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何以元宵
今天是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在古代是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慶。元宵節因何而來?為什麼偏偏元宵節會有花燈如海?一起感知“何以元宵”↓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從漢代起,人們就在正月十五這一天舉行祭天、祭祖等儀式,祈求豐收和平安。與此同時,也發展出燃燈的習俗。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毛巧暉:相傳在漢代我們就有過元宵節的習俗,但當時是叫“正月十五”或者叫“正月望”。這個燈,可能和中國上古對火的崇拜有很大的關係,後來也跟傳入的佛教文化結合,逐步形成了觀燈賞燈的習俗。燈又和中國的“丁”是諧音,寓意吉祥,添丁進口,人丁興旺。
隋唐時期,正月十五的祭祀燃燈習俗,已發展成為喜慶的鬧花燈。唐代後期,“元宵節”這一節日名稱正式出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毛巧暉:唐代有大量關於燈會的記載,從西部的涼州,然後到東部的揚州,燈會非常普遍。宋代也是市井文化比較發達的一個時期,可以説是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市井小民,都一起過元宵節。元宵節慶活動最興盛的時期應該是明朝。
燈會是元宵節最為標誌性的節日民俗。北方的元宵燈會威武雄渾、氣勢磅薄。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的九曲黃河燈會已有400餘年歷史,燈陣按八卦九宮的陣法設計。在正式進入九曲陣之前,燈光要全部熄滅,待社首令下,燈樁上的油燈點起,隊伍才能進入。曲折蜿蜒的燈陣,恰似黃河九曲,行走其間,仿佛置身於神秘的迷宮。
南方的元宵燈會,花團錦簇,富麗堂皇。早在南朝時期,南京地區就出現了舉辦元宵燈會的習俗。明朝時,燈會更是極盡繁華,巧思頻出,明代的畫作《上元燈彩圖》,就描繪了當時秦淮河兩岸的燈會勝景。今年在秦淮燈會上,以綵燈為筆,以光電為墨,別出心裁地營造出《上元燈彩圖》的畫中之景。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元宵節的綵燈不再局限于蠟燭、油燈等傳統光源,華光四溢的大型綵燈群組,融合了光、聲、電技術。四川自貢地區早在唐宋年間就有了新年燃燈的習俗,這裡的燈會以場面宏大、燈彩構思巧妙聞名。瓷器、蠶繭、扎染、絲綢等均可用為製作燈彩的原材料。今年的自貢燈會上,引入AI機械動感技術、聲源定位技術等現代科技,讓靜態的綵燈“活”了起來。
“鬧”元宵源於古時的宵禁制度
在傳統節慶中,元宵節是最熱鬧的一個節,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社會“狂歡節”。人們在燈的海洋中盡情歡樂。
元宵節講究“鬧”字,源於中國古代的宵禁制度。在宵禁制度下,人們晚上不能自由出行,而元宵節期間則破例開放宵禁,允許人們通宵達旦慶祝。特殊的節日氛圍,讓人們打破平日裏的寧靜與含蓄,盡情地觀燈、遊戲、猜謎等,享受節日的歡樂。
不點花燈月不圓,不耍社火不過年。在山西昔陽西南溝村,一盞盞手工製作的傳統花燈被點亮,猶如點點繁星散落在夜空中。村民們身著彩衣,踏著歡快的鼓點,扭起各種形式的秧歌,盡享元宵節的歡樂和喜慶。
在被譽為“中國民間燈謎藝術之鄉”的廣東澄海,每到元宵節,街頭公園、廣場上都擺起了燈謎攤,市民們圍攏一起,在鼓聲的引導下猜燈謎。
在莆田市仙遊縣的千年古鎮楓亭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元宵夜遊燈”民俗,傳承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當地的五個村莊,在每年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七,舉辦盛大的遊燈踩街活動,車鼓隊、十音八樂隊穿插在各式各樣的遊燈方隊中行進,每年都吸引數萬名遊客前來觀看。
松樹傘燈裝飾有十二生肖,花盆菜頭燈用蘿蔔雕刻成龍鳳形象,水族燈、蓮花燈、蝴蝶燈、鴿子燈……隊伍陣容壯觀,千奇百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百戲粧閣燈”,它融入了戲劇、雜技和燈藝技巧,猶如一座座移動的民間戲臺。
鑼鼓敲起來,龍獅舞起來,高蹺踩起來,秧歌扭起來,花燈賞起來,人們熱熱鬧鬧過元宵,享受著生活的幸福與喜悅。
(總臺央視記者 卞曉妍 澄海臺 昔陽臺 自貢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