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透過數據看變化 經濟第一大省“年報”怎麼看?

2025-01-26 21:19: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1月25日,廣東公佈2024年全年經濟數據。數據顯示,廣東地區生産總值達14萬億元,經濟總量連續第36年居全國首位

  一階一進境。縱向看,無論此間遭遇何種風浪和挑戰,從2019年開始,廣東GDP連續5年穩定跨越5個萬億台階。

  而從數據總量看,3.5%的增長與2024年年初的預期設定的5%的增長預期確實仍有差距,增速放緩也是事實。

  人們更關心的是“經濟第一大省”的未來,如何客觀看待廣東經濟增速?今年設定的5%增長目標能否實現?透過經濟數據,如何辯證看待“經濟第一大省”所處的經濟格局?

  

  透過總量看基礎 經濟基本面是否穩得住?

  隨著經濟總量持續增大,如今廣東1個百分點增速帶來的經濟增量,已經相當於10年前的約2.1個百分點。

  這一方面説明,經濟大省挑起大梁邁出的每一步都要比以往付出更多努力;

  另一方面也説明,僅僅觀察經濟總量,孤立地看待經濟增長率,難以客觀、理性看待廣東真實的經濟全貌。

  不久前,《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正式發佈,我們得以在總量數字之外,從各項指標的佔比變化,窺見更多支撐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

  

  透視數據,不應忽視的是廣東作為經濟大省的貢獻和擔當。作為全國外貿大省,廣東2024年進出口總額突破9萬億元。總量突破之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廣東外貿還貢獻了全國38.7%的貿易增量,結合過去一年充滿不穩定的外部環境,多重承壓之下,廣東能在外貿上“逆風翻盤”顯然十分不易。

  穩住陣腳的不只是外貿。多項往年就佔據“全國第一”位置的關鍵指標2024年繼續增長,更能佐證廣東經濟基本面的穩定和韌性。作為市場活力的重要指標,經營主體數量2024年再凈增98萬戶,總量突破1900萬戶。市場主體“用腳投票”,這正是廣東市場大、活力足的重要側面。

  此外,作為全國用工大省,廣東穩住本省就業大局,對全國經濟社會穩定發展至關重要。2024年,廣東城鎮新增就業超143萬人,超額完成了國家下達的110萬人年度任務。這項數據穩中有進,不僅有力支撐了全國就業大局,更折射了“發展到廣東”時至今日,依然機遇無限。

  觀察基本面是否向好,實施的新政策是否奏效同樣是重要指標。去年,國家實施的所有增量政策、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結合廣東全年經濟數據,效果明顯。2024年,以舊換新固定資産投資降幅比1至11月收窄,結束6月份以來逐月放緩的態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前三季度提高0.1個百分點。

  能夠調動的積極因素正在累積,在存量大的領域上尤有有效增量,新政策帶來的邊際改善加快顯現。廣東經濟大局穩健的基本面並未改變。

  

  透視數據看結構 支援經濟發展的動能有何變化?

  作為度量經濟成效的一個重要指標,結構優化往往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從剛剛公佈的廣東這一年的經濟數據中,我們不難感知到一個明確的信號——廣東經濟正在發生著結構性的調整與變化

  要了解這種結構變化,不妨先關注一個數據:9萬億

  9萬億,是2024年廣東全年進出口的總額。在外貿依存度高達六成的廣東,過去一年頂住了重重壓力,勇開頂風船,進出口總額連續39年居全國首位,增長9.8%,增速比全國高4.8個百分點。

  而就在廣東公佈2024年經濟數據前夕,海關部門也公佈了2024年相關進出口數據。數據顯示,深圳憑藉16.4%的增速躍升至2024年的全國地市外貿首位。

  時隔九年,支撐其再次“問鼎”的外貿動能卻已悄然發生改變。

  以出口的商品品類為例,2016年,深圳市出口機電産品1.2萬億元,出口的主要機電産品是筆記型電腦、手機這些傳統的電子産品。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消費者偏好的轉移,一些傳統機電産品的市場需求可能趨於飽和,而新興産品的需求則不斷上升,這種市場需求的變化也會導致出口産品結構的調整。

  到了2024年,機電産品出口2萬億元,除了傳統的機電産品外,“後起之秀”的鋰電池、電動汽車、光伏産品等“新三樣”産品以及無人機、智慧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相關産品的出口快速增長,其中“新三樣”産品出口996.9億元,增長11.5%。這些新興産品逐漸在出口總額中佔據了一定比例,從而稀釋了機電産品的佔比。

  新業態、新風口的到來,對於深圳的民營企業來説,是寶貴的發展契機,這種紅利也體現在數據上。去年,民營企業進出口規模佔比首次突破七成,其對深圳外貿的增長功不可沒,民營企業活力更足,支撐性更強。

  不僅是深圳,不僅是外貿。2024年廣東經濟數據給我們展現的是支撐經濟動能更深刻的轉變:

  一方面,第二産業向新而行,在廣東經濟大局中“當家”角色越發凸顯。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化不斷深入。2024年,規模以上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6%,其中,高端電子資訊製造業、石油化工産業、新材料製造業分別增長12.9%、9.0%、5.0%。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0.2%,高於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速6.0個百分點。新經濟增加值甚至佔全省經濟的四分之一強。

  而這樣的高增長還在繼續加速和壯大。過去一年,廣東工業投資增長6.7%,超1.5萬億元的規模創下歷史新高;工業投資佔全部投資比重比2023年提高了3.9個百分點,達到37.2%,創2007年以來新高。

  另一方面,房地産市場相關指標降幅雖在收窄,但仍處於調整當中。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21.8%,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5.6個百分點,降幅連續9個月收窄;到位資金降幅連續6個月收窄。

  廣東正在削減對房地産的傳統依賴,驅動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能已經發生了變化。産業結構、投資結構“支撐力”日漸增強,積蓄新的動能,這也正是廣東經濟結構當前正在發生的最關鍵轉變。

  

  結合變化看增長 未來發力“新空間”何在?

  “廣東會繼續做好腸粉的。”在不久前召開廣東省委全會上,我們聽到這樣一個有意思的比喻。用廣東傳統美食“腸粉”比喻廣東傳統優勢産業,廣東明確表示,將繼續深耕傳統優勢産業。

  進而提出“喜新不厭舊,以新改造舊”的發展思路——在改革開放先行地廣東,新與舊常常被看作是一對辯證關係。秉持著“沒有夕陽産業,只有夕陽車間”的理念,廣東在新舊産業中“改”出了新的發展空間

  2024年,廣東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1.5%,其中製造業技改投資增長達到11.6%。全省有超過1萬家企業技改數轉。工業設備更新投資更是創下了近十年最快的增速。

  這一點,廣東經濟運作數據上表現顯著。過去一年,深圳外貿的快速增長中,既有“新三樣”産品出口增長11.5%闖出的新增長,也有手機、電腦、家用電器等“老三樣”産品的穩提升。在多個領域,我們都能找到新舊動能“同頻共振”為廣東經濟提供的鮮明支撐。

  

  在披露的2024年諸多經濟數據中,有這樣一組數據或許容易被忽略——2024年,廣東新建設(認定)31個省級公共海外倉。

  要知道,就在去年,跨境電商産業在大灣區發展方興未艾,在其跨國産業鏈中,公共海外倉建設正是行業發展緊缺急需的一環。公共海外倉的快速佈局和認定,折射的正是廣東對新産業扶持的新思考,更著眼于從整個産業鏈發展的角度開展支援,在産業鏈的穩與拓中為企業謀求新空間。

  來的新生態如何為廣東經濟跑出新空間?數據顯示,《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20個門類、97個大類、473個中類和1380個小類,廣東覆蓋面分別達到95.0%、99.0%、97.5%和97.3%。

  在如此完備的産業鏈體系支撐下,廣東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得以加速形成,更多新企業紮根廣東,實現産業更快“變現”;産業鏈的升級、效益的溢出,激發了舊工業園區改造、“工業上樓”等新一輪更高效的産業集聚。

  保持經濟持續繼續增長,新的增長空間不只在當下的産業間,也發力於遠的未來産業和産業技術創新。如何為各類新技術、新業態的研究提供最好的測試場,廣東有深遠考量,也紮實地體現在剛剛公佈經濟數據中。2024年廣東R&D經費支出約510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3.6%左右,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全國第一。

  與此同時,隨著2024年頒布的《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以立法的形式為科技成果轉化再“鬆綁”。科技成果向産業發展“轉”出來的天地更加廣闊。以衡量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指標技術合同成交額為例,廣東技術合同認定登記金額從2020年超3400億元增加到2023年超4400億元,4年累計約佔全國10%。改革開放初期樹立在深圳的那句“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標語如今有了新的注解。

  傳統産業躍“級”、新興産業聚“勢”、未來産業謀“遠”,我們看到的,正是透過經濟數據,可以預期、可以預見的廣東産業發展新空間。

  有增長,有回調,此起彼伏,有起有落,是經濟發展的常態。從經濟增速看,2024年廣東GDP同比增長3.5%,增速有所回落,既要看到房地産市場深度調整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要有足夠耐心和信心,對廣東經濟形勢處於結構調整關鍵期有清醒認識,對結構調整的陣痛持續釋放的心理準備。要看到“穩”的基本面,更要看到“新”發力點。

  

  數據之外,嶺南大地上從來不缺“十年磨一劍”的故事。有用十幾年完成了從第1輛新能源汽車到第1000萬輛的奮鬥;也有遭遇“卡脖子”後韜光養晦實現終端作業系統的自主可控的壯舉……

  立足當下,超越週期,洞見未來。經濟運作整體態勢,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品質,廣東既要聽得“穿林打葉聲”,正視困難,也要登高遠望,在堅持長期主義中靜待“來日花開”。

  (總臺記者 林麗麗 郭翔宇)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