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大市場看中國年 | 逛燈市、買花燈 燈火年年照金陵

2025-02-12 19:56: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編者按:春節趕集忙!全國各地特色年貨市場和新春市集紛紛開啟,人頭攢動、煙火升騰,形成一幅幅歡樂祥和的“年俗畫”。供銷兩旺中,既有節日濃濃的氛圍,也彰顯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央廣網推出系列報道《大市場看中國年》,看各地市場“火力全開”,看消費市場“熱辣滾燙”。

  央廣網南京2月11日消息南京人總説:“過年不到夫子廟,等於沒過年;到夫子廟不買一盞花燈,等於沒過好年。”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花燈在南京人心中的分量。元宵佳節將至,夫子廟燈市更是熱鬧非凡,成為了人們慶祝新春和團圓的重要場所。

  夫子廟西廣場的東牌樓下,賣糖畫的老人還未收攤,長長的街道上,匯聚了眾多扎燈藝人與買燈人。攤位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綵燈,品種繁多、五彩斑斕,令人目不暇接。前來選購與駐足觀賞的人絡繹不絕,節日氛圍感撲面而來。

  元宵節將至,夫子廟燈市熱鬧非凡(央廣網記者 王紀民 攝)

  燈火裏有傳承

  資料顯示,秦淮燈會最早的燈市出現在南京的評事街、笪橋一帶。民國後期,逐漸衰落。1977年,夫子廟首次恢復了燈市,從除夕到正月十八,每天前來觀燈、買燈的市民和遊客擠滿了夫子廟。一度沉寂的傳統燈俗活動,又涌現出民間自發的大潮。自1986年秦淮燈會恢復以來,燈市規模不斷發展。

  2005年,夫子廟燈市人山人海(央廣網發 南京市秦淮區文化和旅遊局供圖)

  “早些年的時候,南京至少有100家以家庭為單位的工藝作坊,每一家做的燈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南京秦淮燈彩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顏清告訴記者,每年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是燈市最熱鬧的時候。早年市集單日銷量可達數萬盞,家庭作坊全年製作的燈彩“幾天內便可售罄”。

  “這是我家的三腳金蟾燈,寓意招財進寶。我家做花燈的手藝從爺爺那輩開始,傳到我爸爸,再到我。原本我們家姊妹6個都做花燈,現在只有我還在堅守。”扎燈藝人陳英手提小巧精緻的金蟾燈,自豪地説道。

  扎燈藝人陳英手提花籃燈(央廣網記者 顧煬威 攝)

  兔子燈、飛機燈、獅子燈、荷花燈……燈市上的每一盞花燈,都承載著手藝傳承的匠心。陸氏花燈以精品荷花燈和生肖燈聞名,陳英的花籃燈、鄭峰的一品狀元花燈、鳳梨王賀維勇的鳳梨燈都獨具特色。顏清指著各家花燈説:“即便同為蛇年生肖燈,不同家族的設計也無一雷同,從造型到配色都有自家配方和特點。”

  “每年元宵節前,我都會從揚州到南京來買燈,今天買了一個兔子燈和蓮花燈。與往年相比,今年花燈的品種更多了,造型也更好看了,特別有節日氛圍。”來自揚州的黃先生笑道。

  燈火年年,代代相傳。顏清表示,夫子廟燈市目前已成為南京最具年味特色的節慶文化項目,是秦淮燈彩技藝傳承、傳播的重要平臺。同時也成為南京民間文化和民俗活動的主要展示窗口。

  匠心中有創新

  2025年是“非遺版春節”元年,夫子廟燈市引入絨花、雲錦等江蘇本土非遺元素,邀請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並銷售作品。顏清提到,“只要手藝人願意來,我們就為他們提供舞臺。”這種開放的姿態,既保護了傳統技藝,也為市集注入新鮮血液。

  “為了吸引年輕人,燈市大膽創新設計。近年推出了一系列卡通新造型,貼合年輕審美,跟上潮流。”顏清表示。

  傅習生今年62歲,做燈做了50年,已連續參與燈市20多年,今年他為蛇年設計了三款燈。“傳統蛇燈帶輪子,小朋友可拖著跑;卡通蛇燈融入‘如意’‘有福’元素,可愛又討喜;寫實蛇燈以荷花底座托起蜿蜒蛇身,寓意‘長壽祥瑞’。”傅習生向記者介紹,今年創新的這盞“寫實蛇燈”看似簡單,實則做起來很難,從設計到成品需四五個月,僅打稿就幾十次。

  扎燈藝人傅習生展示創新蛇燈(央廣網記者 顧煬威 攝)

  傅習生對自己的作品要求極高,每年致力於構思和創作新穎的造型,並耗費大量時間打磨作品。他認為,作為手藝人,這是對技藝的尊重。如今,傅習生身邊多了兩名大學生徒弟,在指導製作花燈的過程中,他會積極參考借鑒徒弟的想法和創意。“等燈市結束,我又該琢磨明年馬年花燈的新造型了!”傅習生笑道。

  下午時分,陽光斜灑在夫子廟燈市,市民與遊客穿梭在市集上,或觀燈買燈、或打卡拍照,商戶們熱情地展示手中的燈彩。“我們南京人的習俗就是每年都要買盞燈,每年都會逛燈市,從小就喜歡花燈。秦淮燈彩的造型很別致,今年花燈的顏色更加豐富了。”南京市民茹女士表示。

  “目前傳承人年齡都偏大,我們期盼更多年輕人了解和喜愛燈彩。我們也願意創作他們喜歡的燈彩,實現真正的文化傳承,讓年輕人體驗燈彩帶來的幸福感,延續這份興趣。”顏清坦言,燈市不僅是買賣,更是文化基因的傳遞。

  市民遊客在燈市裏買花燈拍照(央廣網記者 顧煬威 攝)

  多少年來,紅紅火火的燈市帶動了一批批扎燈藝人勤勞致富,而無數秦淮燈彩傳承人,用他們的雙手,點亮了一年又一年秦淮河畔的爛漫燈火,書寫中國年的新畫卷。

  一盞燈,一座城。這裡的熱鬧,是千年文脈的生生不息,也是南京這座城市充滿韌性與活力的縮影。

  監製:趙凈

  統籌:張璐華 安琪

  採制:顧煬威 王紀民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