的安置房,還找到了新工作。”張國新滿意地説。
為更好幫助回遷戶適應城市生活,容東管委會創新推出“一呼聯應”工作機制,依託社區治理聯席會議,將物業、市政、衛生、警務、消防、供暖等各單位納入其中,共同幫大家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位於容西片區的賢溪社區,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評為全國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單位。在200多平方米的社區圖書館內,3000多冊圖書有序陳列,不少市民沉浸其中。“與剛運營時相比,市民文明閱讀程度有了很大提升,圖書的污損、丟失情況基本消失。”圖書館管理人員告訴記者。
肩擔大任
從千年中來,向千年進發。
一座能夠經得起千年曆史檢驗的城市,應該肩擔什麼大任?
設立雄安新區,既有疏解的本意,更有探索的深意。作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雄安不僅承擔著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更擔負著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探路新型城鎮化發展、引領世界城市發展潮流的偉大嘗試。雄安的創新實踐,將為人類城市文明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小政府提供大服務。
對標國際先進理念和模式,探索“精簡、高效、統一”的行政管理機構,創新服務機制,為市民和經營主體提供優質高效服務,是雄安新區行政體制探索的重要方向。
雄安新區實行“大部門制、扁平化”的機構設置模式,實現同一業務由一個部門統一管理。
移動互聯時代,政務服務體現在更加高效便民上。在雄安新區政務服務中心,設立了“高效辦成一件事”專區。據介紹,雄安新區已建成包含網上服務廳、政通雄安APP、微信小程式、公眾號“四位一體”的服務渠道,實現政務事項一網通辦全覆蓋。工作人員舉例説,不動産業務全流程實現了智慧辦,通過手機即可線上申請,在社區服務中心2分鐘便可列印出證件,網辦率超過90%。
以往辦理企業遷移手續涉及稅務、社保、公積金等多個環節。如今,企業落戶雄安一趟都不用跑,只需登錄一個線上平臺,就能辦完全部業務,輕鬆實現“一鍵遷”。在現場辦理業務的王先生對記者説。
雄安新區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説,下一步還將傾聽更多市民和企業的聲音,不斷優化擴大“一件事”辦事場景,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政務服務。
用好有形之手,放大無形之手。
建設一座城市,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錢從哪來?雄安新區從設立之初,就堅持政府和市場“雙輪驅動”,推動資源、資産、資本、資金“四資”迴圈暢通,初步形成了“政府統籌、市場運作、多元籌措”的投融資機制。四兩撥千斤,資産變資金。雄安新區創新國有資産利用和盤活方式,探索建立“整合資産—市場化融資—産業培育—資産增值”的城市經營機制,打破常規資産分類,將各類國有資産按照經營屬性和營收能力分類,按資産收益能力考核,實現資産收益反哺城市建設運營。
作為雄安新區開發建設的主要載體和運作平臺,中國雄安集團按照“投資、融資、開發、建設、經營”“五位一體”運作模式,佈局開發建設、城市運營、金融服務、産業投資四類業務,聚力打造新型城市運營服務商。
深化制度型開放,向高水準對外開放邁進。
雄安新區推出多式聯運“一單制”業務,採用“一張單證,一次委託、一次結算、一次保險、全程負責”的方式,讓企業從家門口就可以直接“出港”,實現公路和海上運輸高效銜接。
站在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關鍵歷史節點,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面向雄安新區提出一批改革開放新舉措,展現我國深化改革發展成果。
“用好‘雄安新區+自貿試驗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綜合保稅區’四區疊加政策優勢,進一步擴大輻射覆蓋面,為企業設計更加便捷的物流方案,更好地服務雄安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雄安新區自貿委副主任鄭曉興説。
放眼千年,立足當前;大處落筆,小處著墨……作為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雄安新區開創了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全新模式,依靠制度型開放和創新驅動,成為名副其實肩擔大任的未來之城。
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舉措,也是探索人類未來城市文明的引領之舉。一座未來之城雛形已然顯現,並正以勢如破竹的勁頭節節拔高。
千年大計,未來已來。千年之城像旭日東昇、雄姿初顯。
(調研組成員:孫世芳 齊 平 王勝強 郭存舉 周穎一 王 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