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焦點訪談足跡丨逐日追光 創新致遠

2025-02-03 08:17: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科技是國之利器,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基層考察調研時,反覆強調科技創新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性。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

  今天我們就跟隨總書記的足跡來到安徽合肥,看看這裡的科技創新正在演繹著什麼樣的追求。

  1月22日,農曆北方小年,安徽合肥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園區內洋溢著節日的喜慶,一場由科學家們組織的慰問演出正在進行,觀眾是參與國之重器——BEST項目的一線建設者們。

  BEST全稱為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目的是通過可控核聚變技術來獲取能源,也被稱為“人造太陽”,目前,項目正在合肥濱湖科學城區域內緊鑼密鼓地建設中。

  記者見到BEST項目的技術負責人宋雲濤時,他臉上寫滿了欣喜,團隊這天剛剛獲得了一項關鍵技術的突破。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電漿體物理研究所所長 宋雲濤:2024年我們實現了403秒的高約束模,今年實現了1000秒高約束模放電時間。總書記説的,世界已經進入了大科學時代,大科學就是要探索人類的未知世界。

  我們現在的裝置名字叫托克馬克裝置,就是在地球上模擬太陽的原理,讓氘和氚發生聚變,産生巨大的能量。如果我們從海水裏面提煉,1升的海水能夠提煉0.03克的氘,讓這個氘發生反應,能夠産生能量,相當於300升的汽油。總書記提出的,我們要以需求為牽引,所以我們研究可控核聚變的目標,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聚變能的應用,為人類的能源作出貢獻。

  掌握核心技術就掌握了未來發展主動權。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濱湖科學城考察,他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電漿體物理研究所所長 宋雲濤:總書記説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技要打頭陣。我想這一句話的確印在我們每個科研工作者的心中,因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我們只能靠創新,我們只能靠擼起袖子來加油幹。總書記説的核心技術是討不來要不來的,從繞制到絕緣到最後的測試,所有的這些技術都是我們自己摸索,我們經過三十多年的摸索,我們走到了世界的最前列。

  這天,記者跟隨宋雲濤,來到了正在生産“人造太陽”裝備部件的車間內部。

  宋雲濤從事核聚變研究幾十年,見證了中國核聚變技術的進步發展,眼下這個BEST項目更是他心之所繫,從研發設計到項目實施,他要全程緊盯。BEST項目研發製造挑戰巨大,除了要經歷大量實驗過程,工藝難度也非常大。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電漿體物理研究所所長 宋雲濤:這裡面有很多核心技術,比如做一個這樣的大型超導磁體,我們要用15個月。這裡面一共有15000個這樣的品質見證點,所以每一個工序都不容得我們失敗,如果失敗了,就前功盡棄。

  通過幾十年的核聚變的自主技術積澱和近年來的不斷投入研發,這個讓科技與産業真正結合起來的BEST項目從三年前開始動工,核心部件研發製造已經實現了全部自主可控,相關部件正在按照進度生産中,對著成品,宋雲濤臉上寫滿了自豪。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電漿體物理研究所所長 宋雲濤:這個要冷到零下269℃,都保證不裂。這所有的材料,工藝非常高,所以説從材料的研發、工藝上説,我們全部掌握了。

  要造好這個“小太陽”,除了裝備製造,項目的土建部分也很關鍵。大科學裝置項目是國之重器,不同於一般的工程建設項目,建設要求非常之高,土建方總工程師王鋒深知其中的壓力。

  合肥市濱湖新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BEST項目辦主任 王鋒:托克馬克這個裝置非常大,一個裝置相當於一個航空母艦的六分之一那麼大。但是它不能動,一個輕微的震動都不行,所以用這個超高強度的預應力把周圍的混凝土,包括這個設備緊緊裹在一起。一個裏面的預埋件總體有3萬多個,還有幾萬個大大小小的洞口。這麼一個建築,每一個洞口都要精確,每一個預埋件都要精確。

  記者跟隨王鋒順著腳手架一路下行,進入了項目施工現場的內部。為了達到項目要求的品質,任何一項微小的細節都不容有失。王鋒幾乎每天都要進入現場監督施工進度和品質,可以説每一根鋼筋怎麼扎,扎得牢不牢,王鋒都會仔細關注。

  那麼,項目建設要求的精度到底有多高呢?

  總臺央視記者 陶然:我們現在來到了BEST建設項目最核心的位置,也就是將來“人造太陽”的核心部件所在的位置。可以看到我周圍有一圈不銹鋼的鋼柱。這個鋼柱一共有16根,每一根的重量是20噸。這樣的鋼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叫無磁鋼。這鋼柱背後也有它自己的一個小故事。

  這些無磁鋼柱是安裝“人造太陽”托克馬克裝置的關鍵基礎設施。當初就在建設這些鋼柱的時候遇到了不小的挑戰。

  合肥市濱湖新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BEST項目辦主任 王鋒:我們在選用無磁鋼的時候,最早的時候在市場上是找不到這個鋼材的,我們也是找了很多生産不銹鋼的無磁鋼的廠家,尤其國內數一數二的廠家。

  然而這些廠家的産品的磁導率達不到科學要求,後來幾經週折,好不容易採購到了符合要求的無磁鋼材料,但是成品生産出來後,卻發現參數還是不過關,這可愁壞了王鋒。

  合肥市濱湖新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BEST項目辦主任 王鋒:你看這個位置有一些焊接的地方,是在加工廠裏面二次焊接的時候出現了問題。焊接的點位的磁導率不過關,這個科學問題解決不了,整個工程就要停工,所做的所有的東西就是圍繞這個來幹的。

  經過大量分析論證,團隊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

  合肥市濱湖新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BEST項目辦主任 王鋒:還是這個焊條的原因。後來我們去找一些在磁方面做得比較精密的焊條,我們找到這個焊條以後,採用一些絕緣的氣體、絕緣的方式去焊接以後,發現這個磁導率就可以了。

  安徽省建設監理有限公司BEST項目總監 蘇四友:到目前為止,整個進度略有超前,品質是完全可控的,完全在規範範圍之內並且是達到科學家的要求。剛才講的無磁鋼柱,我們進行復測都是一次性合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三次在合肥考察,均安排行程調研科技創新和發展新興産業等情況並提出明確要求。

  在總書記思想的指引下,如今,合肥濱湖科學城已經成了科技創新的“富礦”。目前,已有、在建和預研的大科學裝置共有13個。産出了量子糾纏、人造太陽、星火大模型、鈣鈦礦電池、質子刀等重大成果,吸引頂尖科研人才和高水準研究團隊紛至遝來,産出了一批可轉化、可産業化的重大原創性成果,濱湖科學城已經成為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的聚集地。

   我們一起走過春夏秋冬,一道經歷風雨彩虹,一個個瞬間定格在這不平凡的一年。讓我們循著總書記的足跡,看偉大祖國的成長,感受奮鬥的力量。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創新這條必由之路上,科技要打頭陣。自新質生産力概念提出以來,一系列重大部署相繼落地並取得豐碩成果。

  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一次次踏入創新要素最活躍的地方。

  創新發展的方向很明確:要用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讓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新質生産力。

  2024這一年,新能源汽車年産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嫦娥六號首次月背採樣,南極秦嶺站崛起冰原,珠穆朗瑪峰開通首個5G-A基站,深中通道創下10項“全球之最”,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入列,“天問一號”發佈第十二批科學探測數據。大型郵輪、航空母艦、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造船工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全部集齊。

  國家為原始創新和技術攻關提供有力支援,大科學裝置建設不斷加快,在建和運作的超過60個,部分設施水準邁入全球第一方陣。

  這些成績源於創新之路上,掌舵領航者思路敏銳而清晰:我們創新的優勢在哪?要認清楚、把握住。

  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武漢産業創新發展研究院時説道:“我看好你們,看好中國的創新人才,也看好我們的創新體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破除束縛創新思想鐐銬,把制度優勢轉化為科技競爭優勢。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構建支援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強調“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現在,中國的科技實力正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

  據《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我國全球創新力排名較2023年上升1位,至第十一位,是十年來創新力上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也是擁有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最多的國家。

  看這些科技之光匯聚的耀眼星火:山東海陽已形成完整的航太産業鏈,內蒙古準格爾旗建成綠色“風光氫儲車”集群,四川射洪擁有600億元規模的鋰電産業鏈,大數據産業成為貴州“新名片”。整個中國,高品質發展的新動力源已經積蓄成勢。

  創新中國的征程上,藍圖已繪就,步履正堅實。我們向著科技強國的目標奮發前行。

  新征程上 每一個人都是主角

  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輝

  你有什麼美好的小願望?

  學生 萬依宸:我想設計一輛車,讓它飛起來,讓人們的交通變得更便捷。

  學生 吳晨美:讓手錶可以通過一個機關投射出很多量子、分子,呈現出一個懸空的螢幕。

  學生 胡梁俊毅:我想設計一個能用空氣發電的裝置。在未來能源可能將會耗盡的時代,可以無限續電,我感覺是非常偉大的。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