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春走基層】六盤山上“守隧人”

2025-02-07 19:44:0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受大範圍冷空氣影響,春節期間,寧夏六盤山地區出現大風降溫和降雪天氣。

  312國道六盤山路段上,雪花漫天飛舞。一輛除雪車由遠處行駛過來,除雪鏟捲起一堆厚厚的積雪,車後的道路像一道黑色遊龍逐漸延展。大風攪動雪花,讓人視線模糊,但在急彎陡坡、背陰路面、長大下坡和隧道進出口等地方,總能看到幾個橘紅色的身影奮力揮舞著手中的大鍬,一下一下把融雪劑撒布出去。

  這是寧夏交通運輸廳公路管理中心固原分中心六盤山隧道養護站的職工們,在公路上鏖戰風雪的畫面。

  “正值春運高峰期,為了應對雨雪天氣,我們提前幾天就開始檢查設備,準備融雪劑、防滑砂。”站在兩台除雪機旁,養護站站長賈寶國告訴記者。《工人日報》記者從銀川出發,驅車5個多小時來到六盤山隧道養護站——在南北兩座大山之間,靜靜矗立。

  地處寧夏南部的六盤山,平均海拔2400米以上,山高坡陡彎急。312國道從這裡盤旋起伏而過,把我國東西部緊緊連接在一起。夏秋多雨霧,春冬多冰雪,在這個雨雪冰凍等惡劣天氣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的地方,六盤山隧道養護站的職工們守候在公路旁、隧道中,幾十年如一日地保障著這條大動脈的安全暢通,贏得了“守隧人”的美譽。

  “作為一所高海拔養護站,惡劣的自然條件加大了公路養護的難度。”賈寶國告訴記者,目前,擁有35名職工的六盤山隧道養護站主要承擔著G312線、S203和S313線63.8公里的公路管養等任務,其中包括長2385米的312國道六盤山隧道和12座公路橋梁。

  “每年夏季遇到難得一見的晴天,職工們就得起早貪黑,整修路面,疏通橋涵,清洗護欄板。雨天裏,養護站全員上路,堅持24小時巡查。到了冬天,常常遇到大風大雪強降溫天氣,職工們克服各種不利因素影響進行管護,路遇受阻車輛時還要助推脫困。”賈寶國説。

  “很多人喜歡用‘不是細雨濕衣,就是風雪白頭’這句話來形容我們。其實,夏天一身泥、冬天一身冰才是我們最真實的寫照。”養護站副站長馬小軍一邊説著,一邊帶著記者從養護站不遠處的西入口進入六盤山隧道。大約行進了100多米後,記者感受到了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景象:隧道中異常陰冷,重型大卡車不時擦身而過,發動機、鳴笛、行駛中的震動等聲音混合而成的噪音震耳欲聾,煙塵也十分刺鼻。

  樁號為1910+300米點位附近,年輕的機電員李煌和同事站在4米高的升降臂上處理照明燈故障。10多分鐘後,故障處理完畢。收起升降機,收回錐形桶,撤離作業區,隧道內交通迅速恢復。

  “在隧道裏工作説話要大聲喊,時間長一些,凍得受不了不説,鼻子裏還有黑灰。”李煌笑了笑對記者説,這條長度為2385米的隧道是自己主要的工作場所。自打2022年來到養護站工作,孤守偏僻大山的現實和工作的辛苦一度讓他感到迷茫。但如今,李煌已經能積極樂觀面對工作,他坦言,這種變化源自老師傅們對自己的影響。

  “王永貴師傅在這裡幹了整整27年,他的專業能力和敬業精神令人敬佩。”李煌説。1997年,機電工程師王永貴來到六盤山隧道養護站(原六盤山隧道管理處),面對機電設備老舊和專業技術落後等困難,他堅持每天從隧道西口步行至東口,認真細緻地檢查每一處機電設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他從來不覺得自己是老同志,學習新技術、搶修故障時都衝在最前面。可每當春節休假時,他卻連續好幾年把機會讓給別人,自己守著隧道過年。”

  這樣的故事在養護站還有很多。近30年來,儘管養護站人員不斷更疊,養護站多年積澱的優良作風和寶貴精神財富卻得到了傳承。

  在養護站二樓和三樓的辦公區域,挂滿整整兩面墻的各種榮譽牌匾印證著養護站的不凡業績。多年來,六盤山隧道養護站先後被交通運輸部評為“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先進集體”,被寧夏回族自治區總工會授予“工人先鋒號”,榮獲第二屆全國最美公路人(團隊)、“自治區春運工作先進集體”、“最美交通人物先進集體”等40多項榮譽。

  “這些都是一代代公路人用心血和汗水鋪築的結果。”指著一塊塊牌匾,賈寶國自豪地説。近些年來,養護站在關心職工方面下了大力氣,供暖設備老舊、職工上下班通勤難等問題都得到了解決,團隊的凝聚力、戰鬥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距離養護站不遠處的山巔,坐落著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賈寶國説,養護站職工多年來自覺把弘揚“長征精神”作為己任,始終秉持著“心在路上、路在心上”的理念,“每個人都在努力讓甘當路石、無私奉獻成為‘守隧人’最好的精神標識”。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